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迁移潮来了:北京大学“大迁移”、什么信号表明武汉大学正在“逃离”?

05-24 16:20

近代大学在中国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迁移。


抗日战争时期,以西南联合大学一路迁徙到昆明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目的是支持三线建设。每一次大迁徙都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


现在,第三次大学搬迁浪潮来了!


近一年来,以北京、武汉两所高校集中的城市为代表,明确指出,整体搬迁的高校已超过20所。


什么信号?


至少有几十所大学正在实施或酝酿搬迁计划。


一位很典型的代表,是首都医科大学。


这所成立于1960年的北京市重点大学,正迎来建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搬迁。


现在北京有5个校区,分布在东城、顺义、丰台,总共358.24亩。


这类校园,将全部腾出,集中搬到偏远的大兴区。


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兴区政府发布了一份征地预公告,计划在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新校区(校本部)。


新建校区占地面积1100亩,约为原5个校区面积之和的3倍。


预计2028年,新校区投入使用后,首都医科大学的5个校区将全部搬到大兴,实现“一校一址”。


尽管新校区的地方比较大,但这次迁出的距离也确实很远。


在北京,大家普遍认可的市中心是崇文、宣武、东西城,俗称“四九城”。随后,随着城市的扩张,北京的市中心扩大到城市八区,包括海淀、朝阳、丰台和石景山。


而且大兴,无论如何都属于远郊。搬迁后,首都医科大学将彻底告别北京市中心。


事实上,近几年高校搬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市中心“腾退”。


移民最集中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武汉,中国有两个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


雄安新区是北京大学“大挪移”的主要目的地,它将成为部属大学的新集中地。


目前,计划搬到雄安新区的北京高校有15所,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始行动。


在武汉,高校开始集体“逃离”省会。


比如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直接搬到了孝感市。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新校区。


鄂州市是武汉科技大学的新校区。


除北京和武汉外,许多城市的大学也在准备搬迁。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将在西安市中心的新城区迁往西咸新区;


成都体育学院将从原武侯区搬到东部新区,成都与简阳市交界处。


兰州工学院将从市中心的七里河区迁往兰州新区;


在市中心的二道区,长春师范大学将迁往北湖科技开发区...


这些只是开始,估计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搬出去。中国前两次大学迁徙,第一次是为了保留文脉,第二次是为了支持三线建设。


第三次大迁徙,又是为了什么?


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促进城市圈的发展,二是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先说城市圈吧。


城市形成城市圈,抱团发展,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式,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要真正拧成一根绳子,是极其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城往往被认为是聚集高端人才最快、形成科研转型最快、以最低成本吸引投资的唯一法宝。


不用说,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把北京最好的大学都抱在怀里,不仅为“山河四省”中的河北省提供了援助,也成为了京津冀名副其实的教育高地。


此外,成都还在与简阳的交汇处建造了一座东部新城。除了成都体育学院,东部新城还将迁往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吉利学院等。


西咸新区在西安和咸阳也是如此。除了第四军医大会,西藏民族大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也将陆续落户。


武汉的大学纷纷离开省会,那也不是瞎跑,这些大学搬迁的地方,都是武汉1 八个城市圈城市。


其中,鄂州专门在武汉附近规划了一座梧桐湖大学城,以承接武汉的大学。目前已与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开放职业学院等高校签约。


这类新晋大学城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希望以高校聚集的优势,吸引投资,让新区快速发展。


再次看看产业发展体系的变化。


众所周知,21世纪最昂贵的是人才,第一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大学。


事实上,在第二次大学迁徙中,各大高校支持三线建设,采取的是让高校追求产业运行的策略。


北京矿业学院以当时北京八大学院外迁为代表,搬到四川合川县寻找矿业,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北京石油大学去采油,搬到胜利油田滨州,改名为华东石油大学。


