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沉浸式戏剧:挥金入戏。

2024-07-13

作者|夏夏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


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戴上面具就可以化身幽灵穿梭于20世纪30年代的复古酒店,跟随麦克白飞奔或看女巫起舞;


购买一张“船票”,就可以登上“三体”世界中的“万有引力号”,体验太空困境,决定太阳系的命运;


坐在美发店里却突然遭遇了一起谋杀案,需要作为目击者探索线索,寻找真正的凶手…


这种新奇感觉的来源不是剧本杀戮,也不是主题公园,而是目前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戏剧。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粉丝发帖介绍自己的“入沪连打”经历:四天十一场,七天十场,十九天二十五场。即使他们是“特种部队”,也要在两天内连续刷四部剧,然后离开上海。也有很多年轻消费者把走进沉浸式剧场作为周末娱乐的一种方式,享受逃离现实、躲在魔幻世界或不同维度空间的闲暇时光。


沉浸式戏剧让一群年轻消费者“上头”的魔力究竟在哪里?沉浸式剧场的带领下,沉浸式经济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沉浸式戏剧到底有多高?


沉浸式戏剧起源于几十年前的美国百老汇。当时一群戏剧从业者试图挑战传统戏剧的场地设置和观看规则,试图跳出原有的剧院空间,增加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让观众更符合表演区的环境戏剧应运而生。


在环境戏剧中,观众坐在故事发生的场景中,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员的表演,还可以与演员互动。比如《阿波罗尼亚》和《小赌厅》,被粉丝称为“小酒馆”,属于环境音乐剧。


*剧照《阿波罗尼亚》


真正的沉浸式戏剧是环境戏剧的升级版。观众不仅在戏剧故事场景中,而且有一定的身份,可以掌握推动剧情发展的线索,甚至是故事的最终结局。


例如,在上海版的《不眠之夜》中,观众可以灵活地走在麦金侬酒店,并根据不同的角色解锁不同的情节。在一些推理悬疑题材的身临其境的戏剧中,观众不得不面对一群专业演员的解读,投票寻找真正的凶手,这可以说是加强升级豪华的“剧本杀戮”。


因为环境戏剧和沉浸戏剧都有一定的先锋性,所以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直到2011年,英国实验戏剧公司Punchdrunk在纽约曼哈顿制作了一部名为《不眠之夜》的电影,其原型是莎士比亚。(Sleep No More),将装置艺术与肢体戏剧相结合,带来开创性的视觉冲击,颠覆传统戏剧迷的认知,成为沉浸式戏剧的鼻祖佳作。


2016年,上海文光演艺集团将北京西路上的一栋废弃建筑改造成6楼高、1万平方米的麦金侬酒店,历时7个月。中国版的《不眠之夜》在这里拉开帷幕,掀起了一波看剧的浪潮。据统计,截至2023年7周年,《不眠之夜》票房数据已达4.7亿元,观众人数达55万,平均客座率超过90%。


目前,上海版的《不眠之夜》已经连续表演了1900多场。由于其丰富的场景和灵活的互动,以及巧妙的主线和分支故事,每个观众都可以有不同的探索发现,甚至每次看剧都能有新鲜的感觉,从而吸引了很多粉丝反复刷剧。据媒体报道,一些死忠粉为了解锁多个故事,反复观看了280多次。


*剧照《不眠之夜》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网友看了十遍上下解锁所有人物的故事后说:“在我看来,沉浸式戏剧更像是你自己的导演,你用眼睛剪辑你看到的故事,所以每天每个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戏剧从业者小D向刺痛研究所介绍,“近两年来,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流行与体验型经济和场景消费的兴起有关。它的特点是让观众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来参与。比如打破传统的表演空间,打破‘第四堵墙’,在各种非剧院环境中演绎剧情,也是一种互动体验”。


大投资的《不眠之夜》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观众可以自由跟随演员,而沉浸在互动曲目中的阿波罗尼亚则选择在容纳100-200人左右的小剧场进行驻场表演。虽然小剧场的表演空间有限,但可以让观众更接近演员,让观众沉浸在戏剧场景中。


戏剧科普账号“云歌一排一个”的作者“喵喵”告诉惊蛰研究所,“小剧场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更接近演员,他会在你眼里表演。整个风景就像一个真正的酒馆或赌厅,在《阿波罗尼亚》和《桑塔露琪亚》中。最近的观众坐在赌桌周围,赌桌就是舞台,演员就在你面前唱歌跳舞。有时,演员也会与观众进行互动,比如把话筒拿给观众,而演员则根据剧情设定随机应对。它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观众可以在小剧场中获得。”


