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和榜样的力量

05-28 16:24

《内蒙古日报》5版于2024年5月24日。


李国良


执着担当


竭尽全力为乡亲们提供利益。



从最初的个人收粮户,到集电子商务、物流运输、农副产品检验检测、调味料、水产果蔬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型现代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从最初支持个别农民,到农产品物流园创业孵化园,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直接带动近万人创业就业...30年来,他坚持帮助农民的初衷,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忠诚负责。画出乡村振兴的美丽景象。他是通辽丰盛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CPPCC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通辽光荣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1972年,李国良出生于通辽市科尔沁区辽河乡韩家村,一个不富裕但充满书香的家庭。“小时候,每年春节,村民总是让我父母写春联。当我看到每个人都在微笑时,我认为我必须努力学习,将来我可以用知识帮助别人。”李国良小时候的愿望是努力学习,成为村里的“文化人”。


大学毕业后,李国良的工资在当时的村子里是高收入的。每年过年,他都会给村里的贫困户发红包,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但凭借他的绵薄之力,根本无法为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李国良暗暗下定决心,要用所学的知识带动村民致富,让家乡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单位辞职,到南方先进地区认真学习,借鉴自己的致富经验。


他说:“南方农村已经是抱团致富的局面,而我们这里的农民仍然是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取经”回来的李国良开始组织一个团队。一方面带头高价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开拓营销渠道,促进农产品购销繁荣。李国良秉承“让村民真正致富”的初衷,经过8年的奋斗,逐渐成为通辽农村牧区公认的“致富带头人”,以“永不拖欠农民一分钱”的诚信经营和“只卖好货”的良好口碑。


不过,在李国良看来,这些成就只是起点。“虽然农副产品的销售有规模效应,但新时代背景下农牧民创收和企业效率提升的核心渠道是品牌驱动和整个产业链发展。2005年,李国良创立了“草原粮辉”品牌,以品牌赋能驱动通辽农副产品大规模出口;2014年,围绕供应一体化和产业链深入发展,他投资建设通辽丰富农产品物流园区,引进了近1000个各类经营实体,吸收了2000多名农牧民和返乡企业家。果蔬、粮油等农副产品日吞吐量超过3000吨,月营业额近2.5亿元。市场覆盖范围包括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黑吉辽部分地区,覆盖800多万人口;2016年,通辽丰盛农产品物流园成立创业孵化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者积极性的政策,如场所租金减免、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贷款等。目前,园区内有近200家企业和1000多家园外企业。直接带动企业家超过1200户,推动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交易额度超过30亿元。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地’。通辽的农副产品有品牌、有意义、有利可图,是我务实的农牧民创收、深耕农业发展的目标。只有把蛋糕做得越高越好,我们才能实现双赢。”李国良的发展理念是他在通辽众多农牧民心中的形象,而不是与农牧民争取利润,深挖产业潜力,帮助农村振兴,从而实现农企双赢。(郭成)


邱君明


扎根农村


凝聚力帮助农业增收的显著责任



有这样一位“外国人”,在兴安盟扎特旗,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更是一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者。他的“草原E购”电商平台帮助兴安盟大米打破了“养在闺房里不认识”的困境。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农村不冻循环水冲厕所和农村单户污水处理设备专利,大大提高了农村牧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曾获“内蒙古好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中国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理事、第十二届内蒙古CPPCC委员、内蒙古光荣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内蒙古浙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君明就是他。


中等身材,优雅随和,这是邱君明的第一印象。虽然饱经沧桑,但他的眼神坚定自信,充满了神采和活力。


一九七九年,邱君明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外湾村,一间破房半亩地,是他们一家五口的全部财产。贫困儿童早当家,邱君明9岁时利用暑假上山背木材赚钱补贴家庭;13岁时,他和家人一起承担了水稻收割业务,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4岁半工半读开办金银加工店,成为家乡“致富小能手”;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21岁开始做生意,开拓烟酒销售市场;31岁至兴安盟扎特旗,开始二次创业...成就的背后,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和扎根农村的责任。


