乡村商超,岂能成为山寨商品藏身之地?

04-11 07:51

“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统一销毁行动正式启动!”近日,在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的监督下,集中销毁了561箱假冒某知名品牌的植物蛋白饮料。这是当地检察机关推进乡镇超级假货治理的又一结果。(见4月9日《法治日报》)


“太白兔”、“六桃”、“康帅傅”、“雷碧”...这些乍一看是名牌产品,但实际上都主要推广“看不清就上当”。近年来,城市市场监管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山寨产品转向一些乡镇超市。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这类假货的共同点是在名称、包装、配色等造型上“碰瓷”的知名品牌。但由于散落在许多农村地区,难以完全触及控制触角,农村消费者维权观念不足,多年来一直在打架。


怎样才能控制山寨食品的来源?这些都是困扰许多地方职能部门的共同问题。举例来说,由于工作部门的人力、方式有限,日常监管不能全面考虑,往往以抽查为主,很多问题只能“不告不究”。因此,检察机关出具检察建议,建议有关部门查处辖区内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建议,为工作部门执法检查提供依据和指导,更有针对性。


检察院公益诉讼力量介入农村山寨商品治理。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良好的市场秩序仍然需要更多的工作部门主动去做。本案提醒监管机构,在执法检查时,不要有“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态度。要想办法延伸监管触角,努力实现“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监管者”,不断挤压假货,保证广大农村市场不被假货腐蚀。


作为贴近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商业设施,乡镇超市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前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乡镇超市成为假货藏身之地,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犯正规品牌的知识产权,还会严重影响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严厉查处案件,说明控制态度,还要创新治理理念和方法,多部门共同进攻,释放协同治理的乘数效应,让假货无处藏身。


原来的标题:“乡镇商超,岂能成为山寨商品藏身之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