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宝马”,自断前途|界面新闻 · JMedia
汽车预言家|文|
四月十八日,长安马自达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CX-50新车。
作为一马、长马合并后推出的为数不多的全新车型,CX-50高傲而孤芳自赏的态度,再一次让很多马粉感到失望。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消费者对这款产品保持着非常抵触的态度。2.5L排量功率只有138KW发动机,声称“山系生活”,但没有给出任何四轮驱动选择方案。均价达到17万,但还是“板悬”、声称中高端定位SUV被怀疑起源于小型汽车平台…都成了用户的槽点。
甚至有用户在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个装备性价比,还没有认清现实”。
那马自达目前在中国面临的现实是什么?
就销售而言,自2017年在华登上30万台销售高峰以来,目前马自达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不到10万辆;
就产品而言,长安马自达只有5款车型在售。面临着电动智能化的浪潮,马自达在中国只有CX-30。 一辆新能源汽车EV;
就品牌而言,根据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马自达已成为中国绝对边缘化的品牌,比现代和起亚更接近边缘;
……
这些都是马自达或马自达在华唯一的商业实体——长安马自达所面临的现实。
不可否认,马自达进入中国的时候,确实推出了包括马6在内的马6。、包括马3在内的一批神车。这些汽车在目前的二手车市场上仍然很受欢迎。
但是它只是停留在过去。目前市场上,马自达包括长安马自达在内,很少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首选。
如果销售趋势继续演变,或者包括CX-50在内的新产品很难在市场上有所突破,那么长安马自达在2023年的销量很可能会再次出现“拦腰斩断”现象,回到年销量不足10万的俱乐部。
长期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品牌运营的分析师表示:“客观来说,马自达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品牌标签的持续摆动和产品技术指标的持续弱化。
该人士表示,马自达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主要推广操控特性。2014年左右,马自达一方面加强了创驰蓝天技术品牌,主要提升了发动机效率,另一方面推出了灵魂动力设计理念,在中国市场固化设计上提升了先进理念。直到本届上海车展,长安马自达将其包装成“以人为本”的品牌理念,坚持“愉快驾驶”的品牌精髓。
一些马自达粉丝认为,就CX-50目前透露的产品特点而言,马自达在同类产品中并没有戳中准马粉对马自达的期望,也没有让马自达脱颖而出。
比如在本次上海车展发布会上,长安马自达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强调,该产品完全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除了尺寸延长外,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智能需求:配备第三代马自达悦联系统,它不仅支持OTA升级、语音控制、手机互联、远程操作、L2驾驶辅助、BOSE扬声器、手机无线充电、智能随动雨刷系统、全景天窗、后空调出口等功能。
但是上面提到的粉丝认为,其实喜欢和关注马自达的用户并不把产品的智能水平纳入主要的比较条件。如果你真的关注驾驶舱的智能水平,你可能会在打开马自达车门的那一刻失望。此外,随着中国电气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提高,马自达的智能水平能否与造车新势力同舞?
长安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不能成为第一,也不能成为唯一,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业内分析师认为,过去复杂的制度调整使得马自达在中国的品牌建设几乎滞后,市场对马自达的品牌标签并不清楚。
纵观长安马自达目前的商品阵型,除了CX-50之外,马自达3昂科赛拉,CX-5、CX-30、阿特兹、CX-第四,目前这个品牌在华的认知度很高。另外,其他车型的市场认知度还不够。
马自达只在2021-2022年向市场推出了一款CX-3022。 EV全新车型。而且这次上海车展发布的最新车型CX-50在核心动力方面也没有太先进的技术介绍。
一些影迷嘲讽说,或许在两家公司合并的关键时刻,权益的竞争比市场上的表现要重要得多。
没有新的产品和技术也不是没有用的,直接的效果就是“高可靠性”。马自达在国外某杂志2021年汽车品牌排名中排名第一。2019年,马自达仅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报告》对马自达第一名的评价是,讽刺意味着“马自达在新车型上没有太大变化,这促使马自达在没有特殊新技术的情况下出现缺陷”。
然而,这个排名与国内市场的消费者认知完全不符。除了已经被网友认可的第一个异常噪音“阿特吱(阿特兹)”之外,其他车型的投诉也非常频繁。在中国,关于其产品质量的问题,在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上排名靠前,尤其是异常噪音的集中爆发,困扰着很多车主。
在汽车市场上,通常有两种玩家。一种是深谙商业经验的行走厂商。他们紧跟时代,灵活应变,总是以最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技术方向标榜自己,从而尽可能地吃掉时代红利。另一种是坚持自己,总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让东西南北风。
但是马自达,看起来两者都要,但是两者都没有做好。
在本次上海车展期间,长安马自达宣布将迅速走向电气化和智能化,并结合长安车辆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成熟技术经验。
业内分析师表示,从大方向看似正确。但回头看,即使是大众、丰田等主流合资企业也步履蹒跚的电动智能之路,马自达如何顺利走下去?也许这不是长安马自达能解决的问题。
汽车预言家|文|
四月十八日,长安马自达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CX-50新车。
作为一马、长马合并后推出的为数不多的全新车型,CX-50高傲而孤芳自赏的态度,再一次让很多马粉感到失望。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消费者对这款产品保持着非常抵触的态度。2.5L排量功率只有138KW发动机,声称“山系生活”,但没有给出任何四轮驱动选择方案。均价达到17万,但还是“板悬”、声称中高端定位SUV被怀疑起源于小型汽车平台…都成了用户的槽点。
甚至有用户在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个装备性价比,还没有认清现实”。
那马自达目前在中国面临的现实是什么?
