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行:沂山的每一棵树都有“眼睛”

05-22 04:28

沂山雄伟,树木茂盛。东镇沂山闻名世界,是中国5A级旅游景点国家森林公园。“沂山的每一棵树都有一双‘眼睛’。”近日,记者前往临邈县国有沂山农场大寨河林区,玉皇顶着哨子,金山顶着哨子采访护林员时,临邈县国有沂山农场副主任马洪学说。


夏季临邈县国有沂山农场郁郁葱葱,满山绿水。


1948年成立的临邈县国有沂山农场,位于沂山峰顶部,覆盖潍坊、临沂水、淄博沂源三个县的边界。南部与沂水县沂山农场接壤,东、西、北靠近蒋峪、九山两镇。农场总面积2200公亩,森林总面积2160公亩,其中1900公亩防护林。农场有四个林地和三个哨子:回头子、桃源、古寺和大寨河。分为1-18林班,主要负责各区护林防火和病虫害管理。


望哨班长蔡长春和国有沂山农场金山顶的护林员郎咸磊坚守岗位防火。


穿林海 巡护林


每天走两万多步


大寨河林场部位于沂山风景区南门。林场管护科负责人李晓伟是“80后”,带领5名护林员,守护着大寨河区周边488.3公顷的农场,其中包含第15名。、16、17、18林班。


2011年,李晓伟去沂山农场工作,在沂山北门桃园林区、东门检票处、停车场、导游服务部、沂山南门检查站、玉皇等工作。2019年调至大寨河林区,负责防火巡林和树木资源管理,配合文化旅游部门做好沂山风景区南门防火综合检查工作。


“南门综合防火检查站是上山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将登记所有上山员工,并使用扫描仪器进行检查。千万不要带着火源上山,想尽办法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李晓伟说。


记者看到护林员高立强在第17林班边界防火通道上。"每天超过20,000步的林地路是家常便饭,出来巡林时一定要带干粮、茶壶。” 高立强告诉记者,大寨河地区的农场海拔都在300米以上。他们可以每天检查一次,4到5天就可以检查一次。他们对林场的每一棵树都有爱。”“即使再苦再累,看见树木满山,森林安全,心中也是甜蜜的。"高立强表达了护林员的心声。


王育德,国有沂山农场回头子林地的班长,日夜守护着一片森林的安全。


“林三代” 夫妻岗


记住护林的重任


沂山农场面积巨大,既有防护林,又有特殊用途林,经济林,长着栗子、山楂等树木。现在,66名农场员工,守护着这个山水树木。在农场工作人员中,有很多退伍安置人员,他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不怕吃苦,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山。建场初期,“林一代”退休,按照政策,“林二代”可以接手工作。即使条件艰苦,他们仍然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农场护林防火工作。父子兵,夫妻岗,更是沂山农场护林员的一大亮点。


我们看到了大寨河林区第18林班的护林员刘兆全。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在1981年的农场工作了40多年。"老父亲从农场退休了,我接手了工作。刚开始年轻的时候感觉很新鲜,时间久了真的觉得特别孤独。我的家乡在沂山脚下,父亲说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们要一代一代地守护她。”刘兆全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也在沂山工作,从事文化旅游。一家三代,长期为功,守护着这座大山,守护着农场的安全。


蔡长春、张庆丽夫妇,国有沂山农场护林员,在巡林护林路上行走。


巡林护林出行前,金山顶上的望哨班长蔡长春仔细检查了所携带的防护工具。


蔡长春和张庆丽,坚守沂山农场金山顶望哨的护林员,负责林地及周边11个村庄1万多亩林地的管理和防火工作,最近的村庄也要走近15公里的山路。冬天,大雪封山,没有车。步行到达金山顶需要三个多小时。“防火责任永远不能放松,看一会儿也不能离开。”蔡长春说。


望哨班长蔡长春在金山顶值班。


登山顶 爬哨岗


保护山林安全


宜山顶玉皇顶海拔1032米,地形起伏,山势陡峭,海拔超过700米的山头有29座,大沟有13条。记者见到了护林员张春明、徐传辉、张兆胜,玉皇顶了望哨。临近退休的张春明说:“在这里,基本任务是加强流动地护林防火,做好雨季绿化、害虫防治、道路维护和施工监督工作。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更要紧绷森林防火安全弦,坚守望哨岗位,不放过任何观测点。”


谈到望哨,护林员张兆胜带着记者登上玉皇顶,站在玉皇阁西边的观景台上,举起眼镜向西北望去。他说:“我们看到的是枝叶台,海拔982米,是沂山的第二高峰。东北、东南两侧的枝叶台,分别与歪头、小天台相连。海拔971米,是沂山第四高峰。西北方向的玉皇顶是狮子,海拔973米,是沂山第三高峰。无论刮风下雨,远近的山头树林都要仔细观察,农场安全不能容忍一点马虎。”张兆胜如数家珍,详细介绍了看到的农场山头。


站在玉皇顶上,有一种“手可摘星”的感觉。护林员徐传辉指着山脚对记者说:“这里海拔最高。从山脚到山顶,上去需要5级水泵。冬天下雪,车辆上不来,我们就走上去。进入防火期没有假期,都靠岗位。”


王育德(中)和护林员王春江,傅廷杰,国有沂山农场回头子林地的班长,守护着高山一草一木。


几代护林员把青春献给沂山农场,守护农场的每一棵树几十年。无论自然条件有多极端,生活有多艰难,他们永远是这片森林的“眼睛”,日夜守护着这片平凡的岗位,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题目:“记者一线行:沂山每一棵树都有“双眼”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