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式的奋进者|建立数据基础,在国际贸易领域打造“一网通办”

04-20 07:16

今年元旦,游客蒋先生成为第一批国产游轮的乘客之一。作为一名旅游专家,蒋先生一眼就看出票上有一个二维码。然而,当时蒋先生并不明白,正是这个二维码大大节省了他们登船的时间。


这只是上海益通国际有限公司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其实提到上海益通,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上海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已经成为上海优化商业环境的“金字招牌”。


上海亿通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吕锋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数据基因。他们所做的一言以蔽之:建立大数据基础,为上海国际贸易打造单一窗口,帮助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


上海口岸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建立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过程,起点就是亿通的成立。可以说,亿通见证了上海口岸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全过程。


亿通企业是上海市政府2001年99次常务会议批准成立的国有股份制公司。市政府成立亿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政府推广、企业运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通过“统一平台、一点接入”的方式,搭建上海港口信息统一平台,促进上海港口贸易、通关、物流便利化。


2004年,上海市政府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在上海合作建设中国第一个地方电子口岸——上海电子口岸,其建设和运营主体为亿通企业。


2014年,在市口岸办公室、海关、海事、边境检查等单位的指导下,亿通国际开始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于2016年初步建成。未来,作为上海自贸区监管机制创新试点的经验,将开始复制和推广到全国。


2020年,亿通企业解决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搭建了临港新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确保了临港新区洋山特别综合保税区按时通过国家八部委的通关验收。目前,根据浦东建设现代化领先地区的相关意见,临港新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已在外高桥保税地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复制和推广。


2022年,亿通成为上海数据集团的隶属公司。依托上海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依托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港口数字化转型,打造了上海港口大数据中心,建设了航贸数链,推动了上海航运、贸易中心的数字化转型。


吕锋认为,亿通的基础是数据处理和应用。吕锋说:“经过20多年的积累,我们建立了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自主开发机制和治理体系,大大提高了贸易的便利性。


前台设有单个窗口,后台关联22个部门


作为亿通国际规划部的主管,潘小东从2014年开始参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就像国际贸易领域的‘一网通办’一样,打通了海关、检疫、海事、边境检查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通关贸易”。


元初数智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进出口报关等业务,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以前进出口票据要单独填写,单独录制,纸质票据要送到相关部门。完成一份清单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有了‘单个窗口’,几分钟就可以交税了。


“这个平台的核心是帮助企业和政府降低成本。前台一站式受理,后台与22个相关部门联系。”潘小东透露,目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经开启了游客提前72小时申请功能。


第一艘国产大型游轮“爱达·魔都”于今年元旦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顺利开启首航。对于游轮旅客,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了游轮旅客申报系统,可以提前72小时收集旅客信息,与海关、边检、港口运营单位等部门共享。同时,生成乘客通关二维码,由港口部门打印在游轮票上。乘客可以实现“一码通关”,通关时间由前一个平均30秒每人压缩到每人3秒。"一个人超过20秒,整个船上的游客可以节省大部分时间。”潘小东说。


该报记者获悉,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为上海自贸区监管机制创新试点经验,于2016年初步建成后复制推广至全国,2019年被世界银行推荐至全球。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上海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已经迭代升级到3.0版,形成了16个功能模块和66个特色应用,涵盖了通关工作的全过程和贸易控制的主要阶段。服务超过60万家企业,每年节约贸易成本超过20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