就销售而言,自2017年在华登上30万台销售高峰以来,目前马自达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不到10万辆;
就产品而言,长安马自达只有5款车型在售。面临着电动智能化的浪潮,马自达在中国只有CX-30。 一辆新能源汽车EV;
就品牌而言,根据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马自达已成为中国绝对边缘化的品牌,比现代和起亚更接近边缘;
……
这些都是马自达或马自达在华唯一的商业实体——长安马自达所面临的现实。
不可否认,马自达进入中国的时候,确实推出了包括马6在内的马6。、包括马3在内的一批神车。这些汽车在目前的二手车市场上仍然很受欢迎。
但是它只是停留在过去。目前市场上,马自达包括长安马自达在内,很少成为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首选。
如果销售趋势继续演变,或者包括CX-50在内的新产品很难在市场上有所突破,那么长安马自达在2023年的销量很可能会再次出现“拦腰斩断”现象,回到年销量不足10万的俱乐部。
长期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品牌运营的分析师表示:“客观来说,马自达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品牌标签的持续摆动和产品技术指标的持续弱化。
该人士表示,马自达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主要推广操控特性。2014年左右,马自达一方面加强了创驰蓝天技术品牌,主要提升了发动机效率,另一方面推出了灵魂动力设计理念,在中国市场固化设计上提升了先进理念。直到本届上海车展,长安马自达将其包装成“以人为本”的品牌理念,坚持“愉快驾驶”的品牌精髓。
一些马自达粉丝认为,就CX-50目前透露的产品特点而言,马自达在同类产品中并没有戳中准马粉对马自达的期望,也没有让马自达脱颖而出。
比如在本次上海车展发布会上,长安马自达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强调,该产品完全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除了尺寸延长外,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智能需求:配备第三代马自达悦联系统,它不仅支持OTA升级、语音控制、手机互联、远程操作、L2驾驶辅助、BOSE扬声器、手机无线充电、智能随动雨刷系统、全景天窗、后空调出口等功能。
但是上面提到的粉丝认为,其实喜欢和关注马自达的用户并不把产品的智能水平纳入主要的比较条件。如果你真的关注驾驶舱的智能水平,你可能会在打开马自达车门的那一刻失望。此外,随着中国电气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提高,马自达的智能水平能否与造车新势力同舞?
长安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不能成为第一,也不能成为唯一,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业内分析师认为,过去复杂的制度调整使得马自达在中国的品牌建设几乎滞后,市场对马自达的品牌标签并不清楚。
纵观长安马自达目前的商品阵型,除了CX-50之外,马自达3昂科赛拉,CX-5、CX-30、阿特兹、CX-第四,目前这个品牌在华的认知度很高。另外,其他车型的市场认知度还不够。
马自达只在2021-2022年向市场推出了一款CX-3022。 EV全新车型。而且这次上海车展发布的最新车型CX-50在核心动力方面也没有太先进的技术介绍。
一些影迷嘲讽说,或许在两家公司合并的关键时刻,权益的竞争比市场上的表现要重要得多。
没有新的产品和技术也不是没有用的,直接的效果就是“高可靠性”。马自达在国外某杂志2021年汽车品牌排名中排名第一。2019年,马自达仅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报告》对马自达第一名的评价是,讽刺意味着“马自达在新车型上没有太大变化,这促使马自达在没有特殊新技术的情况下出现缺陷”。
然而,这个排名与国内市场的消费者认知完全不符。除了已经被网友认可的第一个异常噪音“阿特吱(阿特兹)”之外,其他车型的投诉也非常频繁。在中国,关于其产品质量的问题,在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上排名靠前,尤其是异常噪音的集中爆发,困扰着很多车主。
在汽车市场上,通常有两种玩家。一种是深谙商业经验的行走厂商。他们紧跟时代,灵活应变,总是以最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技术方向标榜自己,从而尽可能地吃掉时代红利。另一种是坚持自己,总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让东西南北风。
但是马自达,看起来两者都要,但是两者都没有做好。
在本次上海车展期间,长安马自达宣布将迅速走向电气化和智能化,并结合长安车辆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成熟技术经验。
业内分析师表示,从大方向看似正确。但回头看,即使是大众、丰田等主流合资企业也步履蹒跚的电动智能之路,马自达如何顺利走下去?也许这不是长安马自达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