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走近一位立体丰满的姚茫父,在诗画印和碑刻之间

05-01 04:35

姚华(1876-1930)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作家、金石学家、书画家、戏曲理论家。于颖拓、刻铜、纸条等艺术形式都有特殊贡献。


该报获悉,自4月23日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永恒父亲: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展厅呈现。展览希望通过200多件珍贵的字画、文献、碑文、刻铜、纸条等物品,全面展示姚华在诗歌、书法、绘画、考证、篆刻、铜画纸条等方面的奉献精神。为了让观众了解一个才华横溢、立体丰满的茫父先生。


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主,贵州贵建(今贵阳)人。清光绪丁酉科(1897)举人,甲辰科(1904)举人,旋公派日本习法。光绪33年(1907年)回国,由工业部改派邮传部任主事、科长。


姚华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作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他被称为一代通人,他在颖拓、刻铜、纸条等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特殊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报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内容丰富,200多件文物以书画为主,伴随着碑拓、铜雕等。整个展品呈现在一个方形的展厅里。信件和书法作品让观众在当时姚茫父的生活和心情中流连忘返。书画中的水汽山水无限延伸了空间,可以在一寸之地游荡。此外,姚茫父和他的朋友陈师曾、梅兰芳。或与家人“合作”完成的书画作品也颇有雅趣。


“一代通人”


继郑珍、莫友芝之后,姚华是贵州现代非常重要的文化先辈。他曾与朋友陈师声气相投,被公认为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领袖,被誉为“姚陈”。


姚华为人爽直豪迈,讲名节,重义气,与梁启超、季常、熊范舆、周大烈、林宰平、陈叔通、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凌文渊、陈筱庄、邵伯䌹、罗邈公、罗复堪、李释堪、王瑶卿等交游至深。


在学徒中,著名学生包括吴邈、郑天挺、王伯群、王文华、邱石冥、王石之、高希舜等。梅兰芳、程砚秋、姚玉芙等。在梨园里也很受欢迎。姚华不寿,但留下了大量文采飞扬的诗词曲赋,独特的考释题跋,独具个性的书画颖拓。他一生都有丰富的报道。晚年,他亲自整理了《弗堂稿》31卷,由徒弟王伯群出版。还有《广父风画集》《五言鸟集》《千曲定》《书适》等着他去世。


知人论世,展览的第一单元就是用姚华的书信、收藏,以及其他学者写给姚茫父的书信等文献资料来呈现姚华的生活。


诗歌《寿姚茫父五十》 梁启超


刘海粟曾说:“(贵州)近400年来,风气逐渐开阔,名人辈出,擅长绘画、书籍和诗歌。古人必称杨龙友,今人咸推姚茫父先生。”姚华的诗、书、画三大特色,对诗词、曲赋、戏剧理论、历史绘画理论等方面都很感兴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诗歌《千金买宋刻》 姚华 1925年底,姚华以1000元的价格选择了宋刻十行《尚书注释》,姚华将其题写在定制的唐砖画像纸上。


诗歌《寿梅兰芳三十》 曾经师事姚华的梅兰芳、程砚秋等,习画罗汉。


《茫父家书》


在那个时候,姚华和朋友在乱世中的交往令人耳目一新。在一封信中,姚华写道自己委顿在病床上,“药病相将”。姚华此函署款29日,年月不详。1926年农历5月17日,我突然患上了脑溢血症。如果我进入德国医院治疗超过20岁,推出并不难。寄信时间为农历5月29日,即7月8日。而且这封信造成的目标——林白水,当年8月6日很难,相去也只有20多天。


我不知道我父亲什么时候认识清水,也许是在日本,也许是在国会参议员的任命上。数据显示,林白水也有金石之瘾。他们参加了1920年在北京建立的金石协会“冰协会”,以及1925年在上海建立的“巽协会”社友。从那时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并不普遍。


展览现场


以下作品为“张次溪燕京仿古录”字稿。张次溪《燕京访古录》一书于1933年出版。关于这本书,姚华和张次溪有很多交流。这部《芳草渡》是在庚午四月,也就是1930年5月。书法笔细致,没有颓势。珍惜我的父亲很快就去世了。


展览现场


京派绘画在民国时期


展览的第二部分叫做“姚陈辉映”。


姚华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无大变局”时代。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大变局”,书画艺术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催生了各种变革主张。如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进中国画”,蔡元培、王国维等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陈衡恪(1876-1923,作家曾,号槐堂,朽道长,江西义宁人),也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与姚华的艺术主张一致,积极倡导文人画的价值,可谓志趣相投,北方画坛一度被称为“姚陈”。


长久以来,晚清民国的“京派”艺术,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变革的传统营垒,是阻碍艺术进步的惯性力量。本单元选择展出以姚华、陈衡恪为代表的民国初期京派书画家作品。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概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京派画家已经超越了清中后期的墨守成规,扎根于中国文人绘画传统,吸收了日本和欧洲绘画的概念和技巧,形成了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互补、共同推动现代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衡恪 绘 / 姚华 书 《墨兰》成了扇子


