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资本:硬科技创业,不要幻想把投资人当“韭菜”
来源丨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
消费投资降温后,硬科技已经成为了中国创投市场的新风向标,从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到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市场上几乎“无人不谈硬科技”。
但VC投资的主题向来都是瞬息万变的,泡沫高筑的硬科技赛道,真的是未来10年最大的风口吗?硬科技创业和互联网创业有何不同?创业者如何才能在逐渐“内卷”的硬科技创业中,成功脱颖而出?
近日,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在接受媒体的访谈中,基于“如何避开科技创业路上的‘坑’”主题,深度分享了硬科技时代下的创业、投资经验。
华创资本成立于2006年,目前管理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合计 80 亿元人民币,投资范围覆盖天使轮到 C 轮,投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亿元人民币。
华创资本长期专注于企业软件、前沿科技、生命科学、消费升级等领域的早期投资。
熊伟铭认为,现在的创业纯度就像是浓缩咖啡,是 Hard 模式,是很难打的一场游戏,“要放弃to VC 的幻想,回到商业的基本面。”
硬科技不是互联网,创业要放弃“To VC”的幻想
硬科技创业所需要的创业成本、资金体量是和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的。
过去的思维是能买就不会自己做,充分地享受全球化的红利。
但现在进入了新时期,再没有过去的非常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科技成为了真正的生产力。
由外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助推了对于自主可控的科技需求增强。
过去20年的互联网文化让大家习惯了用互联网打法去死磕硬科技。
但带着互联网的思维去投硬科技,短期的投资行动是容易出问题的。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周期短,改个产品也许第二天就能够重新上线。另外也不太关注或者不太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
但硬科技投资截然相反。
硬科技周期长,往往是今天想个主意,明年端午见。
加上科技是大国竞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投硬科技还需要密切关注政策风向。
在互联网的时代,有无数个“风口”,但在硬科技赛道,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基本上就一个风口——国家战略的风口。
从资金结构来看,VC 市场中的人民币基金,大部分资金都是国家驱动,包括战略资金、引导基金、各个省市或者科技园的引导基金。
也就是说,资金的基本面是和国家政策同步走的。
政策是一条腿,资金是另一条腿。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学会顺势而为非常重要。
从这个基本面出发,创业的主题是非常集中的。
另外在科技时代,创业不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科技创业者是一群非常“确定”的人群。
长期深耕半导体、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出来创业,的确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如果以前做充电宝创业项目的创业者,想要转型做半导体,肯定困难很多。
当下的创业纯度就像是浓缩咖啡,是 Hard 模式,是很难打的一场游戏。
另外可能有90%甚至95%以上的创业者,不在半导体、生命科学、新药研发这些赛道上。那大家怎么办?
在硬科技时代,我们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千万不要 to VC。
首先要放弃对 VC 的幻想,这一点非常重要。
过去20年,很多行业基本上是靠着 VC 作为气氛组,把气氛烘托出来的。
如果没有美元基金,也没有今天互联网的繁荣。
以前大家创业习惯 to VC ,觉得 VC 喜欢看增长、听故事,讲好故事,做好 PPT ,搭好团队,就能拿一笔钱。
但今天的时间点不一样,这件事情不可能再持续了。
过去,创业者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注意力都在 VC 身上,现在最多放50%的注意力在VC身上,剩下的50%要分配在客户、政府和政策方面上。
千万不要相信 VC 会冲进来拯救你,尤其是在今天这样非常有挑战的市场环境里。
今天这个环境里,自力更生可能是唯一的路。
现在的新范式是要扎扎实实地把业务做起来,真的落地,靠产品的适用性走出去。
大家的关注要从对 VC的幻想,转到商业本身。
多去思考客户在哪里?客户从哪里来?付款意愿有多强?如何定价?供应链怎么优化?团队如何提升?
当下也是考验科技工作者创业“韧性”的重要时间点。
这个韧性不是说熬过这段疫情,而是长时间的压力。
每个公司都要像90年代的华为一样,去创造一片自己的天地,只有这样,作为一家企业才能真正地活下来。
现在商界和战场是一样的,没有和平的时代,只有非常努力才可以赢得最后胜利。
科学家走下讲堂,登上创业舞台
当下的创业环境有点像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1992年的中国——
一拨知识分子集体下海,辞了铁饭碗的工作,开始做生意。
过去,教授们习惯了做课题、发文章。
很多科学家,本身对做生意没太大兴趣,他们的追求更多是在科学的发现。
但科学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对人类整体有效率的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教授们应该更多投身于产业化中,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并且,创业最旺盛的时间也就20~30年,创业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地把自己积累的所有的技术、知识,快速变成商业影响力。
VC 对创业过程中的试错是非常宽容的,但坦白说整体的市场宽容度不如美国。
美国市场里,如果你失败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还有人会给你钱。大家普遍会认为,失败过后会积累大量的经验。
但在国内,更普遍的情况是,失败一次,很多人就觉得你下一次也不成了。
整个国内的环境对于创业者而言,还是有心理压力的。
但我也希望创业者们能够不介意这个压力,仍然继续探索技术的产业化方向。
而创业本身还是做生意,能够将公司做到上市或者成为一家规模企业。
因此从科学家转变为创业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
并且这中间存在大量的挑战,如科学家是否足够灵活,能否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短板,是否能够意识到与大家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挑战。
VC们常常追求的经常是一些非常成功的科学家,但科学家们可能已经有很大的实验室,有国家的科研经费。
过去募资可能是向国家要钱、向科研经费要钱,而现在出来创业,不一样的是要从市场上要钱。
要钱的方法产生了差异。
将科研变成一家企业,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当下我们都还在摸索如何做出更有效的科技创业企业和科技转化企业。
科学家创业的过程中,VC 能够起到不错的作用。
华创在一部分原始创新项目中,和教授们从 Day One 就在一起工作,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我们也希望在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前提下,找到能够和技术专业人员共同创立企业的方法。
中国硬科技产生溢价泡沫,硬科技创业迎来新机遇
在这个时代,可能很多企业不会成为像互联网时代的千亿美金的大公司,而是会涌现出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原来“小而美”的创业项目 VC 是不碰的,现在大家开始投资,正是因为“小而美”承载了很多国家或行业的期待,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习惯了看市场实际的规模有多大,团队能否做得出来等一些回归业务本质的问题,有时候会低估这些“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潜力。
现在,更多要考虑国家需要、市场需要,而不止是简单的算数。
比如当下大家都在投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公司。
为什么这些做 EDA、做存储器、控制器的公司会这么值钱?