甚至直接搬到云南热带大森林的北京林学院,曾经改名为丽江林学院…


这次也是如此,让一些有自己重点学科的大学,到相应的地方,与相应的行业相结合。


比如首都医科大学搬到大兴,而且位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


而武汉轻工大学则迁往孝感,而孝感的支柱产业则是纸(卫)塑包装、服装纺织等产业。


武汉科技大学迁往鄂州,鄂州的支柱产业是钢铁、机械制造等。


这样,也是为了让大学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


每次大学外迁,总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举例来说,第一次大学搬迁,就是为了逃避战争。第二个原因,由于阶段特殊,比较复杂。


相比之下,这次大学外迁的原因更加现实,我归纳为:金钱和地盘。


伴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高校的老校区几乎成了城市的核心区域。


让我们谈谈北京的中关村。直到20世纪90年代,它仍然只是一片荒地。1952年,当中央相关部门划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学校时,它仍然是北京的西郊。


可现在呢?


作为北京重要的科技园区,中关村已成为核心。


换言之,这些老校区屁股下的土地,极为稀缺,而且升值幅度十分可观。


就首都医科大学而言,东城区有两个校区,占地约9亩。1960年首都医科大学建校时,这些土地免费分配。


现在,东城的土地供不应求,从2017年开始基本上就没有土地交易。


单从房价来看,目前东城地区新房均价已达12万/平方米,显然首都医科大学老校区这几块地的价值。


但是对大学来说,土地价值高就不能当饭吃啊,学校的扩张是硬性需求。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97年至2020年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100万飙升至960万,招生规模增长9倍以上。


而且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大学校舍扩建面积翻了四倍。


这是从哪里来的?字节跳动总是不可能从中关村搬走,给学生腾地方吧。


只能到郊区要地。


对郊区来说,这属于双向奔赴,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只要大学能来,什么都好说。


比如2022年,济南为使山东大学在章丘区建设龙山校区,一次性提供6000亩主校区校园建设用地,无偿划拨。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搬迁费用大大降低。


但校园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别忘了,老校区但土地贵啊。


校园迁出后,高校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将老校区转让,然后向省、市二级土地交易部门缴纳40%的出让金。


通过这种方式,地方得到了好处,高校也可以把这笔钱用于新区的建设,甚至可以有很多剩余。


得了地盘还得了实惠,高校又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呢?


虽然大学外迁似乎有很多好处,但这次大学迁徙,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不得而知。


一九一九年,燕京大学成立时,时任校长的司徒雷登认为,大学的办学地点最重要的是


稳定且规模大。


因此选择乾隆赠与的淑春园,即北大现在的“燕园”,那是北京西郊。


但是现在,如果想要大学与地方发展形成互补,已不再是原来那套故步自封的思想。


而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治理能力等整体实力,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这里有两个现成的例子。


上海闵行大学城,这是中国一个相对成功的大学城案例。自十多年前高校陆续搬迁以来,旧工业区一直焕发着新的活力,现在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已经聚集在大学城。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闵行大学城从1987年开始发展,直到2013年才被称为“闵大荒”。


2013年,上海闵行大学城的同学们,曾经为闵行校区创作过一首《闵荒之歌》。


闵大荒,你人杰地灵,黄浦江的风第一个吹向你...闵大荒,闵大荒!我们不会离开你。我们生来就是你的大学和尚,死去就是你的小蜜蜂。...


上海之能搞大学城建设还是这样,其它地区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耐心和经济投入?


另外一个例子是兰州大学。


知乎上一直有一个热门问题:“读大学像流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兰大榆中校区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多。


兰州大学的学生更愿意自称“夏大”。由于兰州大学成立于2001年,位于市下级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市区黄沙路约千里。


在兰大情人坡上谈恋爱,都有一种“隐入尘烟”的既视感。



兰州大学前校长王乘曾经说过,兰州大学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生退学…


现在,新一轮大学迁徙又开始了,会有多少地方成为下一个闵行大学城,又会有多少地方成为下一个大学生的“流放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