陈衡恪 绘 / 姚华 题跋(左) 局部高帆出峡图


姚华喜欢画牡丹,这是姚华、陈衡恪和王云画的三色牡丹。上面有姚华的标题:一个名字,罗纶的好东西一定要深情。无缘无故的画和香味,颜色和骨头都是警察。蜀罗梓卿很神秘,尝到了黄牡丹的名字,所以第一句话就是云然。吴静工厂决定把这个拓本送给研究农民,师曾、梦白、茫父合作三色牡丹来弥补。姚华在2月下旬失去了父亲。


三色牡丹


姚华、陈衡恪合画《古欢图》


姚华的花卉作品大多是以草为基础的,主题非常广泛。除了传统文人最喜欢的梅兰竹菊,姚华还喜欢画牡丹,尤其是黄色牡丹、“魏紫姚黄”和黄色牡丹。此外,玫瑰、山茶、水仙、佛手、玉簪、芙蓉、海棠、辛夷、石榴、栀子,甚至仙人掌、红薯、榛子和杂草,都被放入其中。


花卉作品姚华


花卉作品姚华


花卉作品姚华


姚华从小就生长在贵州,这里有很多山,有很多悬崖,有南明景胜和乌江。他曾于1898年乘公共汽车前往北京,科学考试失败后回到贵州,一路欣赏山河之胜。1902年,他从贵阳出发到兴义,前往笔山书院山长之任,沿途可见黔山贵水,万壑干岩储存在心中。一九一九年,他曾经游览西湖、洞庭、登泰山,这些经历成为他后来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宝贵资源。姚华曾自言自语:“国变后,从事山水的日常伏案工作,努力山水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可以看出,他从事民国时期的山水创作,直到1930年才死亡,不到20年。但是,它存在的山水画数量最多,精品也很多,可见其努力。


姚华山水作品


姚华山水作品


绿色山水册页面八开


姚华画没有师承,以故胸无藩篱,随意驰骋。他对古今图谱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曾经写过《中国图谱源流考试》,自古三代、中、秦、汉六朝隋朝、宋、元、明、清,对中国历代图谱了如指掌。他还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块砖,把唐宋画像砖的形象变成了绘画创作,做成了一张纸,一时受到了广泛的追捧。鲁迅和郑振铎曾经专辑过他们的人物图谱,并将其纳入《北平笔记》。姚华特别擅长佛像罗汉,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都曾从他那里学过绘画。由于他的存在,他的人物画受到清朝金冬心、罗两峰、张士保等人的影响,也受到朋友陈衡恪的启发。


姚华画的人物


姚华画的人物


撰写铜纸条,金石永寿


作为诗人、学者,姚华也是晚清民国的重要书画家,尤其是书法。目前可以看出,姚华最早的书迹是他的稿本日常课程《每日读段记》,这是一种日常的书写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初的书法受到宋四家和颜真卿的影响。关注《说文解字》和篆书贯穿于他的学问和书法,他对篆书的特殊偏好源于他对老乡前辈郑珍和莫友芝的尊重和复制。他的篆书不能结字。


楷书根本就是颜真卿的小麻姑仙坛,涉及唐宋家族。中年以后,汉魏碑体更加熔铸,小字细如游丝,精力如铁;名单又冷又浑厚,不乏中正秀逸。隶书和草书都有自己的态度。1918年,民国政府建立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姚华成为第一批教师,主要教书法。可见他当时影响很大。


姚华书法


姚华书法


姚华书法


姚华也被公认为晚清民国金石学家。早在贵阳经世学校读书阶段,他就对金石小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才能。戊戌科考不卖,回乡奋力学习,于是有了《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等金石学专注。继贵州先辈郑珍、莫友芝之后,姚华又是西南硕儒,学问大家。展览还通过碑帖、题跋、颖拓、篆刻等实物,展示了姚华金石学的大致成就。


汉代陶灶拓本 姚华 题跋


姚华自刻印章


姚华自刻印章


铜刻文房是连续三千多年的中国铜器艺术精彩华章之余。民国时期,北京书画家和画家参与了铜刻文房的书画创作,尤其是姚华。正是在他和陈衡恪的参与、指导和推动下,铜师的技艺迅速提高,能够用刀取铜,展现笔墨涂抹的纸帕的优雅和趣味。即使是山水画也能尽其所能,进而创造出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和社会名人,广泛参与铜刻文房的繁荣时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姚华并没有用刀刻铜,而是亲自在铜文房表面写字,与张寿丞、张寿丞、姚锡久等铜师合作,创作了大量精彩的铜刻文房。


姚华铜刻


姚华铜刻


姚华铜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