2010年,虽然农产品质量优良,但知名度不高,品牌驱动效应不强,营销渠道不畅,产品推广理念浅薄。邱君明,第一次到达扎特旗,面对各种不利局面,积极寻求发展,不断探索新路径。电子商务的兴起,让他看到了曙光。邱君明开始组建团队,成立了兴安盟浙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平台“草原e购”,开始了电子商务帮助农民的道路。


邱君明带领团队深入扎特旗196个嘎查村,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建设126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开发1440个电子商务。针对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团队人才短缺的问题,他还组织了32期76场电子商务“全员培训”,开发完成溯源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当地农业特产免费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为了方便兴安盟大米的推广,他积极与大型电商平台和企业对接,设立了一家(天猫)扎安盟大米官方旗舰店、一家苏宁苏宁店、两家微商城,重点推广销售“兴安盟大米” 扎扎特味稻”。


如今,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但邱君明并没有从电子商务和帮助农民的事业中获得收入。相反,他损失了400多万元。“我来自农村,我知道帮助农民是一项‘慢功夫’,这需要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责任。只有像蒙古马一样,‘努力工作,勇往直前,永不放弃达到目的’,才能最终实现农企双赢的局面。”


邱君明在关注农牧民创收的同时,也不忘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他说:“扎特旗农村嘎查一直是传统的旱厕,既不卫生,又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他带领团队获得了多项专利,开发了农村不冻循环水冲厕所和联合公厕,克服了农村单户污水处理、联合集中污水处理、城市污水站和工业污水处理设备的技术问题,推出了农村防冻废水智化处理设备生产线,建成了大型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消费处理站。


此外,邱君明作为内蒙古光荣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北疆扎根14年,他的爱心捐赠超过800万元。“兴安浙商推广美德,捐钱助人,爱无国界”“为人民解决问题,永远保持爱心”...横幅和证书的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受助者重燃的希望和感激。


邱君明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的理想信念也非常坚定。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的追求和使命是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愿意全力以赴为这项事业做贡献。”(郭成)


韩吉雨


匠心筑梦


利用科技力量赋能奶业振兴


他把根扎进牧场,在田野、地头、牧场、牛舍留下了深耕一线的足迹,掌握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第一手资料;他把专注和思考带入技术创新的R&D和服务,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技术,用自主创新的技术为乳制品行业的上下游创造了真正的效益...他是伊利集团原奶质量项目负责人韩吉雨。


自2009年以来,这位80后博士在奶业深耕15年,先后获得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农林牧渔丰收奖三等奖、中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授予“创新创业模式”“北疆工匠”、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家“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发表34篇文章,制定8项标准,申请26项专利。


在突破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的背后,是韩吉雨一直奔跑在农村牧区奶源生产一线的坚持。


“很多人认为科研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科研离不开大量的实地调研、反复取证、对比分析。这些事情做起来既辛苦又无聊,要反复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结果。”韩吉雨说。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韩吉雨看到国内牧场规模比较小,管理不合规。奶业发达国家的牧场奶牛平均产奶量比国内牧场奶牛多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差距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它敦促我进一步思考奶业如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韩吉雨知道,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长期的奋斗。


一个行业要想高效发展,离不开科学高效的行业标准和标准制定。为了以标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标准化的方式规范水产养殖技术,韩吉雨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服务核心技术点。2014年,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乳牛营养评估体系,弥补了行业技术空白。


整株青贮是奶牛养殖中最重要的粗饲料,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和原料奶的质量,但行业内没有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韩吉雨深入研究。2014年,他制定并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标准《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评价标准》,详细规定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质量评价标准,有效指导了奶源基地农场青贮生产流程,同时有据可查,有效提高了奶牛养殖水平,保证了原料奶的质量。


“不切实际的研究就像空中楼阁,不可能长久,所以我们必须以‘实际生产所需的技术’为导向进行技术研究。”多年的基层经验,让韩吉雨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实践带来真知识”的理念带到了牧场和企业的管理一线。


