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还是太全面了。
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垂柳又出现了淡黄色的嫩芽。那是杭州的春天,也是AI的春天。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央视春晚扭起秧歌,DeepSeek的AI日夜为用户写爆款文案,深云中的机器狗在山野腾飞,群核科技用云设计颠覆家居行业,强脑科技用脑机接口重塑康复医疗行业。此外,去年,游戏科学——“杭州六骁龙”凭借《黑神话:悟空》开启了全球市场。同时也让这个“电商之都”戴上了智能技术的光环。
然而,这些科技企业的聚集,绝不是杭州一城的功劳。
假设杭州是AI创新的“头号玩家”,那么长三角城市就是其“最强队友”。
江浙沪强大的消费力和人才集聚力为 AI 技术提供土壤。(图/新周刊)
长三角城市圈正朝着“AI从业者公园”的方向奔跑,从供应链的精密合作到市场的多元化滋润,从人才的自由流动到系统的跨城联动,将“AI强三角”从概念转变为现实。
江浙沪的“工业接力赛”
如果说“数学皇冠上的珍珠”是哥德巴赫的猜测,那么“机器人皇冠上的珍珠”就是人形机器人。如果你想摘下这颗珍珠,只有“孤独英雄”是不够的,你必须联合起来。
人形机器人主要是模仿人的功能,这样看起来不容易,看起来更难。比如人形机器人的行走行为需要暴发力足够强的电机,同时需要配合计算能力强的芯片,实时处理行走中遇到的复杂路况信息。从“大脑”到关节,从半导体和传感器到整机集成,如果机器人想像人一样旋转和跳跃,每个部件都不能掉链子。
伴随着宇树机器人的普及,其背后的“宇树链”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管是在杭州亚运会上搬铁饼的机器狗,还是在央视春晚跳舞的机器人,它们的关键部件背后都是一个覆盖江浙沪的供应商网络。
苏州绿色谐波制造高精度谐波减速器,使机器人关节能放松;嘉兴长盛轴承提供自润滑轴承,使机器人运动更加稳定;常州江苏雷利制造电机,使机器人具有强大的气场;上海的鸣志电器制造灵巧的手,让机器人很容易掌握...这些公司散落在星星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链条,编织了长三角的“AI龙甲”。
机器人R&D和制造的理念注定是跨越时空的“工业接力赛”。杭州专注于AI算法和系统集成;苏州专注于精密制造和关键零部件;上海以国际优势吸引高端R&D资源。这不仅是地理三角形,也是创新生态的“铁三角形”。
以绿色谐波为例,最初是苏州科研成立的企业,旨在共同突破外资企业的垄断技术。后来上海引入资本加快产业化进程,现在借助与杭州独角兽企业的合作,进入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和普通家庭。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大量服务机器人行业企业聚集在“邮政区”,形成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黄金地带”。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几乎无所不能,无论是焊接、安装、包装还是运输。近年来,机器人经常出现在医院、餐馆和酒店等业务领域。
从顾客下楼拿外卖到机器人送餐到客房,这种变化只持续了两三年。在江浙沪机器人产业链的推动下,各种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富有想象力。当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应用场景落地时,它们将被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用热情重新书写。
“包邮区”人民,能挣又敢花。
江浙沪的AI故事,正从精确有序的流水线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燃烧着烟火。
机器人嘉宾在今年寒假后的开学典礼上很受欢迎。杭州一所中学的开学典礼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和学生之间的握手拥抱会,而另一所学校邀请了六只机器狗来帮助舞狮。在苏州市,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在按照规定路线清洗的同时避开路人;在杭州社区,机器狗从社区医院带着药箱来到老人家门口,提示老人到时候吃药。
2023 2008年8月31日,浙江杭州。扫地机器人正在街头工作。(图/新周刊)
在“包邮区”中,代码与小商品频率相同,算法与纺织机共舞。人工智能和传统制造业不是颠覆性的替代品,而是渐进的共生。
杭州的纺织、家居、小商品产业作为“轻工业之都”,为AI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通过AI云渲染技术,传统设计师几个小时的工作被压缩到几分钟,成千上万的效果图从杭州的云流向全国工厂。这种“轻工业” AI“方法,让技术不再是空中楼阁。
而“杭州六骁龙”等创新型企业看似跑道截然不同,实则共享着同样的增长土壤——长三角多元化的经济生态和旺盛的消费能力。2024年,上海、浙江、江苏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8366元、67013元和55415元,占全国第一、第三、第四。江苏不仅在总量上继续领先,而且在人均指标上也有优势。
2024年,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人均GDP超过20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两倍多。
谈到江浙沪的富人,短片中的“江浙沪独生女”或许过于夸张,但江浙沪的经济数据却非常真实。
江浙沪不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也是一个敢于花钱的地方。除了上海,杭州、温州、苏州、宁波、无锡、绍兴、南京等地也是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顶级地区。 “长驻嘉宾”20。
江浙的城市人每年花18亿元买香奈儿,而全村人把农村建得比欧洲小镇还要漂亮。江浙“美丽乡村”的必备,包括但不限于村里的豪宅别墅和山边的扶手电梯,还有村里的医院、学校和文化馆。
