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苏园六纪》经典名家谈话:学术艺术化,艺术思想化

2天前

编者按:《苏园六纪》是刘郎导演的第一部电视艺术专题片,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大规模、全方位、系统地反映了苏州园林,探索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该作品于2000年开播,获第14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地方组)一等奖,并获得优秀撰稿、优秀拍摄等个人奖项。


中秋节,《苏园六纪》在“重温经典”频道首日播出。我们重新发表了这篇关于刘郎和著名文学评论家仲呈祥的评论文章,在艺术和学术上进行了思想对话,探索了《苏园六纪》背后的有趣创作故事,感受了艺术与思想的和谐交融,带领观众重温了这部具有丰富东方美学魅力的电视艺术杰作。


[创作者说]


沾上学术花粉 酿造电视艺术之蜜


●导演刘郎《苏园六纪》


写园林,其实就是写吴文化。


当代苏州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文夫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痛苦的职业”。只有做过这种工作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哲学的精致。《苏园六纪》是我最痛苦的一部。


制作文化片最难的一点,就是把学术思维融入到具体、有限的电视画面中。对于园林艺术浏览式的拍摄方式已经滞后,无法满足观众当前的审美需求。在拍摄《苏园六纪》时,我们明确表示,园林的背后,是吴文化,涵盖了许多品类,呈现出美丽的色彩,社会历史内容丰富。作为吴文化的古雅象征,园林是一种独特的载体。有些趋于轻松、淡薄的方法,是无法承载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然而,当一切都涉及到文化时,它必须表现出深刻的含义。过度讲学术,观众立刻觉得自己被一层楼隔开了。没有学术,专家一致觉得肤浅。制作文化电影的最佳角度应该是电视人眼中具体题材的映射。多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和尝试学术艺术或美学的学术化。


花园,是明清士大夫的隐逸。


制作好苏州园林这部电影,除了掌握吴文化的一些重点内容外,还要重温明清士大夫这个话题。如果说关于吴文化的上述,看起来还是像品尝苏州美食一样清爽,那么触摸明清士大夫的研究就像剥粽子一样麻烦。但是如果不做深入的研究,就打不开拍摄园林的突破口。研究以上史料,归根结底是为了探索拍摄的主题,也就是什么是园林?


真正的中兴时期,苏州古典园林,应该是明清两代。在这个时代,鲁迅总结了气氛,沿用了“戾气”二字,道出了明朝士人生存的严峻。出生在这个时候的士大家,也选择了适当的反应方式,隐逸,就是其中之一。园林学者说得好,“他们的隐逸,不是隐藏在山林中,而是隐藏在艺术中”。苏州园林是一位杰出、富有、失落的士大夫,由艺术家创造的优雅、优雅、休闲的生活方式。


不要无言以对。仅仅依靠专家的成就和论证来制作一部文化电视电影通常是不够的。它的思想内涵必须经过电视人自己认真、细致、艰苦的解决,才能真正转化为电视语言。否则,学术艺术和艺术的学术化就无从谈起了。只有亲自触摸知识的花粉,才能最终酿造出具有个性的电视艺术之蜜。


熔铸明清文风 题目是点睛之笔


学术艺术化的难点必然会在剧本的写作阶段遇到。一个真正的电视作家,在写纲要的时候,已经是导演的笔了。《苏园六纪》有一定的学术性,所以我专注于铸就一些明清小品的优雅。表达园林艺术,应该有一些文字之美、口语之美、音韵之美,而这个特点恰恰是明清小品的风格。


拍摄苏州园林,以游记的方式,容易浮动;以散文的方式,容易空洞;以介绍的方式,容易沉积。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必须宽容,即园林历史、园林理论、园林欣赏和园林人物。整体思路确定后,我们又将园林的艺术感分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六章。通过这种方式,所有涉及园林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大致不疏漏。


有时候题目最难,好的题目一定要自己组词。如果用“苏州园林”这个词作为题目,80%的电影都会被砸。《苏园六纪》这个名字几乎是第一天才想出来的。参与讨论的同事都说这个名字最合适。创作的痛苦,遇到同事的肯定,往往会变成杯子里漂浮的碧螺春,变成一种轻松悠闲的感觉。


