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长三角|安徽省安庆:想象一个城市背后的剧种。
以《天仙配》《女许马》为代表的安庆黄梅戏经典剧目,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经历了磨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就像这座城市和那些出生在这里的人一样,相信不懈的奋斗可以实现城市和个人的发展。
每个人看戏的重点都不一样。
有些人注重唱功,有些人注重唱词,有些人注重服化道,有些人注重戏曲故事背后的地域文化性格和价值观。
黄梅戏经典剧背后的价值观和安庆人的文化性格是否相互映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地域文化性格将如何推动当地面向未来的城市想象,是一个时代命题。
剧照中的黄梅戏《女许马》。 网络图
戏
谈到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最经典的曲目就是《天仙配》和《女徐》等等。
《仙女搭配》讲述了什么故事?该剧讲述了“七仙女”在槐荫树下遇到董永结为俪,却被玉帝生生拆散的爱情故事。它的意思是表达对忠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百折不挠。
“湖北襄阳道台的女u200c冯素珍从小就爱上了u200c李兆廷,因为李家的衰落,冯素珍的后妈强迫她离婚,并将冯素珍许给了别人。”冯素珍坚决不服从,为了救李兆廷,隐身入京考试,意外高中状元,并被招为徐。在洞房花烛之夜,冯素珍向公主坦白了真相,公主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帮助她在皇帝面前解决危机。最终,皇帝赦免了冯素珍,并让李兆廷取代了冠军的称号,两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最后,无论是完美还是缺点,都不会影响每个人从中学习自己崇尚的价值观: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知道结局如何;即使最后的结局充满了遗憾,也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的过程坎坷动人。
唱歌是戏,讲的是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一部剧的命运也是如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中城市的戏剧剧场表演普遍低迷,许多国有剧团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支持,与普通观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以黄梅戏和越剧为代表的以平民风格为显著特征的戏剧遭受了许多困难。
但是在经历了不屈不挠、绝地逢生之后,这些剧种又一次被发现,正被更多的新一代年轻人所听见。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是按照“三年一届艺术节,每年一次演出周”的固定节奏举办的,以中央批准保留的国家节日活动为名。2024年9月22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即将举行,持续至10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政治规范也凸显了这个艺术节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9月20日,2024年世界制造大会开幕式在安徽合肥举行,现场背景音乐选用黄梅戏曲曲调。
安庆师范大学是安庆唯一的省级本科院校,还成立了黄梅戏学历教育机构——黄梅戏艺术学校,不仅可以招收本科生,还可以招收专业硕士,在校人数约为200人。这也意味着编制的培训计划正在支持这种传统类型的后续发展。
就像安庆人一样,黄梅戏这一剧种,相信坚持和奋斗能带来好的结果。
人
如果你在安庆站的出口处稍微抬起头,一个宣传展板就会进入你的眼前:教授之乡——安庆欢迎您!
安庆站出口宣传展板。 网络图
“教授之乡”这个称号可能是中西部城市的最高赞誉。虽然“两院”院士数量与江浙部分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但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已经是一个罕见的存在。
据安庆官方统计,截至目前,安庆教授有50名同乡(包括13名已故教授),包括19名工程院教授(包括2名已故教授)和31名科学院教授(包括11名已故教授),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这些教授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许多人在高考恢复后从安庆进入大学,最终成为他们深耕领域的领导者。其实很多院士的第一学历并不是北大或者清华,即使第一学历是专科教授也不少见。
如果你能成为一名教授,智力很重要,支持这些教授不断奋斗的价值观可能更基本。尤其是当这么多教授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当地的地域文化性格和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为什么安庆能培养出这么多教授?官方解释是“尊师重道,尊文尚学”,而安庆本地人已经融入“基本人生信条”中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要‘狠’,要努力,要吃苦,要狠到不能动。”
“狠”是安庆的土话,意思是努力工作。就像很多安庆院士的学术背景一样,他们的第一学历可能是普通大学。经过他们不懈的奋斗,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工作,从后面来。
很多安庆人认为人生是一场长跑,坚持到底的是“英雄”。这个坚持的过程和黄梅戏很多经典剧里的“微言大义”完全一样,在一个不发达的地区更是凤毛麟角,是支撑这个地方人民奋斗的精神支柱。
除了很多教授,安庆人还有一个特点:外商很多,成绩优异。它的价值信念和学者一样。不同的是,它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努力攀登。
