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心理安全预期角度,谈消费恢复的6个要点

商界观察
2023-04-25

身逢社会重大转换期,特别是遇到颠覆既成生活价值观的事件、可见预期越来越偏激的时候,身心健康的人,不可回避地会感受到不安、郁闷、愤然,这便是心理安全预期不良的表现,这种心理状态,会压抑社会活力,阻碍选择性消费

 

1、今年一季度:你有选择性消费吗?

 

选择性消费的理解,是指维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之外,满足个性角色的消费活动。它代表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职业成长预期等组成的某种特定阶级的生态。能轻松购买高端奢侈化消费品的,属于富裕贵族阶级,不涉及这个问题。

 

如果半年来,八成以上支出购买的都是生活必需品,那么,可以分享以下话题分析。

 

公布的数据很好。2023年4月18日,国家统计部门公告,总体商品零售额增长4.9%,餐饮增长13.9%,黄金珠宝增长13.6%。大家熟悉的几个业态,百货店增长9.2%、便利店增长8.8%、网购增长7.3%、专业店增长5.7%、超市增长1.4%、品牌专卖店长幅0.2%。而3月份的商品零售增长9.1%,增幅扩大,其中金银珠宝增长37.4%,餐饮增长26.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增长17.7%,体育、娱乐用品增长15.8%,中高端百货店业绩可贺。

 

不同口径数据不同。同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发布数据,一季度网络商品零售额17772亿元,增长21%,其中吃、穿、用分别增长24.6%、19.1%、21.3%,远远超过统计部门的网购增幅数据,或许是口径不同吧。

 

普通网民对数据有感慨。因为他们看到的另外一些数据,比如新入职就业率下降、毕业生失业率19.6%,甚至出现动员青年下乡的政策,让人很不安。就业压力大是铁定现实无法回避,全国总工会公布数据,全国网约车司机、快递员、配送员8400万人,占劳动力人口20.8%,甚至出现博士送外卖的话题。毕业生就业梯次结构混乱,导致本科以上数千万青年心理安全感普遍低落,很多人依靠家人支撑消费,这种消费,不属于正常的有序就业、创造价值、消费转化的微观经济循环规律。

 

普通大众消费力难以调动。调动消费能力是近期的政策主导风向,或许是用不断膨胀的居民存款作为验证依据,但是,居民储蓄形成的潜在购买力和购买意愿,要和主管机构发行货币政策挂钩比较,假如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发行货币的增幅差距越来越大,发行货币越来越多,居民储蓄的价值就会转化成健康保障方向救急、保命的功能。因为没有消费能力,所以,即使有摘星星的消费意愿,也根本没有选择性消费的底气和胆量,除非不想按部就班地活了。

 

隐性富族的消费力可能被调动。贫富两极分化,甚至多元分化,是大家公认的现实。可以肯定,以居民储蓄名义形成的购买潜力中,有一部分是社会隐性富裕阶层生成的,他们属于特色化的机制阶级,收入很难计量,消费潜力巨大,但是,他们如何消费、消费什么,有自己的独特逻辑规则。也就是说,他们不缺乏消费能力,但是不一定有在国内消费的意愿,如果能够把他们名下的储蓄调动释放出来,在国内消费,会形成很强的规模消费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