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强大,全靠加班文化?这是对华为最大的误解

2022-06-12

来源丨领导者管理笔记(ID:GoToLead)
作者丨王维滨

 

    加班不是奋斗的标准

 

谈到奋斗,很多人认为华为的奋斗就是加班。

 

有些人还煞有根据地跟我说:你们公司领导自己说过,华为之所以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

 

不错,任总在与西方记者谈话时说过这句话,但任总也在很多场景说过:“要多去喝咖啡,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加班并不是华为的奋斗标准,华为对奋斗的定义是:任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微小动作及其准备动作都是奋斗!

 

华为的奋斗是直接对应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看的是工作结果,而不是表面动作。

 

华为还为那些只做表面功夫,看似勤勤恳恳,实则磨洋工,甚至制造工作的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把煤洗白的人”。

 

就是说,把黑色的煤洗成白色有什么价值呢?要警惕这样的假动作,尽快清除这样的员工。

 

如果你工作没那么努力,但你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你在华为可能就是马上要被提拔的人。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那时我在北京工作,有一位同事负责一个运营商总部机关的对口工作,他推动公司与运营商一起策划推出了一种崭新的业务,为运营商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并且部门的工作绩效也很优异。但他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紧张,也没有让人感觉到夜以继日。

 

他曾经跟我说,这样的工作,他只用1/4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从容应对。

 

请你猜猜结果是什么?

 

他很快被提拔,去负责更重要的工作了。这种事当然不是普遍现象,否则我们就要经常检讨一下工作安排的情况了。

 

想想华为起步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华为所处的行业,全球技术最密集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身处这样的位置,如果华为人不拼搏,不比别人更努力,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这就好比赛马,本来我们就落后,既想让马儿领先,又要求马儿悠闲地跑,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回首我在华为的这些年,很多个夜晚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确实很多时候觉得压力很大。有痛苦,有喜悦;有胜利,有挫折;有豪情万丈,有情绪低落。

 

成长的路上,与同人一起跋山涉水,排除万难,千方百计地把事情做好。如果你问我自己对这段经历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让雷锋吃亏”

 

华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早期华为文化中的“不让雷锋吃亏”有几个含义:

 

第一,我们这里的雷锋不是指集大家优点于一身的榜样,而是指组织中踏踏实实做贡献的人。因此我们的假定是组织中大部分人都是雷锋,雷锋不是个例。

第二,要给雷锋相应回报,避免让那些做了贡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第三,组织对员工的回报基于贡献,贡献大,收入就应该高。当时华为没有完善的人力资源流程和制度,因此用口号和标语提醒大家,尤其是各级主管用这个标准来带队伍。

 

口号提多了,口号中的提法就能在实践当中获得践行,这一点就成为华为文化的一部分了,也构成了华为今天以奋斗者为本的基本内涵。

 

现在,以奋斗者为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华为人力资源制度和流程中,也成为我们价值评价和分配制度的制定基础。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华为的员工敬业程度较高,工作聚焦度比较好?这并不是因为华为让员工只想着工作,而是因为华为把以奋斗者为本落实到管理体系当中。

 

一个公司的管理可以分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三个环节。

 

华为把价值创造的主体人群定义为奋斗者,在价值评价中,依据每个人的岗位责任结果,即贡献进行考评,贡献越大考评结果就会越好。再根据考评贡献,决定价值分配比例。

 

所以华为不但在思想上倡导以奋斗者为本,还把它落实在自己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流程当中。在华为公司,只有考评成绩在前25%的人才有可能被提升为干部,也就是说,只有贡献大的员工才可能升级。

 

所以华为公司的发展机会也主要提供给奋斗者。

 

我认为这套机制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多劳多得。

 

    生活的艰苦奋斗

 

客观地说,在华为的早期,员工的生活环境是艰苦的。

 

我刚刚进入华为的时候,公司当时正在从最困难的环境走出来,现金流非常紧张。公司把每一分能省下的钱,都放在了新产品的研发上,因此我在机关做技术开发时,对于“艰苦”二字并没有太多感觉。

 

到公司没多久,我就被安排到外地出差,去安装华为当时的新设备—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个交换机就是公司第一款成为世界第一的产品,但那是后来的结果。在当时它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在中国的乡村。

 

我们这次设备安装的地点在东北的一个镇上。由于是新设备,安装就由我们中试部来负责完成。考虑到当时公司的困难,我和同事都只向财务借了尽量少的钱,就赶往设备安装地点。

 

