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民:白夜在太行山讲书。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
初夏,我在山西长治学院中文系教新闻专业的学生,主要内容是白夜谈论著名记者的人物特写。我用“新闻与文学完美融合的美语”来总结我学习白夜写作技巧的经验。
白夜(1919 — 1988年)是江苏沭阳人。他年轻时参加了苏北地区党领导的新闻团队。他曾经是《淮海报》记者和《苏北日报》的副总编辑。在渡江战役期间,他带领一个记者采访小组在一线采访敌人的炮火。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阶段,苏北地区白夜作为记者、诗人和作家活动。他写的《十里风光》和《黑牡丹》很有名,苏北地区的老人还记得。
1952 2008年,白夜奉调北京,在人民日报工作。刚进京时,时任总统邓拓邀请江南新人到萃华楼吃饭。20 多年以后,白夜写了几篇关于邓拓的文章,其中《魂兮归来》发表于 1986 年 5 月 16 日本《文汇报》。这篇深情的回忆文章是当时总编的电机同志亲自向白夜约会的稿件。在特殊的日子里,他们用报纸发表了一篇完整版本的文章来纪念邓拓。这两位苏北新闻老战士心中有默契。又过了 20 2008年,我在文汇大厦看见马老,谈起他当年与白夜约稿的往事,马老立刻叫人去拿他的作品集送我。
黄花集,白色 夜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白夜是人民日报的编辑和记者。他在夜班工作多年,个人写作时间有限。然而,他还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邀请,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写了一本小册子。在社会恢复正常秩序之后,白夜到了退休年龄,他觉得时间紧迫,写作量急剧增加。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退休是他的第二个春天。那一年的《新闻战线》杂志上,几乎每一期都有白夜人物特写。将新闻与文学嫁接在一起的美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整个 1980 时过境迁,我注意阅读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特写,算是白夜迷。后来,我认识了他,亲自承认了他,学到了一些写作技巧。关于阅读,他说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信》语言很好,我就去买罗大冈先生的翻译,看了很多遍。我去图书馆借书,说王尔德的《莎乐美》有多美。就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他谈到了六朝文和西厢记,称赞古典语言之美。同时,他也只愿写美文。他对我说:“我写美,就是鞭挞丑。"他又有了洁癖,曾经说过:“我不想写脏、丑的东西,我怕弄脏自己的笔”。
讲台上,给年轻学生讲白夜写人物的经历,主要是从新闻业务方面来说。白夜写过 60 许多中外一流人物,每篇文章都没有重复,在当代记者中是罕见的。给年轻的学生讲课,就是把我学习白夜写作技巧的经验传递给学生们,但是不知道他们能理解多少?有兴趣吗?但是一个半小时的讲解,最保守的估计,他们一定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前辈在新闻界写过什么。愿把新闻当作未来职业的学生,或许会注意读白夜的书;热爱写作的学生,或许对衡文有一个尺度。
天桥,白夜 沈颖 是的,新华出版社出版
白夜生前出版了十多种着作。《黄花集》是收益“当代中国记者丛书”之一。《天桥》是一部具有新闻史、社会史、文学史意义的不朽名称。这个着作,是他退休后与妻子沈颖一起去天桥地区采访的结果。读者们都知道,张次溪有一本关于天桥的书,曾经由知堂等人写序,1949年 年后以《人民首都天桥》的名义出版。张扬价值,主要在风俗史、地方志。白夜夫妇采访天桥时,旧社会在天桥一带安营扎寨谋生的老艺人大多还活着,白夜采用传统的采访方式,历时三年,采访 500 人数。早晨采访,下午写作,原汁原味,新鲜热情地保留了老艺人对往年悲欢离合生活的回忆。自然,白夜的着作并非讲述者的录音整理,而是文学的再创造:事情是真的,文学是美的。同时,他还采访了北平和平解放后军事管理委员会派往天桥的第一任区长,一名老红军。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新政府对旧天桥的改造。
白夜还写过历史经典小说《杨家将演义》、当代经典小说《乱世纪》。出版社没有选对这两本书,出版后影响不大,远没有他的五个特写角色有“影”字(《剪影》、《影》、《侧影》、《心影》、《掠影》)有很大的影响。希望有一天,有眼光的出版商能重新发现这两部长篇小说在白夜的真正价值。
白夜去世后,我在广东的《随笔》杂志上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题目是“我没有白活”。这句话是他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后,我去医院看望他,他亲自对我说的。原话是:“我写了一本书,但我没有白活。”这是他知道未来几天后的最后一句话。
作家:卫建民
文: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请注明转载此文的来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