也以灵魂为灵魂的园林躯壳


仲呈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进入一种沉默”,我觉得很有道理。远非如此,欣赏苏州古典园林,需要进入一种沉默。欣赏这种园林,不是一种很小很淡泊的心态,而是不可能进入角色。至少在写作阶段,我已经经历了一种沉默对创作的影响。


在过去的西部生活中,作者有幸收集了几个苏州人物的墨迹,虽然作者已经烟消云散,但是一缕文化的烟草仍然萦绕着。为营造气氛,在写《苏园六纪》时,我曾经把这些字幅张在墙上。不知怎么的,我却看见了为这部电影共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同事们。正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苏园六纪》的创作,才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做了一些还身灵魂的尝试。


【评论家谈】


感知艺术与思想的和谐统一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刘郎和陆文夫的轶事


从《西藏诱惑》到《江南》,刘郎编导的电视艺术专题片都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次,他应苏州有线电视台的邀请,经历了多年的煎熬,又拿出了“艺术园林学术电视”的专题片《苏园六纪》。带着极大的兴趣,我赶到苏州,见到了久仰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素闻先生潜心创作小说,从不“触电”,担心扰乱自己擅长的小说思维。谢晋导演多次恳求先生为他写影视剧本,都被婉辞了。


这一次太神奇了!当苏州有线电视台下定决心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苏州园林搬上银幕时,发现没有一个帅气的人才带领创作团队,是陆文夫先生推荐了刘郎帅气的人!


原来,刘郎在编导《江南》的时候,有一集叫《一个作家和一个城市》。这个作家就是陆先生,这个城市就是苏州。刘郎和陆先生素未谋面,只是佩服陆先生的美文。听到王先生从来没有“触电”,心里不禁犯了一个错误,他咬紧牙关给王先生打了电话。陆先生回忆说:“拿起电话,听说要拍我,我躲得不如。但是奇怪的是,这个从未谋面的刘郎说了些什么,却让我觉得他是个天才。那就是刘郎的独特魅力吧。”


苏园之美,久违!


看完《苏园六纪》,会场上传来了无尽的掌声。作品表达了苏州园林形成的历史条件、人文背景、审美性格和艺术意境,具有很强的思想意识和感染力。作品布局独特,画面讲解相辅相成。大家都说:“这样一部文化意蕴丰富、审美风格优雅的电视艺术专题片,久违了!”陆先生特别欣赏刘郎煎熬出来的解说:“像这样文学性极强、妙语连珠的解说,难以企及!”


每个人的欣赏直觉,包括陆先生的审美评价,都不是一句美好的话。《苏园六纪》深刻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优雅的审美风格,必然会培养和培养一种集体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而不是浅薄、冷静而不是浮躁、幽默而不是油滑、健康而不是媚俗。


看完《苏园六纪》,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中兴于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艺术作为“隐逸文化”的产物的真谛。它相当聚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丰富的东方美学魅力。


“心之封界”在“虚静”中


刘郎熔铸了他啃完100多卷园林学术经典后,面对精致、深邃、空灵、透明的苏州园林,写出了吴文化的背景、隐逸文化的成因和园林的意境。他的解说,最精彩的闪光点,不是面对客观世界以求真为目的的描述性语言,也不是面对价值世界以求善为目的的指令性语言,而是面对心灵世界以求真求善为基础的感悟性语言。正是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所谓的最高审美水平,并非“事之法天”和“定之胜天”, 但是“心之封界”也是如此。


我曾经说过:真正的审美欣赏通常需要进入一种沉默。沉默是针对浮躁的。欣赏《苏园六纪》,需要进入一种沉默,才能真正从屏幕上艺术化的思想与思想化的艺术和谐统一的镜头语言中获得文化影响和美的培养。我为《苏园六纪》的出现鼓掌!


附件:2000年第九期《中国电视》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 电视片<苏园六纪>编导论述作者:刘郎


2000年《中国电视》第八期《思想艺术与艺术的思想化-观看电视艺术专题片》<苏园六纪>》作家:仲呈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