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大。
而是如果没有这些10亿美金、20亿美金的供应商,后面5000亿半导体产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说,这个假设非常值钱。
当下正是因为卡脖子的领域太多了,所以中国的硬科技卡脖子领域出现了溢价。
在卡脖子的领域创业,创业公司可以利用这种卡脖子溢价获得非常大的资源支持。
泡沫也从人才层面,为中国硬科技市场带来了一些利好要素。
由于Developing Markets 和Developed Markets的成熟程度不一样,Developed market 的要素流动非常快,交易成本非常低,效率非常高。
因此,在Developed Markets中,可以很容易找到CEO,IP 有很高的溢价,供应链可以重塑。
而Developing Markets 什么都缺,最缺的就是人才。
比如2015年,找AI从业者,在硅谷和北京同时招,北京可能要比硅谷贵 15% ,在非常前沿的科技领域,中国已经不再是最便宜的工程师市场了。
很多华人在国外的公司里会遇到非常清晰的隐形天花板,但是他们有不错的收入,安稳的家庭生活,很多人不一定有很大的动力回来,因为国内的行业也还没有到很发达的阶段。
以华为的用人策略为例,他们在瑞典、俄罗斯、土耳其等地,都有很好的实验室,才招到了很多当地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被投企业中,今年有四五家企业都在德国设立了销售和研发办公室,也有在日本、硅谷建立销售办公室。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只是锁在家里,还是要看全球的机会,因此对创业者的要求更高了。
所以泡沫也有一定好处。
泡沫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一些原来没有创业或者回国热情的人,能够参与到我们的市场中,参与到创业和创新之中。
当在美国的人才看到周围的同学或者同事在国内成立了公司,还能够上市,估值达到大几亿甚至十亿美金,这对激发他们回国的热情有积极影响。
如果没有泡沫,很多厉害的人也不回来。
最后,每个基金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于华创来说,不能只看是否卡脖子。
“卡脖子”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很多,无论海外是否战略性地打压国产替代的产品或行业,是否切断或恢复对中国市场的供应,都会影响到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所以,作为VC,我们还是全球主义者,是信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的投资人。
我们尽量利用现在大势所造就的投资机会,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大势。
对于创业者,别浪费这次机会,别浪费这次危机,这个危机是很大的机会。
在这样动荡的年份、不确定的年份,反而容易加速创新。
在全球政治、经济局势震荡的几十年间,成长出了很多领先的风投机构,以及塑造时代的科技公司。
所以,不要害怕动荡时代,要追求大势。
硬科技投资,应该投什么样的团队?
回归到投资的主线,我们讲讲在硬科技投资应该怎么投团队。
首先,我们一定会投的是前沿科技。
判断团队技术成不成熟、是否合适,机构一般具体会看大家在该领域过去的相关经验。
但是作为 VC 来讲,华创是非常“宽容”的一家机构。
无论创业者是否转行、无论他们转行前是做什么的,只要能“搞得定”,在过去有积累,其实就已经能够证明创业者的能力。
当然一个人的领导素质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也并不是必须得做过创业公司。
那么如何在短期内判断一个创业者是否“搞得定”?
首先,需要机构与创业者进行充分交流。
华创在判断企业家的过程中间,往往会与他们进行大量交流。
其次,我们也会看创始人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
最后,创业最需要的是创业精神。
创业者的产业理想和 vision 也是很重要。
不管创业者的背景如何,我们还是要看他是不是有大的产业理想,还是他只是做一笔生意。
如果他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公司做好了卖了,赚个三倍,很可能这个公司到最后人心离散,很快就做不下去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VC还是要追求能够影响一个产业的企业,更希望一个创业小公司最后能成长为大企业,这才是 VC这个工作的社会价值所在。
如果一个创业者只是想赚 VC 的钱,融资几轮之后把公司卖掉退出,这不是我们想追求的创业结果。
另外,创业者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成功标准,企业才有可能活下去。
当然,创业公司经历的失败很多,需要创业者的领导力也会体现在对于挫折或失败如何面对,对于策略和趋势的判断上。
创业可能是第一步,不管过去有怎样的光环,都并不代表着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创业者。
那么什么是我们坚定不投的?
也有一些评价指标,比如市场不够大、技术水平不够高、单纯只做国产替代的,我们可能就不投了。
另外,华创对于创业者的整体素质或者人品要求还是挺高的。
哪怕是紧俏的创业题材或者很牛的产品、技术,只要人品上有瑕疵,我们肯定不碰了。
从VC业务的角度来讲,本质上硬科技投资还是要去降低风险。
当我们所投资的技术已经非常前沿时,其实本就已经存在相对很高的风险,所以当额外的基本风险点出现时,我们肯定不会再碰。
这和滑雪很像——不是追求速度最快,而是要保证不要受伤,需要在过程中持续进行风险控制。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