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所谓“生产过剩”论调违反经济常识

05-28 23:51

“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于2024年1月23日停靠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港口(无人机照片)。 同一天,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港口,3700多辆汽车陆续驶上“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近几年来,厦门港以良好的商业环境,成为新能源产品出口的重要海运枢纽,2023年厦门港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85,000辆。 新华社 图


中国新能源“生产过剩”的所谓论调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高质量、可承受的绿色产品,为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近日,一些美国政客继续炒作中国新能源“生产过剩”的所谓论调,假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产能过剩,影响国际市场。这种说法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本质上,美国炒作所谓的中国新能源“生产过剩”,是打压其他国家支柱产业的惯用伎俩,是霸权思维造成的。


中国新能源所谓的“生产过剩”问题根本不存在。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利用率高于其他国家。据英国行业新闻网站“这就是汽车”分析,2023年,中国比亚迪集团、SAIC集团等产能利用率达到80%左右,远高于许多国家汽车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就全球而言,目前的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计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中国产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3500吉瓦,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中国产量的5倍多;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计算,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问题,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需要超过5400吉瓦,是2023年全球累计装机量的近4倍,是中国累计装机量的9倍左右。


我们所说的中国新能源“生产过剩”,违背了经济基础知识。按照经济规律,各国按照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是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依靠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享,与各国形成了密切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优化和推广,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所谓的新能源“生产过剩”违反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常识,忽视了国际贸易对改善各国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取决于真正的技能。中国具有制造业门类齐全的比较优势。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新能源行业,它有整个产业链,包括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总装集成。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丰富的应用优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900万辆,持续发展势头,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的中国市场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为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高质量、可承受的绿色产品。


(作者是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