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三季度定增盘点:哪家公司最抢手?哪个行业最热门?

资本创投
2022-10-21

三季度共计有129家公司披露了定增融资预案,在季度的最后一天,9月30日就有16家三板企业发布定增预案。

 

北交所三季报的行情正在缓缓拉开。

 

截止目前发布的业绩预告看,7家北交所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均增势喜人,领跑各细分行业赛道。

 

很大概率三季度将延续了中报的营利双增,整体稳健的行情,近期犀牛之星研究院也将密切关注,在业绩预告企业数量到可统基数的时候为各位总结汇总,今天我们的重点,放在新三板的季度定增情况上。

 

    通过新三板定增布局北交所渐成趋势

 

三季度的北交所迎来一个新阶段,比如连续数天出现30CM涨停的行情,刷记录的过会上市效率,再比如接连抛出定向发行股票计划的后备军新三板。

 

而根据犀牛之星的整理统计,三季度共计有129家公司披露了定增融资预案,在季度的最后一天,9月30日就有16家三板企业发布定增预案。

 

此前犀牛之星研究院为新三板定增涌现的现象和大家分析过,当时仔细研究了定增细节后,发现亿元以上的大额定增、溢价发行和私募机构频现等现象,得出了新三板火热,机构加速进场的结论。

 

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延伸,比如布局的方式一般主要包括二级市场买入、盘后大宗交易、战略配售以及定增,为什么定增最火热?

 

问题就在于成本和规模。

 

首先二级市场买入和大宗交易等不仅成本高,而且成交量小,要达到布局的量级,必须通过战略配售、定增等方式才可以实现。

 

而战略配售则出在成本之上,北交所的设立带动了对于新三板市场的投资热潮,好的拟上市企业相当受资本青睐,走到拟IPO阶段的时候,战略配售往往“一席难求”,参考硅烷科技,战略配售甚至到了引入询价的程度,在这个企业关注度较高的阶段,布局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大了。

 

相较之下,定增的成本规模综合性价比脱颖而出,对于有布局需求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新三板的机会随着北交所的完善不断涌现,吸引各类投资机构入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哪些企业最“受宠”?

 

但是定增,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确实很考验投资者的眼光。

 

只有眼光最毒辣的投资者才能精准描绘出最具想象力的标的,并且在行情未到之际,迅速布局入场。

 

目前来看,行情最火热的第三季度,新三板的定增行情里那些行业最受关注?那些盈利区间的企业最被看好?

 

首先,从分层制度上看,越年轻的企业关注度越高。或者换句话说,最便宜的个股

 

三季度定增的129家企业中,有61.24%的基础层企业在第三季度获得融资,相比之下,创新层企业中只有38.76%的企业获得融资。

 

 

拿到融资的两个层级,企业质地有什么区别?价格上是什么情况?

 

 

从上述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成长性上看,分层标准与企业能否成功获得融资之间似乎存在比较明显的特征。

 

在入局的成本上,机构们似乎更愿意用时间换成长空间,纷纷涌向基础层。

 

其次,从行业上辨认,那些行业最吸金?

 

 

从排名较前的行业看,信息软件技术服务、制造业、等都是新三板融资行业的绝对主力,占据新三板融资数量的半壁江山,侧面表明新三板服务实体经济和信息技术型产业的属性,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新三板必将是不可或缺的市场。

 

最后,从价格上看,不同利润区间的企业的融资情况也有差别,但IPO依然是资本追逐的最大目标。

 

 

归母净利润为负的企业数量不少,占比达到11.63%,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区间的企业都来自基础层,平均增发价为4.4元/股。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包容度似乎更高一些。

 

毕竟来到创新层,几乎就没有亏着钱还敢喊缺钱要融资的企业了。

 

总体的来看不难发现,资本基本都在追逐0~2000万及以上净利润的企业,而2000-4000万、4000-6000万利润区间的企业也颇受青睐。从目前北交所IPO审核条件利润标准看,Pre-IPO仍然是新三板的主流投资方向。

 

    结语

 

股票发行募集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途如项目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内部员工股权激励、资产收购或重组、流动资金的补充等出于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但这不算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本质上,市场关注还是那些真正有发展空间的优质企业,对于这部分优质标的融资需求,向来都不是问题,重点还是挑的值。

 

从上述的数据研究看,往基础层淘金的基本对标的盈利能力不大在意,更看重的行业景气度、企业发展潜力。并且随着市场资金的增加以及北交所预期的不断释放,企业也会积极去定增融资,市场活跃度也会提高。

 

今年下半年的北交所,新股低价发行、热门赛道新股频现、企业市值小流通盘少等现象,激发了几类新股短期内涨幅巨大,更多的人开始涌入市场中沙里淘金。

 

但即便有着规模和成本等优势支撑,定增也不是全然没有风险的一件事,毕竟过去科创板推出时,很多机构突击入股拟上市企业,目前还有不少IPO前的机构处于亏损状态。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