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就能给你家发电,但可能还要等30年

商界观察
2022-12-16

可控核聚变另一项技术难点是,如何解决能量增益Q值大于1的问题。由于等离子体在加入过程中能量会不断损失,因此科学家们以Q值衡量核聚变反应的能效比,当数字大于1时,就说明在反应过程中,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已经大于投入的能量。如果这个前提无法满足,则可控核聚变的商用化无从谈起。

 

1997年,全球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JET)在一次实验中Q值达到0.67,这也是此前有证可查的Q值中最接近1的一次。在此后20余年的时间里,虽然JET在峰值功率上屡次突破新高,但Q值反而却在降低,在去年12月的一次实验中,JET实现了5秒内产生59兆焦耳的持续能量,而Q值仅为0.33。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次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公布的成果会如此令人振奋。

 

根据LLNL公开的数据,在本次核聚变实验中,共向目标输入了2.05兆焦耳的能量,产生了3.15兆焦耳的聚变能量输出,能量增益达到135%。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LLNL声称的135%能量收益,是从激光能量输入来算的,并未将电能转化未激光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算进去,严格意义来说,这并不能算是Q值实现1的突破。

 

但无论如何,LLNL迈出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探索中的关键一步。

 

实现商业化还需要时间

 

“这只是可控核聚变的一小步,但确实是人类科技的一大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谈到此事时难掩激动,“我认为可控核聚变将是一个能够超越瓦特蒸汽机效用的‘革命性科技’。”作为一家以早期投资为主的风险投资机构,中科创星选择在今年开始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并已经投资了三家国内的初创公司。在米磊看来,国内在可控核聚变的投资上,还处于一个政府主导的时期,现在,VC也已经开始介入了。

一份由核聚变工业协会和英国原子能机构出具的《2021年全球核聚变产业》报告中提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的私人公司一共有23家。

 

 

数据来源:《2021年全球核聚变产业》

 

在全球可控核聚变公司的目标市场中,主要有发电、航空推进、船舶推进等方面,其中,发电方面的市场最多,占据95.7%。

 

 

 

数据来源:《2021年全球核聚变产业》

 

实现核聚变的方式有三种,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的那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所采用的方式多以磁约束为主,通过磁场,对带电的原子核产生洛伦兹力从而进行约束,星环聚能创始人陈锐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提及,如果可以长时间稳定地约束聚变的等离子体,就能够实现可控的核聚变。

 


国际上的主流做法是建设ITER这种大规模装置,通过更大尺寸来提高聚变堆的功率。这是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但投资金额几乎要到上千亿元。在法国和英国的ITER项目里,研究人员通过一个巨型甜甜圈形状的机器来尝试实现核聚变,这个甜甜圈中,装着叫做托卡马克的巨型磁铁。将氢燃料放入甜甜圈中,此帖被打开,内部温度上升,产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温度需要比太阳的核心温度高10倍,中子才能逃离等离子体,然后撞击在托卡马克壁上,将这种动能转化为热量。

 

美国在可控核聚变上走得更早也更快。2020年9月,在《等离子物理学杂志上》,孵化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初创公司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宣布了一项基于可控核聚变的突破,这项研究中,提到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新进展。研究人员表明,在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后,其设计的反应堆能够达到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同等级别的性能指标,但体积只有后者的2%。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为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商业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米磊投资星环聚能的时候,他和团队在北京交流了两个小时。这是一家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以建成商业可控聚变堆为目标,专注于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研发。其技术源自在球形托卡马克领域拥有20年经验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

2022年6月,星环聚能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有中科创星、昆仑资本、顺为资本、九合创投等。

米磊表示,目前可控核聚变领域在商业化中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对于人类控制磁场和控制光波的光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做出超强稳定的激光器、如何稳定生成超强的磁场,是现在商业化的难点。

但米磊也表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可以把技术拆解来看,只要在某个方向实现技术突破,就可以申请专利,收取专利费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就是如果掌握一些技术或者设备,就能够衍生出很多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卖配件、激光器、特种光纤等,还有可能被一些发电公司并购。

如果与半导体最尖端的光刻机的投入相比,米磊表示,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投入更大、更难、回报周期可能会更长。他表示,要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发电,可能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如果能够在2050年就实现,我认为已经符合预期了。”米磊说。
 

米磊表示,任何一项技术都有自己的上限,不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都会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当人类还有特别好用的技术的时候,人类文明是没有那么多动力和资源去投入到新技术的。如今,能源危机之下,动力比原来更足了,实现商业化的时间也将会压缩。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