我在去年年底发表的一篇题为《安庆的骄傲》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两种安庆人”的新概念。
我这样写道:“其实有两种安庆人同时存在。一个是安庆人。他们目前生活在安庆地区,或者户籍在安庆;一个是精神上的安庆人。他们要么是安庆人,要么是在安庆工作生活了很久,得到了安庆的认可。”
这两类安庆人在数量上可能没有区别。
目前两院院士都应该属于精神上的安庆人,但“安庆”这个家乡或籍贯的烙印却深深地“篆刻”在他们心中。多年来,一批批安庆人通过考试、参军、招聘、外出打工等形式离开了这片土地,像蒲公英一样落到了四个地方,然后扎根发芽。
蒲公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坪、路边、田野和海滩上。它随风飘散,具有很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它就像一个勤奋的安庆人。这几年在皖江附近的很多城市出差的时候,发现这些城市不同阶段从安庆走出来的同乡太多了。安庆就像一个起点。从那里开始,它一开始沿着长江两岸慢慢传播,从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慢慢传播。
虽然南邻长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安庆一直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命运。安庆西部属于大别山区,经济自然不富裕;东部属于与长江相连的湖区,但几乎每年都面临着洪水的现实。
洪水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我家就在菜子湖旁边。每年汛期,菜子湖的水位都会不断上升。淹没低处的稻田后,它开始逐渐向高处的稻田迈进。成年人不得不将半个身体浸泡在水中,以打捞即将被淹没且未完全成熟的水稻。
就像命运一样,水稻成熟前的一两个星期,每次洪水都要如期而至,不早不晚。虽然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但它也磨炼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气魄。
当家乡的生产无法应付家庭的各种费用时,离家出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安庆人和徽州人、温州人是一样的。一个家庭的一部分人留在家乡种地不多,更多的人四处走走,寻找生存的机会。
安庆农村教授和我一样有乡村记忆,有的甚至经历了物资短缺的时光。这些经历可能是他们走出安庆不懈奋斗的动力。
之前不明白为什么我很多在京沪定居的安庆朋友那么痴迷于哼黄梅的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当初他们哼着熟悉的黄梅旋律离开了家乡,歌曲中蕴含的“微言大义”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现在,他们已经在异乡定居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错过了家乡,试图再次唤起他们的“文化记忆”。
在传统和当下,谁能说清楚困难和辉煌,戏曲和生活,是黄梅戏曲中的价值观创造了安庆人,还是安庆人赋予了黄梅戏曲意义?
人与戏早已融为一体,戏内戏外,都是人生的味道。无从谈起,又早已说出了一切。
演出现场的黄梅戏《月上眉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供图
城
以这一方不肥沃的土地,育出50名两院院士,自然是安庆的骄傲。
但是一朵朵蒲公英成群结队地离开,星散四地,扎根发芽后,安庆作为源头显然“空”了。
辖县整建制度已划出,户籍人口正在减少,居住人口也在减少。以前的基础教育高地已陆续被合肥、阜阳超越。
为什么安庆要自处?
自然,悲伤是不必要的:为安徽和中国运输了这么多人才,安庆可以休息一下。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个“精神安庆”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个枞阳同乡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考上了清华大学,然后去了剑桥大学学习。他们两个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枞阳一步步考上上海的。
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看作是安庆精神的一种接力。孩子们被清华录取是对远方家乡安庆的一种致敬。
城市是由人建造的,因人而兴。
出现了“两个安庆人”,就出现了“两个安庆人”:一个在地安庆,一个精神安庆。
这座城市的“基本背景”也构成了安庆目前的发展战略——“内搭平台,外链同乡”的基石。2021年10月,安庆面向未来发展的“内搭平台、外链同乡”战略被提出,其现实基础是“两类安庆人”、“两个安庆”的出现,已经在四个地方扎根的“精神安庆人”,完全可以成为安庆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黄梅戏在连接“两个安庆人”和“两个安庆人”的最强文化符号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2024年9月22日晚,中国(安庆)三年一度的黄梅戏艺术节再次登台。这是安庆建立的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文化媒体舞台,也是安庆人和精神安庆人的文化认同舞台。
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塑造文化认同,然后转化为依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构建关于安庆的共同“城市想象”。这可能是安庆以“戏”为媒介,重新连接国内外安庆人的深刻含义。
戏剧与人,戏剧与城市,人与城市,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者陈良飞系报纸《了解长三角》重点写作计划经理、报纸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理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