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企业服务领域的下一波浪潮

商界观察
2022-11-16

    企业自动化的兴起

 

过去二十年,全球和中国的企业经历了数字化的大规模浪潮,各行各业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巨变,传真、信件、传达室、固话、幻灯片都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通过会议、档案、纸质通知、规章制度、看板等进行的管理,早已被System of Record、Enterprise IT、Saas、低代码等一代又一代的数字化工具替代。

 

在业务流程上,企业也一直在不断演进管理方式以提高效率;从60-70年代的日本企业5s和“Kaizen改善”方法论,到80-90年代的流程再造/BPR,到2000年的BPM为核心,数字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对流程效率的不断追求,这两个长期趋势的交织,推动了过去5-10年间“企业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没有各业务单元(销售、订单、生产、库存、供应链等)和职能(人力、财务、法务、IT资源)的数字化作为基础,企业自动化便难以实现。

 

而自动化的发展,也将极大延展企业软件的应用空间和价值,正在成为企业服务领域的下一波浪潮。

 

    企业自动化能够实现什么?

 

在田间地头的农业,在工厂车间的制造业,通过现代机器与设备的普及,农业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渗透已经不低;而在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有着数以亿计的白领员工在进行着流程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其中不乏对于各类系统、软件的操作。企业自动化今天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基于软件、规则和AI等,将此类工作与流程,完全或部分交由系统完成。

 

以企业财务部门最常见的发票报销流程为例,企业自动化能够极大地财务人员效率。

 

图:自动化在发票报销流程中的应用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和麦肯锡的统计分析,各类企业员工51%的工作时间,实际上都用于数据收集、信息处理、流程操作、常规业务动作等重复性事务。这意味着巨大的潜在空间供企业自动化替代。

 

企业自动化的可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虽然目前部署渗透率尚处于早期,但几乎绝大多数行业和职能部门都包括了大量适合自动化的业务场景。

 

图:各个行业的企业自动化渗透及潜在场景

 

因此,企业自动化正在海内外各行各业快速的渗透,即使是传统上对于数字化转型动作较慢的政府部门,也在快速的应用RPA等工具提高人效。

 

 

    企业自动化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

 

企业自动化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除了数字化打下的坚实基础,从需求角度也有多方面的驱动因素。

 

从管理角度:后疫情时代,业务韧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结合数字自动化来替代传统流程,有效保证了业务稳定运行。自动化流程和数字员工,不仅能从准确性角度保证大规模重复工作的质量和时效,也将人力从这些繁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需要创造力判断力的任务,能够显著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表现。

 

 

从生产力/效率角度:各类型的自动化可直接代替人力任务,结果和成本节约可以量化;以RPA项目为例,常见的项目往往可以达到2-4x甚至更高的ROI,且对于各类场景均有普适性。这在如今劳动人口短缺,招聘困难,人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吸引力。

 

 

从业务赋能角度:当今各行各业的企业均在不断提升业务优势以面对竞争。各类自动化工具不但能提升现有业务效率,还能使企业拥有以前用人工无法完成的业务能力。比如:海量信息抓取,业务信息的实时处理与反馈,跨平台数据整合分析,用户一站式业务办理等等,这些新能力都可能通过自动化工具赋能实现。

 

企业自动化的这些优势使得其在中国和海外均广受欢迎,根据IDC的测算,2025年全球企业自动化的潜在市场空间将达到400亿美元,在基础软件行业的几个主要赛道中发展最快。

 

 

    企业自动化的技术路径与格局

 

企业自动化实现,实际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工具,其技术路径和侧重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也往往可以搭配或整合使用。 这里面的概念和核心工具主要包括: 

 

RPA :模仿人工操作过程(键盘鼠标等),通过UI界面完成自动化;

 

iPaaS/Workflow Automation :通过API和消息作为连接方式完成不同软件之间的触发与自动化;

 

