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网络打手”背后隐秘的江湖!从重处罚!

07-26 05:18

和很多被短信轰炸辱骂的当事人一样,在遭受网络暴力后,成都的涂月(化名)陷入了自我证明的陷阱,开始消极悲观。她是一起“网络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自2023年以来,涂月被陌生人不断发短信辱骂、打电话骚扰,而对方似乎掌握了她的大量隐私信息。


7月12日,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分局网络安全大队队长王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他们破获了一起犯罪团伙非法使用信息网络案件。该团伙在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长期活跃,对目标对象实施“侮辱、诽谤、骚扰、举报、标题和短信轰炸”等网络暴力。像涂月这样的受害者并非个案。在全国范围内,仅本案就有7000多家店铺接单。


通过这起案件的恢复,我们可以窥视这些鲜为人知的“网络打手”操作技巧。许多类似的新犯罪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肆无忌惮地攻击互联网另一端的其他人。


△帮派涉案物品


“匿名帮助”商店伪装


事实上,“网络暴力”团伙


新津区花桥派出所副所长杨瑞还记得,2024年3月,辖区内一名群众报案,称自己长期被骚扰电话、侮辱短信影响正常生活,“我报警,一直有人打骚扰电话给我,发短信侮辱我……”


△团伙接到订单后,向目标对象发送侮辱和辱骂信息。


由于对这类案件的职业敏感和经验判断,杨瑞和他的同事预测,这个案件背后的“灰色地带”可能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查看群众提交的材料后,派出所立案,并向网安大队报告线索。在整理了这些电话和短信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长期活跃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帮派,用“匿名帮扶”等关键词开店,选择了“发短信、打电话、接单拍戏”等商品,吸引了不方便主动实施违法犯罪的“雇主”。


成员有电子商务经验


还收取加盟费的“有偿代骂”


在成都市公安局网络安全支队的指导和支持下,经侦察,警方抓获了一个以万某为主导、万某某、周某军、汪某等人为成员的团伙组织。从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该团伙向全国数千个手机号、社交平台账号和“12345”平台发送侮辱、诽谤、骚扰和举报投诉信息,利润超过27万元。


△在成都市公安局网络安全支队的指导和支持下,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网络安全支队进行了调查


“有20名受害者被初步核实,不包括在回访名单之外。”王黎说,该团伙的主要成员有电子商务工作经验。当他开始做“付费骂人”的生意时,他把它作为一个商机来获利。之后,这条灰色产业链延伸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让亲戚朋友通过收取“加盟费”的方式加入这项业务。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案件中的团伙总接单数量已达7000多单。目前,犯罪嫌疑人万某等5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打着“帮助”的幌子


事实上,没有区别的网络暴力


除有组织、分工明确外,该团伙在网络时代可谓狡兔三窟。


起初,他们通过发展亲戚朋友提供的身份信息,在电商平台上注册了49个店铺账户,而这些店铺大多以“匿名帮助”为掩护。在店铺中,他们开设了“发短信、打电话、接单拍戏”等关键词作为产品链接。然后,他们把业务引流到社交平台,通过“拉群”的方式在群里发布消息,接单,发订单。


这样的“列表”实际内容不忍直视。该团伙接到订单后,对受害者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如谩骂、恶意中伤、骚扰、威胁、举报、短信轰炸等。信息内容要么涉及色情信息和谣言,要么在别人的直播间发敏感词,直接或间接关闭直播间和标题,涉及目标对象,包括各行各业,包括大学生和公务员。


△团伙接到订单后,向目标对象发送侮辱和辱骂信息。


看起来“有偿代骂”


事实上,网络暴力行为没有区别。


他说:“当我们通过电话回访时,许多受害者表示,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成都市公安局新津区分局网安大队民警陈彪表示,该团伙成员的犯罪方式是接单代发侮辱等属性的信息内容或举报个人隐私等信息内容;其次,网络平台上的账户被“有偿禁止”,举报投诉内容被编造,目标账户被连续一周举报投诉至少30次,直到账户被禁止。“微信账户里也有类似的添加好友。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内容要求,在验证页面上发送侮辱等内容。类似于“打手”和“嘴巴替换”的方式,不同于过去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只是他们把自己的位置转移到了网络环境中,变成了“网络打手”和“互联网嘴巴替换”,看似“付费骂人”其实是一种没有区别的网络暴力行为。


△团伙收到订单后,添加目标对象微信,在验证页面骂人。


△团伙收到订单后,添加目标对象微信,在验证页面骂人。


受害人现状


精神压力很大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近几年来,全国因网络暴力而产生现实后果的例子已经很多了,包围网络暴力而引发的不幸也令人痛惜。


"很多受害者在接到警察的电话时仍然很困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欺诈。陈彪告诉记者,在遭遇短信狂轰滥炸和各种网络暴力后,本案多名受害者表示身心受到严重创伤,产生了一定的现实影响。“比如我们在一个案例中了解到,受害者是一名在校学生。遭受网络暴力后,他不敢报警。因为心理压力,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受害者遭遇“网络暴力”后,长期无意工作,家人朋友也投去质疑。


警方提示:为了追求金钱利益,犯罪团伙充当“网络打手”,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虽然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实际后果,但类似的新犯罪正在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破坏经济秩序,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原题:“起底“网络打手”背后的隐秘江湖!从重处罚!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