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在望,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支棱起来?
肖纯/城市进化理论
新型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架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支棱起来。
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消息,上半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集群收入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8.9%。预计继绿色石化、现代纺织服装、高端软件、智能IOT之后,将成为第五个上万亿的集群。
这一消息,很难说是出乎意料还是不出意料。
这并不奇怪,因为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其长三角原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拥有强大的整体实力。
出乎意料的是,浙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有些偏科,甚至有点“小萌新”。就在今年年初,浙江媒体也报道了“浙江新能源汽车在江湖中的地位在哪里?”灵魂拷问。
现在,浙江异军突起,将如何改变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版图?
01
群山方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五次明确提到汽车,其中三次提到“新能源汽车”,一次提到“电动汽车”,释放的信号极其强烈。
对于这样的风口,各地的竞争异常激烈。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三度易主,2021年为上海,2022年为西安,2023年为深圳。
在你们追逐的势头背后,没有地方想要在行业的“换道超车”中落后。
浙江也是如此。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达到62.30万辆,占全国6.5%。宁波是该省第一个新能源城市,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9万辆,同比增长44.6%。
增长速度看起来不错,但与全国第十大郑州31.6万台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浙江曾经有过“梦想开始”。
早在2010年1月,中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大量上市,浙江就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化的“先锋”。2015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新能源投资最密集的省份。
遗憾的是后来“高开低走”。
现在必须承认,从汽车产量这一显性指标来看,浙江的确显得有点“落后”。
列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能源汽车赛道也是如此。
深圳是比亚迪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包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子控制、汽车市场等。上海是特斯拉和上汽并进;西安也“押宝”了比亚迪,还有吉利、陕西汽车等大量整车企业。
比亚迪去年在深圳和西安,特斯拉在上海的贡献率超过70%。
与这些城市的“珠峰方式”相比,浙江更像是“群山方式”。
浙江不仅有吉利这样的地方龙头企业,还有造车新势力中的零跑和合众。
根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目前浙江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1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200多家,汽车零部件100强企业18家,上市公司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公司33家,产品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由此可见,全车生产并非都是浙江汽车工业的基本面,广大零部件企业才是“隐形冠军”。
这种情况与浙江的发展方式一脉相承。
随着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蓝海机遇”可以从市场上敏锐挖掘。公司选择纵向发展,在一米的总宽度上挖100米和1000米的深度。
无数“小巨人”巩固了浙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基础,完善了产业链。浙江汽车工业协会会长方曦说:浙江“一辆车不用出省就能组装”。
02
后发取胜
除了说产业链浓厚之外,“不出省就可以组装一辆汽车”,也可以说明本省城市产业发展均质化。
普通省份的新能源产业,一般都集中在一个城市:比如长沙对湖南,郑州对河南,西安对陕西,甚至深圳对广东。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空间布局却是多元化的:以环杭州湾汽车产业集团(一湾)、温台沿海汽车产业带(一带)、“一湾一带多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由多个新能源汽车特色基地(多基地)组成。
全省大部分城市,都融入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造成这种情况,是浙江特色的小城镇经济,给了许多小地方后来取胜的机会。
金华既没有汽车产业基础,也没有吸引投资的优势。但2014年,金华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小镇为切口,逐步布局,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企业最多、产业配套设施最强的省级特色小镇。目前,该镇已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零跑汽车供应链系统。
为使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协同发展,浙江在杭州市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两个核心区域规划了10个协同区。
作为本省第一个工业城市,宁波也是第一个新能源城市,迫不及待地想要发挥主导作用。
去年,宁波召开了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展现了自豪感:立足产业基础,抓住机遇出路,加快突破和增加新能源领域的优势,“重建宁波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煽动新能源产业新升级。
另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已经深入结合。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通信、互联网、软件、云计算已经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高度融合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高端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端产业生态。
金华所辖的永康在制造过程中没有卷入,然后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更新阶段,为很多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系统,也可以参与新能源车的产业链协调。
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看来,“在智能化体现汽车场景的过程中,浙江省应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移动空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03
目光往外
“今年以来,由于龙头汽车企业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以及对出口政策变化的有效应对,我省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大趋势。”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优势宋婷分析,随着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过50%,产业链发展机会将更大,浙江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集群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端的表现,证明了浙江的产销两旺。
上半年浙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3%,仅次于海南(56.8%),位居全国第二。但考虑到海南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4.32万辆,浙江是综合销量和渗透率的“榜单大哥”。
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被公认为汽车消费强省。燃油车时代,汽车公司有句话叫“浙江赢天下”;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浙江市场在各大汽车公司眼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极端。
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端对生产端的影响。在此之前,一家汽车公司将自己在东北的重要生产线转移到了苏州。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苏州离消费市场更近”。
就浙江公司而言,市场不止一家。
外出打拼的历史传统,坐拥世界第一大港的优势,让浙江公司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海外。
浙江某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全球汽车市场包括北美、欧洲、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澳大利亚) 日本和韩国四大最重要的市场。目前,中国有100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果不‘出海’占领其他三大市场,就没有发展空间和特色。
极客负责人表示,他将努力在2030年成为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知名品牌。去年,极客第一批线下直营店落地瑞典斯德哥尔摩和荷兰阿姆斯特丹,2026年将进入大部分西欧。
在荷兰、瑞典、意大利等6个欧洲国家,以及科威特、以色列、沙特等4个中东海湾,领克的“出海”步伐更早。近两年来,领克已经运输了5万多辆全车,在中国品牌超过25万元的车型中排名第一。
浙江很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完成了全球布局,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包括电子、宁波华翔、敏实集团、拓普集团等。包括BBA在内的全球汽车企业基本都有浙江供应商的支持。
没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的快速增长,2023年浙江外贸逆势增长,“新三样”出口1402亿元,增长11.0%,带动全省出口增长0.4%。
浙江今年4月仍在举办浙江-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对接会,以促进与国外的进一步合作。
借此机会,浙江和欧洲企业代表就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格局、政策调整、行业趋势、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和合作机会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和“新能源汽车第一省”的话题总能引起很多讨论,因为这个新产业在中国的区域产业地图上引起了太多的暗流。
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产业链薄厚,城市集体实力,数字经济的加持,市场端的反馈,出海的发展,能把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到什么高度。
原题:“万亿在望,浙江被“小看”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