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何时实现商业化?专家这样说
科幻照进现实会是什么场景?或许当下你还在用手机触屏打字,但十年后你就可以直接用意念打字了。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小榕在接受中新经纬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是硬核科技,可以实现“科幻照进现实”,未来将主要应用在医疗、助老、教育等场景上。不过当前技术发展比较有限,还存在开发设备比较贵等应用障碍。
脑机接口仍以临床需求为主驱动
脑机接口技术是指将人脑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通路并实现信息交互。按照信号采集过程与大脑的接入方式来划分,分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类。 26日,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Neuralink)宣布,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启动该公司首次脑植入设备人体临床试验。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则透露,中国的脑机接口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点的局部突破,诸多的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就植入式技术而言,已经开展了人体实验,特别是在介入式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灵长类动物的一些实验。
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距离全面商业化落地还有多远?
高小榕表示,中国的脑机接口技术跟国际上是平行起步的。就目前而言,技术水平发展还比较有限。从脑机接口对抗赛的情况看,当用手机触屏打字和脑机接口技术打字对抗时,脑机接口打字的速度约是触屏的一半。 高小榕指出,现在的脑机接口技术还是以临床需求为主驱动,AI的驱动力还比较弱。不过脑机接口技术具备摩尔定律,“未来十年,可能就会超过手机触屏的速度,那时候打字可能就是用脑机接口技术了。”
未来将应用到哪些场景?
据高小榕介绍,目前,中国和欧洲等以无创脑机接口为核心展开,美国则是以有创脑机接口为主。从应用角度看,有创仅限于医疗的必须研究,无创除医疗外,还可以应用在教育、娱乐以及其他人体增强的各种场合。 不过,高小榕也强调,“这两种方案好比是珠穆朗玛峰的两个方向,无论是从南坡爬,还是北坡爬,最终都会汇集到一起,之后会形成一个全新方案。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走了50年,未来50年肯定能做到的。” 在高小榕看来,脑机接口技术早期应用或以医疗和助老场景为主,其次是教育,“比如孩子上课疲劳了,怎么样使其不疲劳、提高效率,在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在接受采访时,对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发展做了介绍。他表示,目前无论国际还是中国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中仍属于试验阶段。未来在医疗上的应用主要在四个方向:一是能否借助技术唤醒存在意识障碍的病人;二是帮助脊髓损伤病人重新动起来;第三是采集信号;第四是如何用意念把中国的方块字打出来。 赵继宗谈到,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芯片、电极国产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临床试验仍然存在医学伦理以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如何采用合适的材料,避免植入之后的各种生物学反应且并不影响有效性,这是个重要的技术难点。中国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国际也是同步的。 他强调,脑机接口技术最后是要为更多病人服务,就得实现产业化,“如何把基础研究和产业结合起来,实现落地,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梦想。”
技术发展的伦理性受到普遍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在“脑机接口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及接受采访的专家均提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伦理性问题。高小榕提到,脑机接口技术是个硬核科技,不是传统技术的延伸,而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要考虑如何规范机器的使用,如何避免对公平性的伤害,“比如获取了脑机接口技术的人要比没有的人对机器的控制能力更强,这样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顾心怡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的应用也可能带来一些伦理风险,例如临床应用中脑侵入带来的脑损害和脑刺激可能令人产生的自我疏离感等。此外,‘读脑’过程中对人类选择意图、情绪状态、认知状态和健康信息等的采集分析也可能产生脑隐私泄露风险,带来神经数据安全性问题。同时,神经干预也可能影响人类行为的自主性,产生一定的‘控脑’风险。” “未来脑机接口应用过程中人类的自主决策和隐私保护需要得到充分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前置性地将伦理风险的解决方案纳入技术研发的底层逻辑,通过伦理审查与监管机制保障人类福祉,以负责任创新的态度推动科技进步。”顾心怡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