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他于凌晨1点去世!

2024-05-06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28日发布公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中国催化成就奖获奖者、厦门大学教授万惠霖于2024年4月28日凌晨1点安详去世,享年86岁。


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


万惠霖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他很聪明,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万惠霖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重点中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他的作业都是5分(当时选择了5分制),被选为“最佳学生”。


1958年,万惠霖高中毕业后被中南矿业冶金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录取。一年后,由于大学系的调整,他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然后成功获得了该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的研究生学位。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分子催化学科的创始人蔡启瑞教授,1966年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


万惠霖说:“我只是一个比较愿意学习的人,组织教学或其他任务,我都很认真地去做。”


回顾过去,万惠霖说:“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从一个农村孩子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我的学习兴趣一直在推动着我。”他认为,从事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感兴趣,要有敬业精神。


"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敢于创新"


万惠霖担任国家固体表面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会主任等。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惠霖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这一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催化学近年来在世界上发展迅速。我们不应该落后于别人。我们应该敢于创新。我们不仅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进步,还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


万惠霖负责中国攀登计划项目子项目,主持“低碳烷烃(C2-C4)临氧催化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依据”的研究,这是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子项目的子项目。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开发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性能优异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催化剂构成范围内,确认了氟化物的显著推动作用。


此外,他还为进一步探索固氮酶已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促进钒、钼柠檬酸盐晶体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明专利等方面,万惠霖参与或主持了多项研究成果。


“敬贤灯”


“敬贤灯光”典故在厦门大学化工学院流传,讲述了万惠霖教授和他的老师蔡启瑞的故事。他们都住在敬贤宿舍,彼此很亲近。每天晚上睡觉前,万惠霖都会习惯性地看老师蔡启瑞的书房。每次他看到老师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虽然万惠霖已经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但在蔡启瑞教授面前,他仍然是一个谦虚的学生。他说:“我从蔡启瑞教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学到了奉献和学习精神”。他经常去拜访蔡启瑞教授。当他们坐在一起时,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但三句话离不开他们的工作,内容离不开他们的研究课题。蔡启瑞教授经常给他打电话讨论最新的科学趋势和人才培养。


万惠霖说:“我经常感受到蔡启瑞教授的科学灵感。他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给了我求知不倦的动力。


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语训练,而在于实施。”在万惠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知识。但在这方面,万惠霖是“尽我所能,尽我所能,非常努力地教”。


然而,万惠霖认为,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需要与学生一起追求品行健康发展。教师不仅要为“教师”,还要为“教师”。他们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不仅是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技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以用一辈子。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倾注真挚的爱,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真人”。


“道德修养是一辈子的积累,年轻的时候做得不好。当你老了,你不必这样做。在这方面,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努力,这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上。”万惠霖说。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万惠霖从来不怕丢脸。“知道了就知道了,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你不理解我,你就不能理解。结果是哪个老师做的。虽然后来我参与了讨论,但我还是会说这是老师做的,是谁做的,是谁做的!”


万惠霖希望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他要求学生有诚实诚实的生活准则和能吃苦、愿意奉献的精神。他的校风严谨,绝不允许和切实扭转急于求成、浮躁甚至包装等常见的不良氛围。,从而营造一种互相探索、互相包容的科学氛围。


--------------------


●根据厦门大学化工学院的政治事务,


原题:“哀悼!他在凌晨1点去世!”


阅读原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