*“桑塔露琪亚”座位图


票价不菲,剧迷难逃“被割”


大型沉浸式戏剧以其宏伟广阔的场景、专业的演员团队、精心设计的剧情和优秀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了完美震撼的视听体验,而高昂的票价也是“震撼人心”的。


去年12月,粉丝们还在争论《不眠之夜》790元的票价是否值得。今年7月,《不眠之夜》工作日整张票涨到890元,周末票涨到990元。


此外,依托上海影视乐园,大型原创沉浸式戏剧《新世界庄园》门票价格高达799元,有4组剧情主线、15条人物主线、100多个支线剧情、70多位专业演员参演。相比之下,北京环球影城旺季单日成人票只有638元。


假设这些大曲目的高票价就是转移投资成本,小剧场上映的“高价”沉浸式戏剧,更像是在精确地收获剧迷。


全景沉浸式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2》在北京77剧院上演,票价分为288元、388元、488元三档;上海大剧院9号空间上演的沉浸式悬疑剧院《9号秘密》票价为489元和589元;在广州,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票价相对较低,但也设定在180元至380元之间。


数据显示,2023年,沉浸式表演的人均消费主要分布在200-499元之间,比例为63.7%,比2019年增长了29%。现在,市场上许多沉浸式剧场的门票大概在200-400元之间,但是整个表演市场的质量却显得有些参差不齐。


00后大学生“汉堡球”告诉惊蛰研究所,最近她作为一名自媒体博主,在上海免费尝试了许多沉浸式剧场。对她来说,“有些是值得票价的,整个故事比较完整,然后就有了明亮的翻转。比如《决逗野马镇》也提供了服装,对于玩家来说,能够改装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点。但也有少数无聊的东西,比如《莫恩古堡》,基本上没有互动。而且惊蛰研究所查询发现,《莫恩古堡》周六晚上单人票价为498元,暑期学生证专属优惠价格也需要350元。


粉丝“茶在剧院跑来跑去”也向刺痛研究所吐槽。“目前,一些演员在小剧场的表演能力真的是一言难尽。因为小剧场的就业门槛比较低,有些演员可能还是学生,没有表演经验,有时候还把小剧场当成练习室;此外,一些剧院的座位存在各种盲点和视野障碍,一些剧相对粗制滥造。”。


戏剧行业从业者“小D”告诉惊蛰研究所,“目前的表演市场相对内卷,很多项目同质化严重。而且因为去年沉浸式项目的市场反馈很好,今年出现了很多同旗的项目,可能是为了创造一个场景,然后加上与观众互动的情节,所以我敢称自己为沉浸式项目,其实根本不是戏剧。”。


*网友调侃


“茶在剧院跑来跑去”也向刺痛研究所提到,“其实小剧场割粉丝韭菜也很厉害。面对已经掌握了粉丝心理的小剧场,即使票价再高,很多粉丝也会去小剧场多次看自己喜欢的演员,也就是经常被称为“人质”的表演。我有一个朋友看了几百部剧,只要有喜欢的演员的时间表,就会买票入场。”。


沉浸式戏剧“逃离”,从大项目到小剧场。


在消费者市场上,粉丝们面临着高票价,热情依然不减。但是在实体行业方面,沉浸式戏剧也带动了当地商业的新一轮发展。


上海沉浸式戏剧鼻祖《不眠之夜》将废弃的建筑改造成美国复古酒店;武汉上演的沉浸式戏剧《知音号》将表演地点设置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一艘游轮上;沉浸式戏剧《逆流》在北京潮流商圈“王府井喜悦”之光沉浸式剧场上演;沉浸式悬疑音乐会《嗜血博士》在星空间1023号·涵金剧场上演...