当时装设备用的是大木箱,木箱2.2米高,1.1米宽。我们到达后,打开木箱,把机器搬出来,箱子里装机柜的四周各有一块泡沫板。我们把4块泡沫板摞到一起,放在机房的角落,上面铺个大衣,晚上就睡在那里。

 

坦率地说,我没觉得有什么艰苦,这里不需要花钱,还有空调呢!而且又可以像在公司一样随时工作,很方便。泡沫板不软不硬,睡在上面也很舒服。

 

等设备安装完了,机房需要保持清洁,我们只好搬出去,就在机房附近找了一个小旅店。旅店是由过去农村的“大车店”改成的,男同志都一起睡在炕上,旅店只有一个小单间,就留给我们一位来参加设备安装的女工程师。

 

旅店只有一个厕所,没有男女标志。每次这位女士去厕所,都会找一位男士在厕所外面站岗。有一天清晨,突然听到这位女同事在房间里大喊,我们几位男同志就赶快冲了过去,等大家冲进去才发现,女士所住房间的一面土墙塌了,万幸的是墙朝外面塌,没有压到人。房子当然是不能住了,局里(设备安装单位)特批我们的女士可以搬回机房,重新享受空调。

 

这就是我们早期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大家也体谅公司的困难,尽量为公司省钱。

 

那个时候,我们很羡慕那些国外公司或者合资公司的中国雇员们,他们的工资待遇比我们好得多,出差的地点也都是大城市,他们每天穿着高档的西装和衬衣。

 

有时偶然在局里遇到他们,看看自己一身皱皱巴巴的衣服都自惭形秽,只有在心里下决心有一天超过他们。但说实在的,当时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天会实现这个目标。

 

坦率地讲,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水平谈不上是高的,但华为对技术的投入是最敢花钱的。

 

我在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项目组时,有一次我们要验证交换机的处理能力,需要多台大话务量呼叫仪,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实验仪器,我在原公司时,整个公司只有一台,可在华为,我们提出需求没多久,公司就给我们项目组买了三台。

 

我这里仅仅是以呼叫仪举个例子,其实我们开发设备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仪器和工具,公司都是第一时间尽全力满足我们。

 

这就是当时的华为,在研发上敢于投入是华为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在生活上是相对艰苦的,但在工作所需上又是富足的。

 

    思想的艰苦奋斗

 

后来随着公司的情况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员工的收入和待遇也显著提升,很多员工摆脱了经济的压力。

 

这个时候,艰苦奋斗是什么含义呢?

 

此时艰苦奋斗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在南美地区负责华为的地区部工作,在我们地区部所负责的区域内,有智利这个国家。那一年智利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虽然地震的中心在海上,但离陆地很近,所以对智利整个国家都破坏很大,靠近地震中心几个省的通信都中断了,首都的基础设施也受到较大破坏。

 

地震发生后,我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件事是人员安全。在与当地代表处联系上以后,他们汇报说有三位员工失去了联系,分别为一位中国籍员工和两位巴西籍员工。

 

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马上就揪了起来,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向他们的家属交代呀!我们赶快发动一切力量去寻找这几位员工,并请智利政府帮助我们一起寻找。当天晚上我们几个项目组的人,一夜都没有睡。

 

第二天早上四点多,我的手机突然响了,一看电话是来自智利的,赶紧接起来,对方是华为智利的代表,他兴奋地喊道:“人找到了,人找到了!”

 

随后他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原委。原来在地震发生时,这三位员工正开车从震区出来,在返回首都的路上。

 

地震过后,所有的通信都中断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对于抢险救灾而言,恢复灾区通信是前提,而他们自己车上正有几台微波设备,微波是恢复通信最快的方式。

 

由于他们与外界的通信已经中断,无法向代表处汇报,因此三个人一商量,决定开车返回震区,帮助震区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通信。当时的公路上行驶着从地震区域涌出来的车辆,只有他们的车是逆向而行。

 

当知道他们返回的原因后,警察主动过来为他们清理道路,从震区开出来的车辆也纷纷为他们让路。就这样,他们冒着余震的风险,又返回了地震区域。

 

在他们的连夜努力下,地震区和外界的联系又建立起来,从而帮助救灾工作也有效地进行。这时他们才有机会把情况向代表处汇报。

 

这就是华为所说的艰苦奋斗,把客户利益放在自身利益的前面,他们的行为就是华为艰苦奋斗的代表!

 

事实上,这些年在全世界的各大抢险救灾现场,都能看到华为人的影子,华为人把保障通信连接作为自己的使命,以这种方式为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华为的艰苦奋斗。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