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艺评:非遗如在烟火中,历史上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06-12 08:12

在北京,端午节没有南方那么热闹。除了吃粽子,我最大的“节日感”来自于透过屏幕羡慕南方如火如荼的龙舟比赛。


新闻中说,在南方,一些外出的年轻人到了这个时候,要赶回参加比赛。因为从小到大,赛龙舟都是关系到当地荣誉的大事,到了他们这一代,自然也是责无旁贷。去年,我采访了贵州的一个偏远山区,那里的每个人都是明朝屯军的后裔。十里八乡保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他们也把这当成了一件大事。村里的年轻人会很早就为这一天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端午节龙舟赛于2024年6月8日在上海、青浦区举行,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加油助威。 视觉中国 图


据说赛龙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国务院批准,赛龙舟于2011年5月23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千年的习俗至今仍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是时间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传承,更是存在非遗的最佳方式。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正好在端午节假期。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省(区、市)将举办包括划龙舟在内的126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


中国被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多万项。同时,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单,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国还有9万多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中国在机制和实施方面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根据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贴。2022年以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活动的评价结果突出,补贴资金增加5000元。


虽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然像赛龙舟一样代代相传,但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那些曾经在历史烟火中充满活力的项目面临断档,甚至被历史粉尘淹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源于悠久的历史,而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在烟火中继续,是让它们永远活下去的“源动力”。


2019年留学回来后,90后女孩李孟远与另外两位90后小伙伴一起创办了一家以传统服装制作为主的企业。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他们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拜访云锦、苏绣、蜀绣、羌绣的传承人,邀请材料和纺织专家协助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的创新研发,将传统技术与传统服装相结合。主要的“马面裙”踩中了年轻消费者的时尚节奏,非常受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历史上祖先的热门生活中,可以与我们的文化基因产生同样的频率共鸣。一旦我们找到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我们就能再次焕发光彩。多年来,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化创意设计,再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烟花中,在历史上,现在更重要。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利用互联网进入成千上万的家庭,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品生产技能成为年轻人流行的烹饪参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剧结合流行歌曲赢得更多人的青睐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滋养当前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