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沉浸式戏剧,无论是重资产的工程项目,还是小剧场的驻场表演,都选择了“跳出”传统剧场。


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剧场布局更适合传统的“框架戏剧”,所以传统的舞台模式,表演区面向观众,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表演,不符合环境戏剧中观众围坐在舞台周围的普遍设计。


另一方面,身临其境的戏剧选择在商业区的新表演空间和小剧场进行演出,也可以减轻运营成本的压力,实现与商场、商业区的互利共赢。


戏剧从业者“小D”向惊蛰研究所介绍,“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在小剧场演出可以缓解投资压力,也可以缓解制作人的成本压力。如果是在大剧场或者城市巡演,不仅要考虑观众数量和客座率,还要考虑巡演之间的差旅交通费用、舞台拆卸运输费用等。如果是驻场的话,可以节省这部分费用。若曲目充满火力,也可作为商品打包出售给其它剧院,再到另一个城市驻演。


在上海,随着《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等剧目的出现,亚洲大厦逐渐成为上海表演消费的新地标,以上海人民广场为核心的“表演世界”集聚区逐渐形成。以互动体验为卖点的小剧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新动力和商业地产发展的新方向标。


但是在实体商业方面,剧院与商场、商圈之间仍然可以互相引流,互利共赢。


“例如,如果一个曲目可以作为标杆,它可以带动更多的观众来到剧院所在的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本身也有稳定的客流,可以转化为剧院。此外,戏剧还可以与购物中心或购物中心的商店联动举办活动,”“小D”补充道。


据了解,上海新天地街区的餐厅和酒吧将根据正在上演的身临其境的戏剧曲目推出联名套餐。身临其境的剧场晚间表演时间也为商场带来了更多的夜间经济消费者。


“喵喵”告诉惊蛰研究所,“2020年,韩国音乐剧改编的《阿波罗尼亚》一鸣惊人,开启了小剧场音乐剧表演的火爆,也为黄浦区的商业地产提供了新的可能。亚洲建筑位于黄浦区,原本是一座古老的办公楼。自阿波罗尼亚进驻以来,大量小剧场驻扎在其中,使其成为黄浦区文艺打卡的新地标。此后加上黄浦区文化旅游的支持,促成了人民广场附近小剧场商业区的聚集。许多人会在周末或节假日专门进入沪追剧,这也带动了周围的餐饮、住宿等等。


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金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在上海的游客停留时间约为2天。演出内容丰富后,游客在上海的平均停留时间约为2.84天。此外,30%到40%的观众来自长三角非上海地区。


*关于“入沪连打”的讨论


沉浸式经济一路飙升


目前,结合小剧场建设城市商业房地产新业态的做法,已在全国蓬勃发展。市场报告显示,上海、北京、杭州、重庆、长沙是2023年沉浸式演出排名前五的城市;此外,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和成都是票房排名前五的城市。


在北京,快乐麻花在望京嘉瑞文化中心打造了一个新的沉浸式演艺领域“繁华世界”,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这个戏剧综合体主要由A66环境剧场组成。Stage 由One戏剧酒吧剧场、游戏戏剧主题空间等部分组成。


*快乐麻花创造的沉浸式演艺新领域“繁华世界”


“繁华世界”经理马悦舒曾在采访栏目中表示,希望在麻花内容生长象限下,以跨境创新的产品逻辑开拓跨境游戏,将“繁华世界”打造成为城市潮流文化和新消费地标。


快乐麻花、大戏、魅鲸文化等戏剧制作公司在成都都在当地创建了自己的小剧场。


在广州,长期驻扎在北京路天河城的《阿波罗尼亚》已经上演了500多场,《小赌厅》《桑塔露琪亚》也计划在天河城A区4楼(阿波罗尼亚楼下)建立一个新的分支机构。


此前,文光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驰曾提出“沉浸式戏剧不是一门创新的艺术,而是一种感觉方式,可以嫁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甚至任何一种商业形式。”


戏剧行业从业者“小D”也提到,“沉浸式表演通过叠加其他领域,创新地形成了一些新的形式。一些沉浸式戏剧会直接将餐饮部分放入戏剧中,比如快乐麻花的沉浸式戏剧场景,还可以美甲洗发;上海的一些新表演领域也会邀请餐厅进入”。


*融入餐饮元素剧院


除了舞台表演,沉浸式表演作为引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正逐渐成为各大景区的新宠儿。比如沉浸式的现场表演,比如《长恨歌》《再见敦煌》《芙蓉国粹》,都成了当地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随着沉浸式表演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互动体验与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的结合,将为观众带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感官体验。


根据《2024中国沉浸式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式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总值已达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2400亿元。


其中,沉浸式主题娱乐细分消费市场规模达到351.6亿元,沉浸式文化旅游产业细分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15.4亿元。与此同时,沉浸式表演、艺术展览和现实目标市场的拓展占中国沉浸式产业消费市场规模的14.6%,排名第二梯队。


毫无疑问,在经济时代,“沉浸式体验”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情感价值,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文中小D、喵喵,汉堡球,茶在剧院里跑来跑去,都是化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