普通人看春晚热闹,江浙沪人可能看选择。江浙沪高净值个人对智能家居、健康监测、娱乐互动等AI产品的早期采用意愿,直接加快了技术商业化进程。强大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正是依靠浙江残疾人的高支付能力和政策补贴的多重推动。
强大的消费能力为AI技术商业化按下加速键,但是,要让机器继续“整活”,光靠市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打破城市边界的“校友经济”
假设消费市场是AI技术破圈的催化剂,那么横跨江浙沪三地的人才网络,就是支撑这一科技长跑的“永动机”。
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2万多个本地招聘岗位中,约有1/10是针对人工智能的算法工程师。据央视报道,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苏州一家大型对话人工智能平台企业完成了DeepSeek的部署,随后接到了多家汽车厂商的智能驾驶舱。该公司拥有约900人的团队,其中近70%成为R&D人员,但这种人员比例仍然无法满足客户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
人才的聚集不仅是由需求产生的,也是由高校教育的积累产生的。自古以来,江浙地区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传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大师。如今,由于发达经济的反馈,江浙沪拥有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双一流”大学,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教授和大量各专业领域的R&D人员在这里工作。
浙江大学系、南大系、交大系的企业家,正在重塑区域人才格局。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群核科技董事长黄晓煌、云深创始人朱秋国都是浙江大学的同学。极客精神和商业嗅觉的叠加催生了一批硬核企业家。早在七八年前,杭州当地的机器狗就和美国的机器狗一起在浙江大学校园里闲逛。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向长三角智能制造业运输了大量高水平的工程师。不同城市的高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邮政区”形成互补的差异化人才池。
更难得的是,江浙沪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逐渐超越了“挖角”的思路。玉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毕业于上海大学,但在杭州创业。南京国产智能工业机器人品牌埃斯顿自动化将生产基地设在苏州,但AI团队将从杭州引入。在江浙沪,人的迁移是资源重组,城市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创新网络的编织。
各有各的行业、市场和人才,此时政府因时制宜,以政策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杭州科技基金从论文中挖掘项目,参与了杭州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投资的一半以上;南京出台了“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了以机器人、芯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的专项基金;以上海松江为策源的长三角G60科技走廊,将苏州、杭州、嘉兴等九个城市串联起来。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和专利导出...这些机制使江浙沪的技术、资本和人才能够更有效地流动。
虽然行业、市场和人才在不断创新,但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认知往往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指出,中国创新领域最大的问题是“跟风”。当他们看到别人的成功时,他们会冲上去,没有适应时代,也没有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发展方向。
很多时候,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发展差异化的特点,是明智之举,而不是处处对比其他地区。毕竟,今年风景无限的杭州,五年前也遇到了自己的犹豫时刻,为“下一步该怎么走”犹豫了很久。
“包邮区”就像重点高中重点班的校长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冠军。但是,与高考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并没有绝对的时间点,竞争或合作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校长是高考的对手,创业的时候可能是难得的合伙人。
城市规划思想家简·雅各布斯说,伟大的城市是一个可以激发人类梦想的地方。江浙沪AI产业的协同发展证明了伟大的城市圈可以让梦想长翅膀。与单个城市相比,一个城市圈可以让人类的智慧有更多的流动空间,创造梦想与现实的交汇点。
当杭州的算法、上海资本、南京的智慧在长三角交汇时,AI从业者的天堂不再是一个城市和一个池塘的盆景,而是万物复苏的森林。
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忘记省界和市界。他们只记得这片土地上的机器狗在茶园里飞来飞去,人形机器人在古城里导游。AI算法云编织将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作者:晓洋,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