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冯仑:今后会发展出非住宅的商用不动产公司

2022-12-30

 

01

 

:冯叔,前一段时间,证监会宣布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允许上市房企以非公开方式再融资,引导募集资金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产业务,同时也允许其他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主业。恢复上市房企再融资影响有多大?地产行业是否会迎来利好?

 

冯叔:证监会恢复上市地产公司的再融资,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大概2012年以后,资本市场对地产公司的再融资,包括并购、重组,发债、发股、REITs等方面,实际上都有很大的限制。这样一来,一些上市地产公司只能去银行做一些融资和一些少量企业债。

 

这次开放之后,我觉得有两方面特别重要。

 

一方面,资本市场对行业的歧视,或者说,对行业的特别限制,我觉得是不必要的。

 

如果在资本市场,不让房企上市,它也就不上市了。如果上了市,又不让它进行股权融资,那为什么还要让它上市?上市本身就是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一种形式。资本市场应该接纳任何一个行业。

 

当然,房企在资本市场能不能直接融到资,这要看它的公司治理、产品质量、公司风险等等。这是由投资者来决定的。如果一直人为地限制,那么这些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就失去了在资本市场存在的意义。尤其当公司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需要转型、改变的时候,他们又没有机会融资,就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这一次,随着金融十六条的出现,再加上资本市场全面放开融资,我觉得对地产行业的生态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正向积极的作用,同时业者也能恢复信心。对投资者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主业一直在坚持做房地产的,实际上每年都在减少。所以这次政策涉及的还是「三好生公司」,跟金融十六条支持的是同一类企业,给予的机会也主要聚焦在保交楼以及项目重组方面。当然也对住宅以外的商用不动产,收租性的物业REITs产品和基建中的REITs产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都是少数企业能够参与其中的。

 

总之,政策给了大家很多信心,但其实只有少数「三好生公司」才能用到。换句话说,行业还是要进入到后开发时代。以高周转为标志的传统地产公司,还是会大量的停业、歇业、转业,甚至破产重整。今后也会发展出一些非住宅的商用不动产公司,比如写字楼运营、物流仓储运营、教育研发、医疗健康等不动产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借资本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02

 

:冯叔,前一段时间,很多房企发布了三季度报告。其中,万科第三季度净利润48.28亿元,同比下降14.43%。中报的时候万科净利润同比增长10.64%,两个数据对比,显然三季度的经营比上半年要差不少。保利第三季度净利润22.68亿元,同比下降30.97%。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寒冬大概还会维持多久?未来还能不能恢复到以前的热度?

 

冯叔:首先,从一线住宅公司的业绩报表来看,的确都有下挫,但从下挫的幅度来说,万科还是最小的。所以万科仍然是最好的公司,业务也是最稳健的,战略也是清晰的。

 

至于未来住宅市场是不是会经过波动然后再恢复到原来,我认为大家不要想这个事了,因为逻辑已经变了。

 

比如说,我在北京,我对这里的四季变化很清楚,所以我可以等。冬天过完了就是春天,春天过完了就是夏天,夏天过完了就是秋天。但是,如果你跑到南太平洋,那儿除了阳光啥也没有,或者你到北极,除了冷啥也没有,那你等啥?这就是逻辑发生变化了。房地产市场也是这样,如果它的底层发展逻辑改变了,你在这等,只能是耽误自己的青春。

 

房地产的逻辑变到哪了呢?我们都知道,住宅市场有两个逻辑,一个是地方土地财政的逻辑,就是不断卖地,扩大城市,摊大饼。另外一个逻辑是住宅开发商的逻辑,叫成本、规模、速度,如果你成本低、规模大、速度快,日子就可以过得很好。但现在这两个逻辑都不存在了。

 

在新时期,土地财政要高质量发展,要有结构性的改变。结构性改变,也就是土地财政越来越吃不了了。当然这种土地摊大饼式的供应也踩刹车或者拐弯了。而且政府提倡租售并举来解决住房供应,要像新加坡一样,由政府主导盖房子来提供更多的廉价住宅或者公租房。

 

这样的话,传统开发商的增长空间就会减少。另外住宅市场本身也在减少。原来新房的市场可能有十七八万亿,现在可能逐渐萎缩到十万亿左右。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大部分住宅开发商黯然离场的时候。而少数像万科这样的优质公司,甚至可能得到比以往市场更大的发展机会。

 

结合政府现在提倡的房住不炒、租售并举和新加坡模式,地产公司也要不断调整产品和服务。我认为只有像万科这样的公司可以调整,而且在下一轮发展中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和机会。但绝大部分的住宅项目公司可能就不存在了,他们可能去转型干别的或者直接关门。

 

来源丨风马牛地产研究院

版权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