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杨浦滨江的光塔,21件公共艺术构成“城市艺游”

05-23 20:33
《杨浦滨江 纪实片《城市艺游》。 欣稚锋艺术机构 出品(02:56)

上海杨浦滨江明华糖厂绿化,一个由六个清水混凝土盒子重叠而成的雕塑,就像黄浦江上矗立着一座灯塔。这是杨浦滨江新任命的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光塔。


五月十九日,与光塔揭幕同步,“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杨浦滨江” 城市艺术之旅: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两次展览同时举行,是对艺术家公共艺术实践的整理,也是对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艺术作品的回顾。


夜晚的“光塔”和“杨浦滨江” 城市艺术旅游: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明华糖厂”。


光绪25年(1899年)之后,上海开埠之初,杨树浦的一个角落被贴上了一个角落。由于出色的航运、生产用水条件和廉价的地价,吸引了中外客商,许多工厂相继成立,成为现代中国工业的聚集地。然而,随着上海的发展和城市的更新,杨浦一度被贴上“老工业区”的标签。


自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来,随着滨江岸线的渗透,旧厂房首次引入公共艺术作品,新功能,5.5公里滨江岸线,与建筑师的改造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提升了公共空间质量。如今,曾经的工业港口杨浦滨江,正以艺术和科技的力量赋予工业遗址新的生命,推动“工业生锈带”向“生命秀带”的转变。


为落地杨浦滨江的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丁乙公共艺术作品《光塔》。


第21部公共艺术作品《光塔》落地


初夏傍晚,斜阳通过艺术家标志性的“十”字符号投入到光塔中,形成随时间变化的光影画轴。这座雕塑的一边是原明华糖厂,另一边是绿色的山丘,两者都是横向建筑的水泥表面。在这里,艺术家用清水混凝土雕塑呼应建筑材料,垂直高度与周边建筑保持距离,并与黄浦江形成对话。


光塔本身就是极简主义的,光影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在光塔内外的光影之间穿梭,在河边骑行的人在光塔上一晃而过,为这座清水混凝土雕塑融入了动感。"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够直接触摸和表达‘在地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印记。与此同时,这些艺术品也会回馈杨浦滨江的文化气质,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在接受《ThePaper》采访时,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书记、总经理朱晓君表示。


内部的光塔


“光塔可以分为两部分。我一直对“塔”感兴趣,在中国文化中有意义。“光”在绘画中经常有主观的讨论,但在这里,平面绘画很难表达全天候的太阳光。”艺术家丁乙说:“虽然内部空间不大,但观众还是可以进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一个小空间可以看天空,看光的变化,产生一些冥想。”


光塔的细节


这部作品起源于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在艺术家眼里,这是一个由他所长的概念。“一米五乘一米五的六个方形盒子堆积在一起,附加的符号、线条和构件都是从方形盒子本身取出,然后返回到方形盒子上。这是我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思考,在‘有机建筑’的概念中挖掘出更多的基因,形成简单而丰富的变化。”


“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展出的设计手稿


随着《光塔》的揭幕,“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20年”展览梳理了丁乙21世纪以来的公共文艺创作轨迹,从构建、无界、参与、出版四个维度,展示了艺术家在时间跨度、空间延伸、文化交融、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不断思考和创作成果。展览会邀请观众一起探讨和展望公共艺术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潜在知名度和前瞻性角色。展览侧重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描述艺术家如何将自己的抽象艺术语言融入到特定领域的艺术创作中,通过公共艺术进一步激发艺术与公众的对话和共鸣。


展览现场“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


“虽然丁乙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但他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时,还是试图打破艺术家的个人角色,把它作为一种了解社会的方式,把目前公共艺术领域强调的特点(本土性和公共性)带到他的创作中。从架子上的绘画到公共艺术,丁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案例。”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吴蔚说。


关于2011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外墙公共艺术的文献,“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


展览现场“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


在丁乙看来,公共艺术与传统雕塑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公共艺术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精英和象征性的,也不是简单地与自己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它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