API平台 :同样是通过API作为接口,但相比于Workflow Automation,往往供成熟的开发者/开发团队使用;

 

iBPM : 基于传统的BPM流程平台,增加了自动化和AI的能力,来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化;

 

数据管道与平台 :主要适用于大数据相关的自动化场景;

 

低代码/无代码平台 :主要用于灵活搭建软件和应用,能够与RPA、iPaas等搭配使用,完善自动化流程中缺少的环节和应用;

 

AI能力与组件 :通过OCR, NLP, Chatbot等技术完善自动化流程中需要的环节和应用流程挖掘:通过对流程数据的挖掘分析,找出可供提效和自动化的环节,可以作为自动化项目的前置工作。

 

 

随着厂商的技术与能力半径不断扩张,各细分市场的定义和边界已经模糊,比如不少RPA厂商已经整合了AI方面的能力,而一些iPaas平台也开始提供数据管道/ETL的工具,流程挖掘与RPA之间的联动也越来越常见。

 

 

但在目前阶段,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的核心往往还是先落脚于RPA或iPaaS的应用上。企业往往根据企业目前数字应用和IT架构的现实情况来在二者间进行选择,比如有较多传统定制化IT应用或无法开放api接口,则只能以RPA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他能力和工具的搭配与补充。 

 

    企业自动化的未来演化方向

 

一. 不同自动化技术的整合与平台化

 

如前所述,不同企业的复杂现实情况和自动化需求,很难只用一套工具解决。

 

从客户角度,有较强的动力推动自动化工具的整合:1) IT部门希望管理尽可能少的系统和应用,在运维、安全和管理方面更加简单;2)企业自动化应用逐渐从不同部门的零散需求上升为整个企业级别的应用,需要更加统一和标准化,便于降低使用者的学习成本和售后服务的繁琐程度;3) 同一厂商的不同自动化应用之间天然打通,易于配合,实现最佳的应用效果。

 

因此,有实力的公司正通过自建、并购和战略合作等方式,扩张自己的武器库,为客户(尤其是大型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通过“Land & expand”的策略扩大单客户的收入。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企业自动化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企业内部流程和工作习惯的改变是一个不小的决策,因此往往营销周期较长、获客成本不低(尤其是中大型企业),但粘性较强、潜在增购空间很大(企业自动化领域的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往往在120%-130%以上),长期盈利能力可观;而这一特性的发挥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拥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产品线以覆盖到潜在的自动化项目及预算中。

 

 

以国外厂商Workato为例,该企业以iPaas平台为基础,规划的版图里囊括RPA、工作流自动化、AL/ML平台、数据管理等绝大多数的自动化工具和能力,可谓雄心勃勃。

 

 

随着企业对自动化应用的越来越深入和系统化,以及企业自动化厂商的不断发展和投入,相信未来将有能力和架构越来越齐备的平台出现。

 

二. 不同应用场景的垂直化

 

这一趋势看似和前一趋势有些矛盾,但市场上通用平台做大做全和垂直平台做深做透确实在同步发生。这背后一方面表明自动化市场的需求空间足够广阔,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不同定位的玩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自动化的成功落地往往需要对于垂直行业或场景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专门针对垂直行业和场景的自动化应用层出不穷。以下我们仅列举了过去1-2年融资的部分厂商,其中不乏过亿甚至数亿美元融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的软件厂商也开始重视自动化的能力,以增强原有SaaS/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并进行长期布局。他们或是在其标准产品中附带自动化功能(例如用友的YonBuilder和YonBIP),或是直接收购企业自动化厂商(例如SAP收购Signavio和AppGyver,ServiceNow收购Intellibot,Salesforce收购Servicetrace、微软收购Softomotive和Clear)。其中微软在这方面更是深度布局,还基于Office发展Power Automate,建立服务于自己生态的自动化平台。

 

三. 继续加强技术的迭代和发展

 

