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前离职赴港,进入大厂转型产品经理,毕业8年的她为何这么折腾?

商界观察
2022-12-06

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来自于我们星球内价值个体成长计划的同学,同时也是她的写作课毕业作品。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人总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是他们的努力和方法,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经历。

 

今天跟你们介绍的这位小姐姐,她的成长经历堪称精彩。文章比较长,但我建议你们能先收藏然后看完。——唐韧

 

我毕业后进入互联网教育创业公司,深度参与付费用户 100 万+ 的核心课程项目。

 

当公司规模达到 3000 多人并且即将赴美上市时,我却选择离开,前往香港进行深造学习。

 

进入互联网大厂,带着 6 年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经验,从课程设计开始转行产品经理。

 

工作 7 年,再次思考我还可以做什么,决定开启内容品牌「善知岛英语」。

 

Hi 大家好,我是艾薇,上面是我毕业之后个人选择下的折腾之路。

 

毕业 8 年,我选择了从课程设计转型产品经理,又从创业公司去了大厂,最近决定开启个人的内容品牌。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去几年的经历和开启这个品牌的原因。

 

    兴趣好奇,带我进入互联网教育

 

一脚迈入互联网教育时,一切还处于萌芽期,还没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也就不那么广为人知。

 

当时在实习生招聘平台上,我看到了某互联网教育公司「英语课程设计」的岗位。

 

我本身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从小到大对学英语乐在其中,对研究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 App 上学英语”这个学习方式在当时并不是很流行,我对此感到很是新鲜。

 

尽管公司当时规模很小,只是一个 30 人左右的创业团队,但是创始人团队背景很强。

 

因此,我怀揣着好奇和兴趣投递了简历。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实习时,恰逢公司新的核心课程项目立项,负责人询问我是否愿意全职加入。

 

当时公司创业的氛围很是浓郁,人际关系也轻松简单,CEO 面试时非常真诚地描述了“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的蓝图。

 

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兴趣和好奇,我做出了毕业后的第一个职业选择:投身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一度让初入职场的我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习惯工作节奏、掌握核心工作技能、快速上手工作内容,我每天早上九点前会到公司,晚上也常常加班到夜深人静。

 

即便是睡觉前,躺在床上也是在复盘当天的工作,或思考第二天的规划。

 

与此同时,作为小白,我一再告诉自己,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不懂装懂,不会的一定要观察学习,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还记得在项目开始几个月后,我们信心满满地将做出的 demo 版本拿给老板、课程总顾问和其他同事展示。

 

没想到,得到的反馈完全和预期相反,大家对于整个课程的体验并不认可。

 

课程总顾问甚至说:“如果一个令人满意的产品是 100 分的话,这个版本在我心里只有 20 分!”

 

当时公司正面临新一轮融资压力,这个项目可以说背负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使命。

 

面对巨大的压力,大家迅速复盘了之前的不足,重新对齐了标准,开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一群人还共同经历了“集体被关小黑屋”的开发历程。

 

很多时候半夜两三点我们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紧急时还以半个小时为时间段来进行排期。

 

后来我们终于按期交付,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产品按期发布上线后,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的付费用户量也在不断攀升,两年内就达到了百万级别。

 

我参与研发的课程,包含从基础到高级共 12 个等级,数量达到 400+ 课时。

 

再回想起来,那时虽然忙碌,但是并不觉着有多么辛苦,可能是因为创新项目给我带来了满足感,做一个有实际用户价值的产品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强大的团队凝聚力给我带来了归属感。

 

这也让我感受到,只有做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的事情,和靠谱的小伙伴共同努力,才更容易找到工作的热情。有了这份热情,才更能够坚持做下去。

 

    不设边界,种下“产品经理”的种子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团队也从最初的 5 人,增长到 30 多人。

 

同时,我也在老板的鼓励下承担了很多本职工作之外的职责,比如,和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协作,沟通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需求。

 

我还负责了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迭代的工作。一个好的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内容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够提高产品、教研、研发等职能的协同效率。

 

基于这个目标,我对课程的内容结构逻辑、题型展示需求和录入方式,进行了梳理,也和负责研发的同事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实现了第一版的迭代。

 

我们没有止步于第一版系统的上线。系统上线后,我们广泛收集了反馈,了解到大家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并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在完成第三个大版本迭代后,内容管理速度平均提高了 50% 左右。这不但大大提升了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重复工作带来的错误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因为没有系统的产品培训,很多东西只能自学,或者向更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开发和设计师请教。

 