丁乙描述了光塔的创作。 欣稚锋艺术机构 出品(03:44)
21件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构成“城市艺游”路线

同一天开幕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带领观众穿越时间,回顾杨浦滨江多年来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示了杨浦滨江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讲述自己的记忆和故事,也记录了从众多烟囱轰鸣的临江港口,到开放共享、用艺术和科技盘活工业遗址、干预城市更新的过程。


“杨浦滨江 城市艺术旅游: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展览现场,图为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黄埔货场》。


公共艺术和公共文化在如何将杨浦滨江变成“国际滨水公共空间”和城市接待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来,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旅游局、杨浦区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家携手,为这座城市注入了20件永久点作品的持续艺术活力。


这些作品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包括意大利的艾斯特·斯托克、巴西的大岩·奥斯卡尔、中国的刘建华、徐震、宋冬、向阳、沈烈毅、袁烽、章明、英国的理查德·威尔逊、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葡萄牙的荷塞·吉马良斯、日本的原口典之、浅井裕介、川添的善行和目标。(Me)等。


刘建华在杨浦滨江场所的作品《天外之物》(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拍摄:田方方)


新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对杨浦滨江公共艺术的落地细节表示:“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的所有策划都与上海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制作过程中,也更多地考虑了当地文脉与建筑景观设计的结合。”


基于杨浦滨江原有的电厂、船厂、棉纺厂、煤厂的设施,很多艺术家前来参观时,都被这里原有的工业遗址所吸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瑞士艺术家费里斯·瓦里尼的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是其中最大的一部。这部跨越三座起重机的作品位于上海市文物古迹上海工业部电气局新厂原址、密丰绒线厂原址、裕丰纺织有限公司原址建设控制区。


《起重机对角线》是瑞士艺术家费里斯·瓦里尼的作品。 ©费利斯·瓦里尼


距离起重机对角线不远的是上海电力公司江边电站,也就是杨树浦发电厂,始建于1911年。这个江边电站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大工业时代初期,杨树浦发电厂105米高的烟囱曾经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船舶驶入上海港的地标。2010年,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工,走上转型之路。灰色仓库曾经是发电站的储灰空间,被改造成了“灰色仓库艺术馆”。荷塞·吉马良斯的《诗人之屋》在三个巨大的储罐中展示。、高桥启佑的《一个世界》、韩韩家英《相遇》、四组永久艺术作品,章明的《钢迷宫》和《灰迷宫》。


徐震在夜晚的作品《山》。 ©Xu Zhen®


浅井裕介的作品《城市的野生》在新落成的光塔不远处的地面上,;再走几步,草地被修剪成波浪形,上面的大岩·奥斯卡尔由透明器皿制成的货船组成了“时间之载”;电站辅机厂西厂保留的物流门卫室,改造为“卫亭”和“值亭”,是游客休息的地方,另外一个地方放置了公共艺术作品《山》;“若冲园”建于电站辅机厂东厂地块宋冬。在艺术家的自我讨论中,“如果‘冲花园’来自《道德经》‘大盈若冲,其用途无穷’,作品与建筑师、园林师合作,营造出‘互文’的关系。在艺术家的自我讨论中,“如果‘冲花园’来自《道德经》,‘大盈若冲,其用途无穷’,作品与建筑师、园林师合作,营造出‘互文’的关系。同时,传统园林中的‘搭景’和‘借景’产生的审美植入了当代创造。”……


《若冲园》宋冬。 ©宋冬


跨越到2024年5月,随着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光塔》的出现,杨浦滨江画出了一条“城市艺游”—City Walk, Art Walk“路线,等待公众在这里与艺术相遇。


“杨浦滨江,城市艺游”示意图


“目前,永安栈房西楼的原址已经变成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绿色丘陵、皂梦空间展示体验馆等。已经成为市民游览的新景点。未来,随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上博北馆)、随着杨浦滨江图书馆等项目建设的推进,工业遗址博览区不断形成。百年工业遗址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得益彰。”朱晓君说。


“光塔”揭幕现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