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亿资产大反攻!有人抄底超1100亿,什么信号?

资本创投
2022-11-11

来源 | 侃见财经(ID:kanjiancj)
作者 | 侃见财经


 市场资金对香港互联网科技股的信心正在建立。在遭遇史诗级“抛售潮”后,港股的科技互联网板块上演了绝地反击,截止11月8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的最新点位升至3343.76,相较于这一轮回调的最低点,累计涨幅已超过22.9%,已经进入“技术性牛市”。

 

这一轮大反攻,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推波助澜。其中,内地的南下资金抄底尤为坚决,9月27日以来的所有交易日,南向资金全部实现了净流入,累计净买入金额已超1141亿港元,且连续多个交易日内,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均超过50亿港元。

 

这一轮触底反弹,是否意味着,香港科技指数的“史诗级暴跌”已经结束?是否已经诞生了一波新机会?

 

    8万亿资产大反攻

 

春江水暖鸭先知,嗅觉敏锐的资金正在抄底香港科技股。

 

11月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持续强势反攻,11月1日、4日均大幅收涨超7%,截止11月8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的最新点位升至3343.76,相较于这一轮回调的低点,累计涨幅已超过22.9%。

 

 

一般认为,市场重要指数从最近的最低点上涨超过20%,则被视为进入“技术性牛市”。如此看来,连续遭遇惨烈抛售的恒生科技指数已经进入“技术性牛市”。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11月8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的30只成份股总市值回升至79130亿港元,近6个交易日累计增长超11382亿港元。

 

恒生科技指数强势反攻的背后,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推波助澜。跟踪香港科技互联网板块的指数基金,连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多只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基金份额均在11月4日创出历史新高。

 

另外,通过港股通渠道南下抄底的内地资金也异常活跃。9月27日以来的所有交易日,南向资金全部实现了净流入,累计净买入金额已超1141亿港元,且连续多个交易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均超过50亿港元。

 

很显然,坚定买入的南向资金是这一波香港科技股反攻的重要买方力量之一,其背后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开始动手抄底极度低估的优质科技股。

 

具体到个股,超跌的腾讯,成为了资金抄底的重点目标之一。10月25日盘中,腾讯股价一度跌破200港元关口,相比最高点的累计跌幅高达73%,接近两度腰斩,总市值一度蒸发超52500亿港元。进入11月,腾讯上演超级大逆转,11月1日暴涨超10%,截止11月8日收盘,腾讯总市值已回升至2.37万亿港元。

 

 

在此之前,香港的科技板块遭遇了史诗级的“抛售潮”,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跌至3463.44点,相比去年2月的高点,累计跌幅一度超65%,其中30只成份股的总市值最高蒸发超10万亿港元,无论是指数的估值,还是科技股的估值都创出历史新低,处于“低估”状态。

 

    新一波投资机会诞生?

 

长期投资中有一则定律:“风险是涨出来,机会是跌出来”。

 

这一轮触底反弹,是否意味着,香港科技指数的史诗级暴跌已经结束?是否已经诞生了一波新机会?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复盘香港科技股经历的这一波史诗级暴跌:导火索是国内对互联网反垄断监管政策,叠加香港科技股的估值泡沫,2022年以来,美联储加息、俄乌局势、美国监管等多重利空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了香港科技股的抛售潮,具体来看:

 

2022年1-3月:海外流动性环境开始快速恶化,叠加俄乌冲突、中概股退市风险,恒生科技指数遭遇大幅下挫;

 

2022年3-4月:稳经济会议召开,外部情绪缓和,恒生科技出现了一波短线反弹行情;

 

2022年4-5月:经济活动收缩,打击投资者信心;

 

2022年7月至今:国内疫情散发、地产疲软,复苏交易受到扰动,海外流动性环境持续收缩,海外资金持续流出港股。

 

 

站在当前时点,需要重新审视互联网科技股行业所面临的几大风险点。

 

首先是高估值风险,自最高点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下跌幅度达80%,2022年年内跌幅超44%。如此剧烈的回撤幅度,使得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静态市盈率)已跌至9.1倍。以腾讯为例,其最新PE(TTM)已降至11倍,更是跌破了腾讯上市以来的最低点。这也意味着,高估值的风险显然已经彻底释放。

 

监管政策方面,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明确,将支持和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另外,中概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逐步消除。11月4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官员已于当天完成对中概股公司的首轮现场审计工作,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周。

 

种种迹象表明,香港互联网科技板块面临的监管环境正在得到边际改善,最严厉的时点或许已经过去。

 

展望未来,在经历了一轮监管之后,行业生态将得到重新洗牌,优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大概率将重回增长。当前市场一致预期,2023/24年,恒生科技的EPS盈利增速分别为12%/35%,2022年中期大概率为业绩底部。

 

综上所述,当前投资者几乎可以用历史最便宜的价格,买入并持有一大批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科技资产,且未来的增长潜力巨大。

 

    抄底的最佳选择

 

鉴于香港互联网科技股的波动较大,且交易规则与A股不同,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参与个股投资的风险较大,投资指数基金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当前,跟踪香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指数基金品种较多,侃见财经建议,关注天弘基金旗下的恒生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最新规模为64.21亿元(数据来源基金三季报)。

 

需要强调的是,该基金跟踪的是恒生科技指数(HSTECH),其成分股涵盖了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不受中美证券市场监管影响。

 

随着,中国新经济公司总市值占比持续提升,科技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恒生科技指数被市场认可为中国科技的旗舰指数,被称为中国版“FAANG”,港版纳斯达克等。

 

 

天弘恒生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备选成份股、以恒生科技指数为跟踪标的的指数基金(包括 ETF)等。业绩比较基准是95%×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5%×人民币活期存款收益率(税后)。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的配置2位基金经理,分别为胡超、刘冬,都是投资领域的“老将”。

 

公开资料显示,胡超拥有范德比尔特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8年证券从业经验、近3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其于2016年6月加盟天弘,历任国际业务研究员,现任天弘标普500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QDII-FOF)、天弘越南市场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QDII)、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QDII)、天弘恒生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管理总规模达105亿元。

 

该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经理——刘冬,拥有19年的金融市场相关工作经验,近15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其于2020年加盟天弘基金,现任天弘恒生科技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QDII)、天弘国证港股通5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在管基金总规模为64.49亿元。

 

最近,天弘基金推出了天弘指数首席体验官活动,有幸参与其中。在这个投资者需要互相抱团取暖的时候,分享观点,共同成长。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