我当时的工作中涉及了很多需求和痛点分析,目标制定,目标转化为产品需求,需求优先级排序,跟进需求开发、测试和迭代等。以上种种任务,都在无形中培养了我的产品思维。

 

这段“不设边界”的工作经历,也为我后面转型产品经理埋下了种子。

 

同时,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工作初期,不要把自己完全局限在本职工作的范围内,只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承担更多的职责,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除此之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和那时共同搬过砖的很多小伙伴,随着了解逐步加深,成为了生活中的挚友。

 

当时的我比较慢热,还被一些同事形容非常“冷漠”,但是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相近的人总会相互吸引,信任感会因为互相认可而建立。

 

虽然和大家的交往没有抱着什么功利的态度,但是积累的这些信任关系,确实为我后面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会。

 

    是走是留,忙忙碌碌中的灵魂追问

 

后来,互联网教育市场逐渐火热,公司也乘着势头迎来了高速发展。

 

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完成度很高,我也收获了老板和合作伙伴的认可。

 

第一个课程产品顺利发布所有内容后,我又作为首批成员,加入了另一个人工智能赋能英语学习的核心课程开发。

 

 

我在第二个项目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第一个较为相近,个人工作技能的提升速度有所放缓。

 

由于对教育的认知来源于工作中的积累,我开始萌生了一些想法,就是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将来如果有机会,也考虑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

 

经过调研,我选定了香港大学教育技术项目。由于工作繁忙,申请时我找到中介帮忙跑流程。

 

刚开始中介评估的结果是,港大的教育专业世界排名一直在前 10,申请人数居高不下,加上我之前的专业一直是文科,现在跨专业申请理科,因此,成功的概率很低。

 

虽然如此,我还是认真准备了申请材料。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有工作相关经历,应该是很重要的加分项,有了工作经历一般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申请原因一定要明确且真诚。

 

话说回来,最终决定重返校园,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两个月后,当我收到港大录取的 offer 时,公司的发展正充满希望,已经有了短期内赴美上市的规划。

 

如果留下来,能够见证并参与公司里程碑式的发展。另外,我和老板同事都建立了很强的信任感,有一群很珍贵的职场伙伴。

 

是走还是留,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甚至数周辗转难眠。

 

这个时候,我思考了一下个人的长期目标,得到的结论是: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如果可以,依靠专业技能成为互联网自由职业者。

 

这样说来,选择 「离开」,就可以快速提高教育专业技能、补足学术研究的短板、获得未来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历背景。

 

如果选择「留下」,虽然可以继续积累职场专业技能、积累工作中的人脉、获得更好的收入,但是前两个目前都已经有些陷入“瓶颈”,“更好的收入”也是后期也可以实现的短期利益。

 

这样看来「离开」和「留下」的矛盾,本质上更像是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冲突,经过慎重考虑,我还是愿意选择牺牲部分短期利益,来实现更长期的目标。

 

于是我下定决心决定重返校园,接受系统专业教育。

 

    断舍离后,进一步实现认知成长

 

学习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和实践层面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段经历中强调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

 

刚开始时,导师会在研究的课题下推荐学术论文和图书,让我们进行阅读分析,还会提供一些问题,帮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之后写出论点明确的文章。

 

除了让需要理解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研究中有哪些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能否用系统性的语言来描述解决方案?

 

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去记忆文章重点和中心思想,养成了我在看其他人写的内容,尤其教材、权威文章和著作时,总觉着哪哪说得都很对,哪哪说得都很好。

 

现在到了在需要批判性地输出自己的观点时,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于是我开始研究导师给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强迫自己抛开他人观点的影响,进行独立思考,并阅读更多的内容来解决或者充实自己思考中的问题,最后形成系统性论述的文章。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要吸收有价值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辨的意识去探索内容中的问题,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没有什么选择适用于每个人,也没有什么选择一定是对或者错。

 

没有做出这个决策时,我也很犹豫,总在想万一走过去,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办。多亏当时来自亲妈“有舍有得”的劝慰和家人毫不犹豫的支持。

 

如果说“舍”,可能就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深感信任的一群人以及其他各种点点点。

 

换回的“得”,应该是明白了如何在不同阶段判断自己需求的优先级,同时坚定了自己想做教育的长期目标。

 

    深思熟虑,从课程设计转型产品经理

 

毕业后,我产生了一些创业的初步想法,想做一些感兴趣的教育项目,但还是感觉有些不自信。

 

在前同事的介绍下,了解到某拥有 10万+ 员工的互联网大厂在做的一个创新教育项目。

 

