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投资机构怎么看动力电池
10月10日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红杉中国合伙人富欣刚从常州回来,作为中创新航的早期财务投资人之一,她参加了后者在10月6日举办的上市仪式。
自2015年投资蔚来汽车并关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起,红杉中国在这一领域陆续进行了盘点和布局,先是2019年参与远景收购动力电池企业AESC,一经出手就没有停下,一口气迅速铺满了整个赛道,从电池厂商到正、负极材料,就连粘结剂、添加剂等辅材都没有漏下。
富欣说自己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人,“不会说大家觉得特别好的时候,我也觉得好的不得了,我不是那种跟着往里冲的人”,在加入红杉负责工业科技投资之前,她在能源领域和制造业已有15年的工作经历,主导她投资决策的,不是风口,而是“工业的基本逻辑和路径”。
在动力电池这个已然热得发烫的领域,富欣如何看待其中的投资机会?如何把握投资时点?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和投资路径又是什么?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富欣的独家采访内容:
生态搭建很重要
《中国企业家》:从公开信息来看,红杉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布局并不多,原因是什么?
富欣:这里有个比较大的误解。因为很多项目我们确实还没有公开。
红杉中国本身在电芯厂商就投了三家公司,各有特色:第一个是参与远景收购动力电池公司AESC,也就是现在的远景动力,也是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跟远景集团开展了全线合作;另一个宁波利维能,是我们和杉杉股份一起投资的储能电池早期公司。
投资中创新航时,也有其他即将上市的电池公司找过我们,而且当时很多人对中创新航还有一些疑虑。但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们判断:第一,它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了;第二,它的客户基础起来了;第三,大家觉得它有点掉队,但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很强,能够很快把产能拉起来,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从规划产能到最终实现产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那时,我们就参与了它的混改,也参与了它的战略轮融资,后来当大家都看清楚了,往里冲的时候,估值就很高了。
《中国企业家》:很多投资机构认为动力电池领域如今已经没有太多投资机会了,你怎么看?
富欣:投了这几家动力电池公司之后,我们在电池上游基本上全布局了,投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粘结剂、电解液等。
永远不存在哪个方向、哪个产业没有特别大的机会了——我从来不这么去看一个问题。只是说在有特别多的系统性机会的时候,你可以多下些单,如果系统性机会没有那么多时,就要非常有选择性地去下单。
我们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深度布局是在2020年到2021年这两年,当时我们这个组有时一周会上投委会三个项目,原因很简单,就是估值合理,有上升空间。
今年我会要求团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整个投后管理上,这是生态圈建立的一个过程——帮助电池公司进到我们投资的车企里,帮助材料和设备公司有机会进入到好的电池公司。
工业领域不要做过高估值预判
《中国企业家》:相比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工业领域的投资有何不同?
富欣:工业领域的投资跟互联网领域还是有差异的,互联网公司在很热很火的时候,即使估值比较高了,也还是有投资价值,因为最终很多方向都会是一枝独秀,赢者通吃;工业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同的,就算领先的企业,毕竟是制造业,建产能扩大生产都需要时间和周期一点一点地做。所以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是数量级或指数级的增长,工业最好也只是倍数级的增长,不能说它不赚钱,但投资回报通常没有那么高,所以投资时点就变得更重要了。
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工业领域的估值一定更加理性,从投资角度来看,就不要做过高估值的预判了。
《中国企业家》:如何准确把握其中的投资时点?
富欣:看任何一个产业方向起来的时候,不能太孤立地去看,要看一个产业链条,我们对产业一直在持续跟踪。例如在看汽车产业链时,我们会与所有大的车企保持一个非常好的关系和合作,所以这个行业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能提前做出预判。电池产业也是一样,像我们之前投中的一个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公司,就是因为跟电池公司的深度交流和产业跟踪发现的,并且在一个估值低点投进去的。
我一直认为不要想着在热点行业里边,立刻就出成绩,那是很难的,它真的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我们在进入一个主战场的时候,不是说投进去就完了,而是会持续在里边,像电动汽车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跟了7年,新能源从2011年、2012年跟了有10年——这些年的积淀不会白费。当然在投任何一个方向的时候,都有运气的作用,但我是相对保守的一个人,不是很喜欢碰运气。
《中国企业家》:对于那些开始关注动力电池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构,你有什么建议?
富欣:如果刚开始投资这些领域,肯定需要时间去积淀,早期要容忍“交学费”,这个没办法。
前些年投得相对零散时,我也是有困惑的,但后来逐渐一点点构建起生态体系之后,投的就很顺了,准确度也很高。
其他机构一是可以去找一些行业里能力比较强的老兵,搭建一个更专业的团队;第二,确实要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第三,要能沉得住气,工业领域确实要有一个非常长时间、持续性的投入,这或许也是我们在很多项目时点上抓的比较准的原因,因为红杉的工业团队建立时间很长,虽然之前投资的项目并不多,但红杉一直花时间和耐心培养这么一个团队。
还有一点,我对工业投资一直存在非常大的敬畏之心,我不是激进的投资人,在工业投资里还是会遵循基本的逻辑和路径,甚至会相对保守地评估未来发展。即使有好的投资标的,在工业里更多获得的也是几倍的收益——这里面要做好投资真挺难的。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