2019年,韩吉雨带领团队构建玉米青贮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进优质整株青贮的应用,加强优质的种植资源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为牧场提供种植端相关服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玉米青贮产量低、淀粉含量低的问题,实现乳牛单产增加、饲养成本降低、牧场可持续发展。从2020年开始,他带领团队系统研究青贮玉米“种植-管理-使用”整个生产链的技术要点,集成技术体系,科学系统地指导农场青贮生产,从牛粮的根源保证原料奶的质量,保证生鲜奶的优质安全供应。


韩吉雨最欣慰的是看到技术给农牧民和企业带来好处。他说:“我们每年通过1000多个服务团队,为合作牧场提供10多万次现场技术服务支持。自2014年以来,通过技术服务协助合作牧场的乳牛日单产增长突破13.5KG,达到34.5KG,平均每年为合作牧场降低养殖成本4.1亿元,这一“一升一降”协助合作牧场创收151.5亿元,推动全国560万农场走上创收致富之路。”韩吉雨说。(韩雪茹)


斯日古楞


坚守初心


做一棵扎根边境口岸的树


甘其毛都口岸的风很大,看见斯日古楞时,他和同事们正顶着大风检查通过汽车的证件。


斯日古楞今年50岁,是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甘其毛都交通管理大队的教官。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24年,其中14年在甘其毛都工作。


“我们这里有280多家企业,中蒙古有1.5万辆车……”说到港口的基本交通状况,斯日古楞如数家珍。每天累计工作时间10小时,指挥车1000多辆,步行90多公里,但他从来没有哭过,也没有喊过累,只是笑着说:“在这个地方工作太贵了。”。


甘其毛都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道路口岸。据统计,每天有近2000辆货车通过,主要运输煤炭、铜精粉等矿物质。卡车司机都是蒙古国的司机。由于语言、习俗和人情的差异,如果没有有序管理,很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或聚众斗殴,甚至引发纠纷。


如何管理和服务好中蒙两国的司机,斯日古楞的诀窍就是交流互动。为了维持交通秩序,他每天发言上千次,成了远近有名的“大嗓门”。2010年,斯日古楞的呼吸道出现问题,做了鼻、喉、肺联合手术,因为成年人在煤灰、粉尘严重的环境下工作,喉咙高强度震荡,有害颗粒物吸入。此后,斯日古楞失去了味蕾。现在吃馒头和吃羊肉是一种味道。”斯日古楞调侃道。


一路尘土飞扬,一路花香,斯日古楞把微笑带到港口,把草原放在心里,驻守边关,无怨无悔。


斯日古楞在港口工作了14年,和许多外国司机成了朋友。蒙古司机巴亚尔赛恒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相识交叉,纠正违规行为。由于巴亚尔赛恒驾车排队,造成车辆拥堵,警察赶到现场治理时,由于语言障碍,造成误解。斯日古楞到达现场后,耐心地与他沟通,讲道理,巴亚尔赛恒意识到了错误,并及时纠正了自己的违规行为。后来接触多了,两人成了朋友。现在巴亚尔赛恒已成为蒙古国兼职安全员,协助交警管理交通秩序。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司机和乘客安全回家。”斯日古楞朴实的话语透着力量。


斯日古楞除了做好港口交通管理外,还负责交通安全宣传。在甘其毛都国际学校,孩子们特别喜欢斯日古楞,亲密地称他为“黑脸叔叔”。为了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斯日古楞用纸箱作为信号灯,用白灰画斑马线。他常说,虽然甘其毛条件差,但交通安全教育课程不能落后。


甘其毛都镇有5名嘎查、837名农牧民,农牧业人口1486人,定居点分散。为了解决农牧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他走访了家庭。通过调查,建议聘请五名德高望重的嘎查书记担任交通安全劝导员,及时掌握交通状况、农牧民的思想状况和切身利益,将民族团结与安全劝导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障农牧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嘎查书记的配合下,他将安全教育与爱国教育相结合,讲道理,讲爱情,讲法律,把工作做到农牧民家中。


图古日格嘎查牧民额尔登贺希格说:“斯日古楞干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处处为我们农牧民着想。


14年的坚持,对于斯日古楞来说,流转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初心。“甘其毛都的中文意思是‘一棵树’。我也愿意做一棵树,在这里扎根,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做出贡献。”斯日古楞说。(薄金凤)


原题:《发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