当时我也想继续学习「如何用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积累大厂工作经验,学习高效协作和沟通方式。

 

在几轮面试后,我选择了加入这个项目。

 

后来,项目由于资源问题停止开发。在做了 6 年左右的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工作之后,我开始思考,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做什么来踏出舒适区,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

 

这个时候,非常感谢同事的推荐和新项目老板的信任,我开始加入另一个从 0-1 的英语口语算法评测项目,开始了从课程设计到产品经理转型之路。

 

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有:

 

1. 感觉产品经理工作具有挑战性,产生了很强的个人兴趣;

 

2. 了解到这个工作更加接近用户和业务,对于综合技能提高有很大帮助;

 

3. 课程设计受环境影响工作机会减少,转型可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来以为自己一直深处互联网行业,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协作一直很多,尤其是产品经理们,所以掌握起这些技能应该不难。

 

但是,现实很快对我啪啪打脸。

 

我工作多年形成的教研思维,和新岗位的产品思维非常不同的。

 

转型后,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在“我认为从教学和目标角度应该如何设计”,而不是“从用户和业务价值视角来看应该如何决策”。尤其是在最初写产品方案时,经常抓不住重点,甚至一度出现了自我怀疑。

 

后来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如果在教育领域做产品经理,拥有教学视角不是坏事。

 

在设计和落地产品方案的过程中,基于对教学的理解,从产品思维出发进行规划和思考,就能更好地将现在的工作和原来的经验相结合。

 

    初为产品,寻找资源进行自我提升

 

我做产品经理的经历,和其它资深的产品相比,尚且处于初期阶段。

 

如果想要实现「依靠专业技能成为互联网自由职业者」这个长期目标,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综合能力需要进行提升。

 

除了工作可以提供的实践机会之外,我也在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线上学习资源和社群进行产品能力的学习。

 

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唐大星球内的价值个体成长训练营,看到介绍,我认为刚好跟自己想要系统提升的核心产品能力相关,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

 

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获得的收获主要有:

 

1. 打开了格局,不再将努力局限在基础工作

 

刚入行时,我会觉着主要的经历应该放在日常工作上,后来才知道,这才是“冰山一个小小角”啊。

 

也让我意识到不能够“用行动上的积极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还是要有更全局的思考意识。

 

2. 拓展了人脉,认识了一群积极上进的伙伴

 

我在和社群小伙伴沟通学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落落同学,在我心里就是“学霸该有的模样”。

 

每当我想找理由拖延时,就去看看其他人的行动力,然后默默开始学习。

 

3. 受到了鼓励,终于迈出公开表达的第一步

 

课程也我意识到公开表达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公开表达,才能够获得反馈,驱动自己不断进步,完善自己的认知。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也调整了心态,希望在输出中得到反馈来提高自己。

 

    毫不犹豫,开始个人内容品牌探索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个人兴趣,我们做出了决定,开始运营我们的公众号「善知岛英语」。这个选择才刚刚开始,和开启任何一段新旅程一样:有忐忑不安,也有热切期望。

 

未来,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成长学习的话题,目前规划如下:

 

「英语学习」:专业解决方案,学习兴趣挖掘和习惯培养等话题;

 

「个人成长」:个人生活和职业成长过程相关话题;

 

「教育思考」:教育认知和教学方法相关等话题;

 

「产品道路」:课程产品中踩过的坑和学习到的内容。

 

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个感兴趣,都欢迎关注我们,我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

 

同时我们还考虑,如何将过去学习和研究的经验转化成系统的内容,更深一步地和大家分享沟通。

 

最近和朋友们经常聊到,未来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既要“抬头看天”,有长期的规划;更要“低头看路”,珍惜当下的时间。

 

    写在最后

 

提到选择,我们可能会想到“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的梗。

 

小孩子要选的,可能是关于事物喜好和时间安排的问题。(小孩子表示很难选好吗!)

 

比如:“玩具小熊和玩具火车,你更想要哪一个?”(都想!)

 

或者是“你想上完网课再出去玩,还是出去玩之后回来上网课?”(都不想!)

 

长大之后的某一刻,我们可能突然意识到,成人世界的很多选择题,不仅没有全都要这个选项,甚至一不留神做了某个选择后,就直接改写了未来的方向。

 

成人世界的很多选择题,不仅没有全都要,甚至一不留神做了某个选择,就直接改写了未来的方向。

 

如果说“还有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幸运”,那我希望自己更加积极主动,才能不愧对这份幸运。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