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这个特质!
来源丨领导者管理笔记(ID:GoToLead)
作者丨小约瑟夫
反思,要有想象力
要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反思方法,重要的一点是思考的时候要有想象力,不要被传统的记日记或笔记的方法束缚住。
有一个管理者的方法是“随身携带本子,随时写点东西”。
另一个管理者的方法是飞快地在纸上记下最初的随意想法,他把这些想法称为“记录在纸上的一些随意的大脑神经脉冲”。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把她的想法写在电子表格里。
她说:“归根到底,我是位工程师,习惯做分析。我想通过一步步的拆解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管理者们使用的书面反思方法各具特色,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其他很多个性化的“60分”反思方法。
例如,有位管理者分别在一天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做简短的“书挡式”反思,看看哪些事情已经完成,哪些还需要继续。
一些有虔诚信仰的管理者尽量每天早上读几分钟《圣经》,大多数日子里他们都可以做到。一家《财富》500强企业的CEO参加了一个在线学习《圣经》的项目,每天学一段《圣经》并写下初步的反思。
有位管理者发现,她在从事她的爱好(进行装置艺术创作)的时候反思,效果特别好。
另一位管理者遛狗的时候会有意避开他人,因为这是他最佳的反思时间之一。
这些管理者是如何形成既灵活又契合自己情况的“60分”反思方法的呢?
有些人有意识地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位非常成功的管理者多年来每天都做反思,缘起是他妻子劝他去参加一个周末反思工作坊,他不情愿地去了,结果回来后每天反思成了他的习惯。
也有人与他相反,一位麦肯锡的合伙人说:“我有位朋友经营着一家很大的人力资源公司。他有时会跟我说,他参加了一个24小时的静修营,有多么多么好。我的反应是‘再过一百年,我也不会去’。我这个人是不会去参加那种活动的。”
不过,总的来说,有意识地探索反思方法只是个例,不是普遍情况。
大多数管理者是慢慢通过自我观察,了解到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他们尽力把某种反思方法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和工作发生变化时,他们会相应地做出调整。
一位退休的人力资源经理人说:“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是弄明白我有哪些反思方法,哪些有效,哪些没效。”
马赛克式反思
对“60分”反思方法产生疑虑并不奇怪。它们可能是我们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采取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不过,就我们看到的真实情况来说,认真负责的管理者经常处于日夜忙碌的状态,对他们来说,反思的时间一向少之又少。
因此,在悠久的反思史上,一些重要人物使用灵活、因时因地制宜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以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著名随笔为例,这本名为《沉思录》的薄薄的小书在世界各地出版了无数次。
其实,这本书最初只是奥勒留的私人笔记,原始文稿的名字《给自己》是更为贴切的书名,因为这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反思笔记,从来无意出版。
这本书告诉我们,尽管马赛克式反思有其不足,但它不失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抽离出来,深入思考,找到克服障碍的方法,达到反思的目的。
虽然写作时有间断,但奥勒留还是能够反复回到他关心的主题和问题。他在鞍马劳顿的间隙中所做的马赛克式反思成了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著作。
千百年来,各行各业不计其数的人都从他的著作中寻求智慧、指引或是慰藉。
这本书的很多篇章写于征战途中。奥勒留在位期间,日耳曼民族频频入侵,他身先士卒,领兵反击,这场战争延续了13年之久。
他长期住在多瑙河岸边的帐篷里,那里阴冷潮湿,只有营火可以取暖。罗马皇帝们惯享的富贵、闲适和安逸与他基本无缘。不幸的是,奥勒留在前线忙于征战,后方却发生政治叛乱,瘟疫也在罗马肆虐,死了三分之一的公民。
一位传记作家说,奥勒留从未得到“仙女之吻”—上天赋予人的安逸、欢笑和享乐。面对责任,他鞠躬尽瘁,这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过劳而死。
虽然夙兴夜寐,但奥勒留依然找到了反思的时间。
历史学家们不清楚他写作《沉思录》的时间和方式,这本书很薄,大多数版本都只有一百页左右。书中的每一小节都比较简短,成书时被松散地编排成了十二卷。
从书中可以看到奥勒留的思绪流转非常之快,在一两段文字之内,他写到了对他人的观察,对本性的领悟,对自己失败的训诫,应该如何度过一生,老师的教导,以及其他话题。
这些思绪的片段似乎写于很短的时间间隙内,很可能是在晚上,因为只有晚上他才能暂时放下重担,有闲暇和精力写作。
与受访的很多管理者一样,奥勒留会在繁忙的生活中抓住机会进行反思。他甚至把这些时间命名为自己的“安静时间”。
他还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顺带反思方法,给繁忙紧张的生活增添一些美好。
“沉浸于生活之美,”他对自己说,“仰望星辰,看见自己与它们一起奔跑。”
奥勒留是马赛克式反思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的《沉思录》有力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反思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对于担当重任的管理者,奥勒留的做法极具参考意义。
假设我们使用了本文给出的某些方法:不时观察自己;寻找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放慢节奏,将自己抽离出来(哪怕为时短暂,还有一半心思系于工作和生活),尽力绕过障碍,进入反思之境。
无论多么短暂,这些都是我们的“安静时间”。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