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送行叶嘉莹先生:遗音沧海若能。 这是千古共同的时刻

2024-12-02

11 月 30 日本,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举行了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诗歌教育与古典文化研究所优势、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专家叶嘉莹遗体告别仪式。 新华社发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前面摆满了鲜花。 本报记者 姜宝成 通讯员 韦承金 摄


天津北方网讯:11 月 30 日,是送行南开大学讲座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优势、中华古诗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日子。


一大早,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外,叶嘉莹先生在告别仪式开始前,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到送其他各界人士排起了长队。在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轻的学生。每个人都佩服白花,眼里含着悲伤,最后告别了心中爱和敬佩的绅士。


“我是从老师带我们去看‘感动中国的’ 2020 年度人物“认识的叶先生,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光照亮了我学习诗歌的道路。”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大三学生张建美说:“我一大早就从济南坐火车到这里,专程送老公最后一程。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会继续传递诗歌的美。”


住在津南区的张皓是南开大学的同学。在此之前,她去学校悼念叶嘉莹先生的灵堂。这一次,她也很早就到了送叶嘉莹先生的最后一程。“我将继续以各种形式传承中国古诗,探索古诗传承的新路径,让中国古诗不断绽放魅力。”张皓说。


“虽然叶嘉莹先生已经远行,但这篇文章是一个好故事。叶先生一生都坚持发扬中华诗歌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非常钦佩。”天津传媒学院教授张妍说:“叶嘉莹先生教书育人的真诚之心激励着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人生启迪。”


11 月 30 日下午,南开大学召开叶嘉莹先生追悼会。刚送行叶嘉莹的师生同学和各行各业的朋友聚集在南开大学的省楼里,回忆起他们心中敬佩和爱戴的“诗歌女儿”。


思考会场,没有悲欢离合,没有白烛,只有在场的人低声啜泣。叶嘉莹先生的生前朋友来了,她精心指导的学生来了,听过老师讲课的学生也来了。


“我很幸运有机会为叶先生拍摄纪录片,但不幸的是,相机无法完全捕捉到她的魅力。”获得第一名。 33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 / 科教电影《手中的水月》的导演陈传兴说,叶嘉莹先生的赤子之心让他记忆深刻。“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样的电影感受到她。”


“我爷爷缪和叶先生不仅有科研合作,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缪元朗说:“两位学者对中国古诗的精致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和热爱。他们一起写了两篇论文,大部分都给了对方答案。希望学校能设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来展示叶先生的作品,让大家感动叶先生的生活和学习。”


“叶先生曾经写过两首诗:‘我喜欢看旧邦的新面貌,想用彩笔写国家。’叶先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了国内外的中国孩子。”新加坡孔子基金会主席、新加坡陈嘉庚基金副主席郭文龙说。


由于叶嘉莹先生诗教精神的启发,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张元昕13 年纪大了,被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从美国来到南开大学。得知这个坏消息后,她特意从纽约赶到天津送行叶先生。“叶先生曾经说过,当她小时候在《论语》中读到‘朝闻道,每天都要死’时,她感到非常震惊:世界上有这么重要的东西叫‘道’。现在,叶先生用诗教把‘道’传给了我们。“张元昕说,她已经模仿老师投身教育事业,和家人一起在美国教中国古诗,6 多年来,小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 1200 多首诗。(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