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5!

07-14 00:44

原创 郭玲 清华大学


七年前的初夏


一颗被称为“慧眼”的天文卫星成功发射


成为惊艳世界的国家重器。


还使时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清华大学工物系1979级校友


为人所知


七年过去


各种性能依然良好的“慧眼”卫星


仍然在太空中服役


而且张双南已经62岁了。


五大空间天文项目首席科学家


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探索浩瀚未知宇宙的奥秘


无数科学家的梦想和追求


"宇宙特别喜欢我们


给予我们不同的‘礼物’


对“寻找”和“拆开”这些“礼物”


张双南一直保持着热情


咱们一起走近吧


《清华人在大国重器》系列报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给你一个叙述


新一代清华人为了创造国家的重器


艰苦奋斗的故事


回来,为那声召唤


走进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办公室,桌子上的“慧眼”卫星模型闪闪发光,记录了他最著名的故事。


2017年6月15日,当“慧眼”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浩瀚宇宙时,时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张双南非常兴奋,这就是实现梦想的感觉。


那时,张双南不禁回忆起多年前来自导师李提贝的来信。


在阿拉巴马大学的实验室里,张双南向学生们讲解


2001年底,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任教的张双南收到了李惕贝的来信,希望他能回到中国,帮助开发中国第一款空间X射线眼镜,也就是“慧眼”卫星。


几乎没有犹豫,张双南便做出了选择,源于对导师的信任,更是对梦想的执著。


张双南从小学到中学的成绩一直很好,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4年本科毕业后,张双南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何泽慧教授、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创始人之一李惕贝教授——他们都是清华毕业生。随后,张双南在英国学习。博士毕业后,他去了美国工作。在国外从事科研教学的过程中,他像种子一样领导了一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的想法,在他心中不断扎根,直到迎接大洋彼岸的召唤,仿佛春风化雨。


2004年毕业20周年之际,张双南(前排左一)在清华办公室与班主任赵岚(前排左二)一起工作。


来之不易的“慧眼”


“慧眼”卫星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太空望远镜。从1993年李惕贝、吴枚等科学家提出的项目,到2011年项目的建立,再到2017年的发射,用了24年的时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的研究和各种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张双南不愿意回忆这些事情。他笑着说,他是一个“好伤疤,忘记痛苦”,“永远向前看”的人。“每一个新的科研项目,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以前从未做过的,你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最擅长的是解决问题。”作为项目团队的主要领导者,他的原则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这个原则都会对团队中的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演讲中,张双南


2014年左右,“慧眼”团队在美国找到了一家供应商,对方是做这种探测器和望远镜的商业公司中水平最高的。“它是根据中国的设计开发的,但是在发货的时候被美国商务部拦住了,说在地面实验室用没问题,但是不能放在太空里。”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科学家选择自己做!他们与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和开发所需的技术和材料,因此卫星的发射被推迟了一年。正因为如此,团队在探测器和空间X射线、伽马射线和望眼镜方面的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擒黑洞喷流,给中子星“把脉”、测量“宇宙最强磁场”、准确检测到目前为止最亮的伽马暴,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试验...“慧眼”卫星在轨道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


如今,设计使用寿命只有四年的“慧眼”卫星,仍然在太空中服役,寻找和拆卸来自宇宙的各种“礼物”,因为它们的性能仍然很好。


中国加速度


“慧眼”卫星数据中心张双南


除“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外,张双南还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颗粒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颗粒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原主任。还担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伽马暴偏振试验、新一代“慧眼”-强化X射线时变偏振试验。(eXTP)中国航天工程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空间天文台、中国空间站伽马暴偏振试验2号、旗舰试验“高能宇宙辐射检测”项目,为中国宇宙检测领域的加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朋友的一个笑话给张双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前,当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谈论侃侃中国宇宙检测领域的规划时,一些外国同事嘲笑张双南“疯了”。他们没想到的是,现在很多规划都实现了,这在张双南看来是无数国内同行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和努力。


张双南直言,中国和美国在宇宙检测领域的差距仍然很大,但中国正在加速前进,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超车。比如他说,如果“慧眼”卫星是小型天文台,那么新一代“慧眼”就是旗舰空间天文台。“新一代“慧眼”发射后,我们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话语权。”


给年轻人留下机会


一张张双南喜欢的照片,他被称为“时间机器”


经过20多年的满负荷工作,张双南开始为自己做减法。


今年春节期间,张双南卸任中国科学院颗粒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年。接力来自清华大学天文系的冯华(清华毕业于本科和博士),实验室也在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对于接班人,张双南毫不犹豫地赞美他,我相信他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虽然张双南仍在不断推进许多新项目,但他决定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而是给年轻人留下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承担,挑起大梁,鼓励他们“做生意要有点理想主义”,比如熊少林(本科毕业于清华),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空间科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2010年,张双南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兼职成立了X射线成像实验室。他带着几个从清华招来的“学徒”再次创业。他从无到有,磨了十年剑,开发了国际领先的龙虾眼X射线望眼镜技术。成功应用于2024年1月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X射线天文卫星(注:卫星名称来自张双南)。这颗卫星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2024年4月初,他还辞去了实验室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接力了2010年清华招聘的第一个实验室成员张臣。年轻的张臣已经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除了工作之外,他还在为自己做加法。


他登上讲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授课,很难找到人气。他热爱科普,不仅参加各种活动,还出版了《极简天文课》、《科学方法与美学》等科普书籍,直言“作为科学家,我们只能回馈大众”。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经历。“虽然我的教育在中国是最好的,但出国后我会明显感受到差距。这就是我花时间带领团队,在学校上课,做科普的目的,希望能帮助年轻人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将来做得比我们好。”


张双南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次采访。当对方问“中国什么时候能赶上欧美”时,他的回答是“我的学生长大后能在国际前沿发挥作用,差不多”。每当张双南看到身边年轻人的成长和成就,他就会充满喜悦,仿佛看到了自己。


大国的重器更多


清华新一代的故事


我会继续为你叙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原题:“首席科学家”×5!》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