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什么是爱情课?大学生的感受,期待什么?

04-28 06:16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单击>>“幽默!”“有责任感!”“热爱运动,但不要出汗!”“喜欢大自然!”“自信!”


在第一堂恋爱课上,武汉大学的孙艺菲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接一个地喊出了理想异性的特征。老师把黑板分成左右两半,左边写着女孩心中理想的男孩特征,右边写着男孩理想中的女孩特征。当整个黑板被近百个字填满时,老师总结说,这些都是人类的美好品质。“它们不仅是我们对伴侣的需求,也是我们自我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爱情课是让孙艺菲感到有趣和有价值的教室。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爱情课程。2022年,教育部还表示,鼓励高校加强爱情心理教育,回答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家风必修课的意见”。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恋爱课程,受到一些同学的青睐,同时也有大学生对课程提出了想法和建议。近日,记者跟踪调查了大学生对爱情课程的态度和建议,回收了180名大学生填写的170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55%的受访者的学校开设了爱情心理或相关课程,33.43%的受访者的学校没有设立,31.02%的受访者不知道学校是否有相关课程。



爱情课程协助“爱情新手”


树立理性的爱情观


在四川某大学读书的大四学生李先硕认为,设置爱情课程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2020年底,大学生爱情心理学课程“火爆”在互联网上后,他的学校掀起了一股开学热潮,学生们在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提出了爱情课程的需求。学校在收到学生反馈后,经过多次讨论、调研和课程开发讨论,于2024年正式设立了“爱情心理学”公选课程。


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30年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段鑫星,成立了近10年的恋爱心理学课程。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注意到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也是适合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现实选择。



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参加过恋爱课的受访者认为恋爱课有用,其中24.82%的受访者认为很有用,34.18%的受访者认为更有用,34.00%的受访者认为一般都有用。


这学期,天津大学的思想在学校《爱情心理学》和《抢课对决》中“获胜”,成为150名参与该学科的幸运儿之一。进入大学后,他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喜欢的女孩。在教学的帮助下,他完善了自己的爱情观,为未来的爱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成为了自己的课程预期。上课前,思念认为“爱情就是爱情,没有太复杂的概念”。


几节课后,科学理解感情、依赖和亲密关系、情感困惑、恋爱前的心理准备等有目的的内容,让他在心里给这门课打高分。他发现,爱情课程传达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习情绪管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最近,他邀请喜欢的女孩来参加音乐会,这是一次愉快的约会,唯一遗憾的是双方交流感情的时间有点短。上课老师提到,在相识阶段可以多和对方交流感情,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但是那次看完音乐会,她需要回学校参加活动。”他期待着两个人之后能够更多地交流。


在上大学之前,孙艺菲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来自偶像剧和漫画书。大二的时候,孙艺菲第一次谈恋爱。“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总觉得自己会像偶像剧里那样“爱得要死”。“那时候我很粘男朋友,不自信,总担心男朋友不喜欢我。那段时间我声嘶力竭,感觉很烦。两个人经常因为各种小事吵架。”


孙艺菲在意识到自己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后,想起了老师在恋爱课上讲过的各种情感依赖。与自己的情况相对应后,她发现自己可能是焦虑和矛盾的依赖。所以她不仅回顾了课堂上所学的解决方案,还查了许多相关的论文,试图让自己走出被不安感驱使的漩涡。他说:“我会让自己忙一点,把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同时也帮助自己建立自信,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双方的矛盾和冲突。"理性的分析和心态的调整,让孙艺菲逐渐找到了更轻松的恋爱方式。


段鑫星说,大学设立爱情课程的目的是教授先进的婚恋观和情感价值观。“详细来说,就是帮助大学生分辨真假情绪”。他解释说,爱情虽然属于个人情感,极具个性,但也与时代、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对段鑫星来说,通过专业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爱情观正确的前提下遇见爱情。“经营长久美好的爱情,需要双向前进,共同成长,各自强大,相互成就,在爱情中遇到更好的自己,让彼此的生活更加丰满美好。”