企业自动化从原始状态(比如“按键精灵”和类IFTTT的API触发器)到今天,已经有了非常深度的迭代,比如: 

 

AI能力越走越深 。对于复杂手写文档的识别,客服方面的多轮对话能力等,已经能解决很多原本无法实现的关键技术门槛。未来甚至可能在决策模型等方面有所突破。AI的发展毫无疑问会不断加强自动化应用的能力。 

 

和数据栈的深度配合 。原先企业在数据方面的架构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对业务部门而言难以直接运用的领域。随着数据领域的基础软件和工具越来越完备和易用,业务和分析数据未来也能够被很好的融合到企业自动化的应用中来。无论是基于日志和数据的流程挖掘,还是基于event streaming的事件触发,包括在自动化过程中调用实时查询和分析以完成关键步骤。数据栈的融入将极大拓宽企业自动化的应用范围。 

 

和物理世界的连接。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企业自动化的项目基于物联网设备的信息(如智能电表等)。期待未来更深度的融合,看到更多企业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软件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联动。四.  从“超级自动化”到“原生自动化”

 

“超级自动化”(Hyper Automation)是Gartner近年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确实指出了一种长期的愿景:自动化在企业中不断渗透和深入,从单一自动化工具和单点实施,到完整自动化平台和全公司整体设计,且具有高度的智能化。

 

我们推演这一路径,企业自动化未来可能会面临自己的“奇点时刻”,即当其渗透了企业30%甚至50%的日常工作时,其战略意义以及影响会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业内已经有专家开始畅想 “原生自动化”的概念,即一些新业务和新部门从第一天设计和启动开始,就以自动化流程/数字员工为主,仅有少数必须环节由人工介入。 

 

 

    企业自动化的“中国特色实践”

 

和大多企业服务与基础软件类似,企业自动化在中国的落地,需要充分结合中国企业的需求特点和现实环境。我们与中大型企业关于企业自动化实践的对话中,往往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整体对企业自动化较为欢迎和看重

 

首先,相比于投入较大的其他数字化和基础设施项目,企业自动化往往具有非常可衡量的KPI(不管是成本节约还是外包人力替代)。

 

其次,由于业务复杂度和较为庞大的人员数量,大型企业的组织弹性、管理复杂度等等方面一直是个问题,对企业自动化延伸出的“数字员工”等概念也较为欢迎。

 

同时,企业自动化往往面向清晰的问题和场景,比起简单的“上一套系统”,往往更容易被接受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来切入。

 

 

二. 企业IT基础较为薄弱或陈旧,定制化程度较高,不同系统的孤岛效应严重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不少企业还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业务和职能模块尚未或正在进行数字化。已经数字化的模块也往往是定制化的系统而非标准的Saas系统。

 

同时,中大型企业出于业务稳定和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比较欢迎先从更轻量级、非侵入(无需改变原有系统)方式入手来实施自动化。

 

这两个现实往往导致海外较常见的、通过API接口连接标准/常见SaaS系统的自动化实现方式,在中国不容易成立。目前客户往往以RPA等方式进行自动化应用。

 

此外,客户往往也意识到不同IT系统间未能实现打通的“烟囱问题”,往往寄希望于RPA等工具来帮助完成协作和流转。 

 

 

三.  重视治理管控

 

不少企业在实施企业自动化项目的过程中,期望对于各种自动化的工具及进程有全局的把控,反映出对于企业自动化中台以及对编排、监测、治理、安全等功能的重视。在这些企业级功能下功夫的公司更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企业自动化等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核心流程,不少国内企业尤其国央企明显优先选择甚至只能选择国产软件。这对有志于在企业自动化领域深耕的本土企业是一个切实的利好。 

 

 

企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和长远愿景是激动人心的,而国内政企的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落地仍然有现实的雄关漫道。本文仅仅开了个头,未来我们还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更多对具体细分赛道的观察。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