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陈楠:用AI解放双手,但是不要被它束缚大脑。
2019 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请教授陈楠与谷歌合作, AI 中国古代文字甲骨文技术与文艺创作相结合,推出了交互艺术作品《智绘甲骨》。基于当时的机器学习技术,用户可以根据提供的插图猜测甲骨文的写法,系统可以判断和确定相对正确的字体类型,并将这些不同绘画风格的甲骨文转化为动画,并将其融入到画面中。举例来说,写出“鹿”的甲骨文,这个词真的是按照鹿的运动方式来弹跳穿梭于由“木” "山" “水”等象形字形成的世界。
正是陈楠教授的创作和创作。 AI 技术的第一次相遇。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AI 技术不断发展,形成 AI 进入大众视野,Midjourney、Sora 等等,可以辅助艺术创作 AI 工具不断涌现,陈楠教授也非常关注。 AI 探索在创作中进一步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巨大影响。
但是作为一位同时具有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陈楠肯定:“光靠人工智能技术是做不出优秀创意的。。至少现阶段做不到。“这种判断不仅适用于文艺创作领域,也适用于需要创意思维和设计创意的商业领域。人工智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是一个有效的助手,但如果过于依赖,它可能会被困住 AI 在建造的信息茧房中。
在我们积极拥抱的时候 AI,陈楠教授在与科技工具高效合作时建议:
1、和 AI 合作需要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完整的知识结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精确的语言表达和工具使用创新能力。
2、人类仍然是创造力的主体,用户的认知边界决定了 AI 能力边界。
教授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 陈楠
应用人工智能,首先要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大胆创新想象力的能力。
对于一个没有创意的人来说,即使他非常熟练地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他仍然没有创意。现在很多人工智能绘画的作品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每个人的创意和方式美学都差不多,所以画面的复杂性和风格都非常接近。
即使有了 Midjourney,如果审美素养不够,认知有限,就无法创作出主动美的作品。比如我想画一幅现代都市插画,里面有丢勒铜版画的风格。创作主体首先要对丢勒作品有所了解。相反,对这幅画一无所知的人,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这种画风。
另外,如果用人工智能画一个常见的素材插图或者按照招数做一个工作简报或者分析文章,会充分感受到快捷方便的结果,但是很难做出独特的创意和具体的概念,而这些起点应该是创作者实现的想法和想象,或者根据人工智能计算的结果产生的联想或者激发创造力。
当一个人控制人工智能时,他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人工智能能力的边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它而拥有它。 AI,或者有了谷歌可以随时搜索信息,忽略了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积累。
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
不久前我试着使用它 Midjourney 生成 1980 时代末,我在美国学校的教室里怀旧,但由于开头描述的语言没有说明地域特征、师生的性别年龄等。,照片和我的大脑图片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强的美国气息。未来,通过不断展示建筑的风格、人物的性别年龄、光线方向的明暗水平等。,我终于创造了一个接近印象的效果。我发现这是一项需要很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从小就重视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曾经和她一起使用过。 AI 绘画,因为她的英语表达更加流畅准确,总能快速到达或超越预期的图像效果。我认为在未来 AI 在正常应用的前提下,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更重要。熟悉更多的语言无疑会面临更多的大数据系统,我们的工作会增加更多的“武器”。
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表现出“社交恐惧”的趋势,不主动和别人交流,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可能会成为他们。 AI 阻碍合作。
三是创新使用软件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加敏锐地尝试。 AI 更多应用工具的概率。
事实上,在传统手机中也是如此。一部好的作品通常是多种软件和手段综合使用的结果,比如创意文案。 平面图形 拍摄 生产过程...对于某个软件来说,也有创新性的使用问题。比如我曾经用过一个主要针对制作矢量图形的软件,有一个阴影工具可以分离图形投影,还可以改变颜色,编辑透明度。我会用这个单独的图形来处理类似图像软件中模糊的边缘。这种反应速度快,效果特别。估计软件设计师当时没想到会这样用这个软件。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人工智能软件本身的创造性使用,以及如何与其他设计环节和设计专业合作,也是关键环节。
我上大学的 1990 年初,社会还没有操作计算机,想画什么都要靠手绘。到了 1993 2000年左右,我买了一套喷枪和气泵,类似于今天的车身绘画工具,可以用光影细微渐变的屏幕遮挡喷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你想把图案和字体画得漂亮,还是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打印出来。如今,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技术图像编辑软件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机器可以生成精美的图像,而不需要软件操作。 AI 技术。在未来,人工智能当然可以进一步解放双手,特别是那些复杂耗时的工作。所以,我们该怎么办?怎样选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作为职场的创意人和设计师,首先要成为创意的主体。无论是品牌传播、项目管理还是活动策划,都需要培养前面提到的三种能力。这样,AI 能够做好我们的助手,提高工作效果。
另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接触人工智能技术,尽快关注它,使用它,尽早适应新的社会变化。
要积极有选择地学习和训练。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传统的基础训练不应该放弃,而应该加强,如创意草图、美学基础、设计创意等科目。举例来说,铅笔可以说是和你一起使用的传统工具,但是在计算机时代,甚至是木杆铅笔。对比来看,20 年前曾风靡一时 BP 机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归根结底,一种是铅笔与人类思维的快速表达紧密相连。
如今,随着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甚至出现了“科技至上主义”的趋势。我应该反思科技,再次关注人文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就像李政道先说的,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里的艺术是人文学科的同一个城市。面对人工智能,我们无疑需要积极学习科技,但人文艺术、哲学逻辑、想象力甚至保持童心是非常重要的。
陈楠 | 口述 麻震敏 | 访谈
本文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麻震敏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陈楠的采访对话中整理出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