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建言数据治理,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

2023-03-17

随着数字中国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市场建设和治理正备受关注。


日前,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启动国内首个数据交易链的建设工作,受到业内普遍关注。连日来,关于数据交易链建设、以及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构筑金融科技数据治理体系的话题,引发业界广泛探讨。


建议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同时,数据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传统产权、流通、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在公民数字身份基础上,实现个人数据账户身份信息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数据采集机构应向数据主体提供充分的数据账户管理和授权权限,其他数据需求方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即可访问个人数据账户中的相关数据。个人数据账户可采取‘商业主导+政府分级监管’的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具有必要性。”索信达金融数据治理专家黄一青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个人账户建立也需明确建立各个细分业务场景及说明,并就不同业务场景引导个人向企业授权开放不同信息领域,以避免个人因对自身信息敏感性的理解不足,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企业,从而增加个人风险。


同时,在数据治理尤其是合规建设过程中,司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田轩指出,“探索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同时,也需尽快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给予数字身份及数字账户在数字基础设施中明晰的法律地位,对其管理使用、权利义务关系等作出原则性规定。统筹规范各类数字身份的生成运行规则和技术规范,明确数字化应用场景。”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表示,“数据治理需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和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称,“数据作为要素,有商品的属性和资产的属性。这些资产和商品的属性,如果进一步得到法定标准的确认,就可以快速发展起来,实现‘依法治市’。同时,可以利用算法对市场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金融机构数据治理面临新形势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愈发重要,金融行业更是如此。目前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金融监管新时代已经到来。


“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和科技驱动型行业,在平衡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与安全保护、发挥数据价值层面至关重要,目前金融业数据要素应用已经存在大量实践,但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而金融领域数据要素专业市场亟待建立。”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对记者表示。


而上述在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构筑金融科技数据治理体系的良言,也将影响金融数据治理标准化建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建立金融领域的数据要素专业市场,金融机构对数据要素的及时性、安全性更高,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市场,另外,加强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从监管的角度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促进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黄一青指出,“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严格且明细化、全面化和高质量的新监管形势。在金融监管日益‘数智化’的趋势下,监管层对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及业务合规性的要求不断提升,且主要集中在数据质量层面,金融机构数据治理应着重质量层。”


从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服务的实践来看,目前金融科技监管的压力,已开始促进各金融企业加强数据治理的投入,开始进行新一代数据治理系统建设。


田轩建议,“设立金融科技监管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化数据集成与交叉分析,设立风险早期预警防范机制。提高合规内控系统信息化要求,进行强制性风险披露要求,并提高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黄一青表示,“各金融IT厂商也积极在研发新一代数据治理平台。但从市场当前面市产品和解决方案看,部分仍存在新瓶装旧酒、头疼医头的情况,导致业务仍需线下参与治理。”他建议,“对新的监管形势,金融机构要自上而下的构建一整套监管制度保障体系、监管数据治理体系、监管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监管数据报送体系、监管数据应用体系等,实现自外而内的‘数智化’。”


本文来自“证券日报网”,作者:李冰,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