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观察|发展新质量生产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06-26 15:42

江苏省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接车间的机械臂正在工作(5月31日)。 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质量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由浅入深,不能违反经济运行的规律。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促进新质量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协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时代,统筹发展。


第一,发展新的生产力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


生产力的载体是产业,发展新的生产力需要促进作为其媒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发展新的生产力需要遵循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规律。


第一,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要求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以科技创新、技术突破为基础,引领和推动经济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引发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是原创、颠覆性的技术,是0-1的突破。这类原创创新本身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创新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科研投入的回报率很低,所以各国政府往往会对原创性、基础创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就中国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技术上面临着赶超发达国家的局面。因此,国家有必要布局和规划新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发展新的生产力。


其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市场交易双方必须拥有公平的经济权利,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人必须拥有权利和责任平衡的内部结构。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过度补贴会使企业自身权利和责任不一致,使公司缺乏自身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因此,在对新产业进行政府补贴时,要特别注意企业的生产效率指标:一是要注意中长期利润率水平的变化,防止利润率主要取决于政府补贴;二是要注意公司产能利用率的变化,防止补贴导致生产过剩和过度膨胀。为了实现政府补贴激励与市场竞争效率的结合,在新兴产业企业利润率较高、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政府补贴,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是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要遵循产业升级本身的规律。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质变的关键,结构性矛盾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正困难和障碍。


所以,发展新产业需要遵循产业升级的内在规律,协调新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第一,新兴产业本身需要提高效率,应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本标准。


第二,要发挥新兴产业的效率传导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将高于整个产业部门,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低于整体水平。从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来看,要注意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以及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新兴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传递到整体经济,也就是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要注意产业间的比例协调。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新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没有现代农业和工业,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新产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导致“虚高”的泡沫和自我膨胀。因此,要特别注意不同行业产品的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产能利用率是否发生异常变化,促进行业之间的比例协调。


二是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不容忽视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的基础,传统生产力不等于落后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力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甚至简单地放弃传统产业,必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传统产业是关键,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传统产业关系到整体经济的稳定和演变。在新产业充分发展之前,传统产业是确保就业和稳定经济发展的支柱。以发电量为例。2023年,中国的火电发电量仍高达13亿千瓦,对整体经济供电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中国传统产业仍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传统产业对整体经济尤为重要。


第二,传统产业转型本身可以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没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无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来就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过程。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需要通过与新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激励传统产业在同等条件下使用新兴产业的商品,实现“创造性转型”,同时稳定新产业的产品需求。


二是支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生产环节。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本质上是传统产业的“新兴化”。因此,与新产业的发展类似,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同时保证补贴的效率,以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率。


第三,要重视传统产业劳动者的培训和权益保护,不能简单地用“机器替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智能换人”方法。


要发展新的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


发展新生产力不能追求单一的生产方式,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分类发展。


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状况和历史人文发展的新生产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第一,要结合区域优势,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提高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具体来说,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劳动技能素养不同,物质数据生产往往不同,这意味着元素优化的组合方式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来适应时代。例如,许多中西部地区通常人口稀少,适合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发展。然而,在科研院所密集的地区,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等行业可以利用优势发展。


二是需要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发展新的生产力,协调传统生产力。在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地区,要注意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的质量和规模,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在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更应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另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量生产力也要做好全国宏观层面的整体协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客观条件,这就需要从全国层面合理布局生产力,因地制宜地发展。


首先要保证产业政策的竞争力,保证地方产业形成互补,不能趋同,实现各产业比例合理,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要以畅通经济循环为目标,利用区域差异特征,形成国内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工体系,从而在不同地区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


第三,在政策支持上保持多元化和灵活性,以全国经济循环畅通为目标,开发区域新产业,实现新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


要发展新的生产力,必须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新质量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产生。要发展新质量生产力,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本身就有一定的规律。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性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必须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机制,发展新质量生产力。


第一,尊重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积累过程,需要持续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发能力,具有基础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与此同时,创新通常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需要长期的资金和研究人员的投入。培养人才,积累知识,同样需要长期的投入。所以,科学研究,特别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要求人才储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体系要做好短期、长期的规划,形成动态的联动机制。


第二,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化布局。科技创新最终需要转化成果,即科研需要纳入生产过程才能形成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技创新链应该与产业链相结合,以便围绕产业链的发展进行科技创新。目前的科学研究,更需要围绕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开发。人才培养方式要适应科研创新的需要。一方面,在当前科技革命技术交叉整合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需要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要适应产业链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分工下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使“整体工人”形成实际生产力。


最后,协调政府、市场和企业在教学科技人才协同机制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科研创新不应该盲目追求数量,而应该注意科研创新在整体经济中的合理分布,尤其是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分布与产业链的协调。合理的创新分布需要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


基础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一般都比较外在,依靠市场一般会产生一定的低效率,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公司或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完成应用性强或成果转化前景相对明确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


应用创新是基于基础R&D。公司在充分享受基础R&D成果后,可以通过税收返还部分收入,政府可以进一步支持基础R&D和人才培养。为了避免基础R&D单纯“寄生”于政府和公司依靠市场独立获得创新收入,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应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研究人才教育应形成“共生”的良性循环。


发展新质量生产力必须构建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人类物质生产自然能力的提高,更是生产社会层面的变化。发展新的生产力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力在体制层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一,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系。在制度方面,基本经济体系是生产关系的体现,是政治、法律、文化体系的基础。发展新质量生产力需要继续完善基本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系,使高质量的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使企业在竞争中积极提高生产技术和要素组合。继续完善分配制度,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二,全面深化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人才体系改革,形成与技术-经济模式相匹配的体系环境。新生产力是以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新生产力必然需要形成不同于传统生产力下的教育、技术和人才体系。特别是基础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要求存在一定的试错机制。试错不完全是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竞争的优胜劣汰,而是探索新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教育体系、科技体系和人才体系必须包括对试错体系的容忍和鼓励。


最后,协同推动新质量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新质量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并存的情况下,生产关系也需要有所不同,才能适应不同的生产力。通过增量,为新质量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系统环境。同时,随着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系统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从而促进新质量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守英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黄彪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