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杨斌:谦逊,让慈善更加优秀。
慈善事业的谦逊,慈善事业的帮助本来就是目的,而非实现其它目标的手段。
慈善机构经常表现出一种自愿“给予”的帮助行为,帮助穷人,应急救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福利平衡。
从第三次分配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理解“慈善”丰富了资源和财富分配,而不受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整的影响,使社会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可持续。
伦理学家在从事捐赠、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行为时,注重社会力量的传递和提高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嵌入和展示仁德共享的理念。
因此,慈善事业,既有自愿有意的资源流动,又有自然有利的精神传承。
谦虚的慈善是常青的,更是长情的,常跨越跨代,缔约学缘亲缘,养育着人与人之间一些美好的情感。在这种长期的氛围中,帮助是人本的,是一个接一个的。
我见过很多慈善机构愿意花很多时间与接受他们支持和探索的学者、接受他们支持和成长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很多人际协助,比如从侧面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深度合作。你越专注于长期,慈善机构就越平静,敢于尝试。
之所以有谦逊的慈善机构,是因为他们有谦逊的性格,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形神和言行。慈善不比大小大,心意最难得。
很多慈善机构并不富裕,甚至在帮助公益的时候也不愿意去做,但是他们非常注重承诺和执行。他们不满意的是,资源被消耗在一些过程、仪式、行政事务上,甚至在一些无法帮助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难过。
他们鼓励学生的也是他们的想法和实践。他们自己的精神也在鼓励那些得到他们支持和帮助的年轻一代像他们一样负责任和有爱心。
许多针对年轻人的慈善行为会深刻地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而不仅仅是一种暂时的情况,其中财务资源是一个方面,认同和鼓励是另一个方面,榜样的精神力量或人格模范永远不应该被低估。
这是我对“谦虚慈善”的一点思考。我想从领导的角度给小荷露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很可能包含在中国的慈善实践中。
是的,如果领导力从领导个人、领导团队、领导组织三个层面延伸出来,那么超越组织边界的社会领导力往往是慈善参与者本身没有意识到的推动者,但他们真的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谦虚的慈善除了给予物质资源外,还为社会贡献了有机的精神财富。
谦逊,使慈善更加突出。
(清华大学副校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经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 | MBAChina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