实用的内容和互动形式


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爱情课程表示满意,其中21.75%非常满意,28.03%相对满意,33.48%基本满意。57.58%的受访者认为爱情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爱情和亲密关系;46.36%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和互动氛围良好;45.06%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符合当前学生的需求;36.60%的受访者认为爱情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情感问题的调整。


我对爱情课上的“匿名在纸条上写困惑”印象深刻。学生们低头写了很久后,老师收集了纸条,挑出了一些共同的问题来回答下一节课的问题。老师还设置了一个“翻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队,探索和回答恋爱中的各种问题。


在天津某大学读书的李子豪记得,《爱情心理学课程》包含了一门素养拓展课程。在课堂上,老师让每十几个学生分成一组,从每个人的名字中找出一个词,形成一首爱情诗,然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用线拉一支软笔,写下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介绍自己。此外,他们应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实现一个目标。他们不仅可以锻炼自我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协调沟通能力。”


孙艺菲对一次课堂作业有着深刻的记忆——了解父母的情感经历。要不是这门课,孙艺菲也许永远不会和父母谈论他们的恋爱经历。有了这次交流,孙艺菲发现他的父母已经年轻了。爱情是人类简单而普通的美好爱情,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当成可怕的洪水猛兽。“从那以后,我更愿意和他们谈论我的情感经历。以前总觉得和父母没关系,但是多和父母聊聊,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理性的建议,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感受。”




大学生受访期待


爱情课程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调查显示,74.9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需要设置爱情课程,8.7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16.3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到。


在李子豪看来,大学生年轻无知,对情感和亲密关系缺乏了解。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他们无法很好地看到现实或解决问题。"爱情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惑。“付念说,他在爱情课上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对爱情的看法更加成熟。“恋爱中的两个人要保持独立和完整。恋人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是一切的开始。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但是在安徽一所大学读研一的张宇觉得,他本科时上的爱情课比较偏重理论,缺乏与生活化场景的融合。"老师讲的真实案例很少,基本上都是结合电影、小说的片段来分析,感觉和真爱还差那么多。“他希望课程能少一些生搬硬套,让理论多结合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女朋友生气了该不该哄,该怎么劝,不喜欢的人该怎么表白,来得太快的时候该怎么确定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关系等。”。



段鑫星表示,爱情心理学的整体安排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针对学生常见的情感问题。“比如理论知识会涉及积极的婚恋观、爱情理论,如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成人依恋理论、九种人格理论等。;针对学生常见的情感问题,会设置‘遇到爱情会有什么表现’、‘如何辨别真假感情’等内容。”


调查显示,16.74%的受访者对学校的爱情课程表示不满或不满。37.90%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够与时俱进;28.91%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是部分概括的,如强调个体差异、刻板印象等;24.74%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和互动不足;24.50%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偏于理论,不容易借鉴;24.32%的受访者表示,课程位置少,不易挑选;24.09%的受访者认为教师不够专业,缺乏对爱情心理、亲密关系的科学研究。谈到对爱情课程的期望,67.2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教师在情感心理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52.29%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与时俱进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情感困惑,45.01%的受访者希望课堂上能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等等。



在此之前,由于教师的观点陈旧,强调传统的婚恋生育观,高校的爱情课程备受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张宇希望讲师能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课堂调整。比如第一节课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报告了解学生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这类课程中,李先硕希望大学之间能积极合作,促进校际交流和课程讨论。


段鑫星说,把爱情课变成“金课”或“水课”,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婚恋观为基础,以爱情理论为基础。上课的老师要有爱心,要有责任感,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要能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对段鑫星来说,让爱情课程有意义需要三个转变。第一,从教师的角度到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所想所需为本课程的初衷”。第二,从教师心态到学生心态,平等共创,合作探讨关于情感、成长、爱情的话题。“教师的引导和掌握尤为重要,比如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而不是落后的重男轻女的个体差异,提倡大学生以健康的自我提升为导向。好的爱情更强大,不消极,不消耗,相互增益,共同欣赏。第三,从教师个人经历到青年个体化感受的转变,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人才,成为更好的自己。


(除了李先硕之外,本文采访的学生都是化名)


题目:““早读”恋爱课教什么?大学生感觉如何,期待什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