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睡三觉,命比纸薄"?到底是指哪三觉?

老板健康
2022-04-09

来源丨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丨赵伟

 

有不开心的事,睡一觉就好了。

 

今天精神头不太好,睡一觉就能缓解。

 

生病不舒服,睡一觉休养一下。

 

……

 

睡觉可谓是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且睡眠质量的好坏,对健康也有着重大影响。

 

俗话常说:“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又有哪几种觉对身体危害很大?

 

关于睡觉的科学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一起来学习。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优质睡眠的特点是睡眠时间充足、合理、规律、连续性好、有适度的深度睡眠。睡眠障碍和不当的睡眠行为习惯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哪“三觉”对身体危害大?

 

睡懒觉

 

正常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左右。有的人睡眠生理结构和睡眠效率正常,但是需求的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这种人称为“长睡眠者”。

 

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7小时或超过9小时都会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睡懒觉常继发于躯体和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周末睡懒觉也并不能缓解疲劳,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晚上出现失眠。

 

颠倒觉

 

人的睡眠觉醒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特征。晚上熬夜、失眠、长期倒班工作均可能导致睡眠时相提前、睡眠时相延迟以及睡眠颠倒,即昼夜节律失调。

 

晚睡晚起的“夜猫子”属于睡眠时相延迟的昼夜节律失调。昼夜节律失调可以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及日间睡眠增多,可以诱发心血管、胃肠、代谢、认知及情绪紊乱,导致学习、工作以及其他功能受损。

 

情绪觉

 

很多人在睡觉时会回想一下白天发生的事情,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均在脑海中重现。形成习惯之后,就会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导致失眠。

 

睡眠先睡心,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床上,带着情绪睡觉会导致失眠、夜间觉醒。

 

    半夜易醒是身体求救信号?

 

有的人在夜间睡觉时偶尔会出现觉醒,半夜易醒会造成睡眠片段化,睡眠质量不高。

 

老年人(睡眠稳态下降)、睡眠环境的影响(如噪声、光线等)、睡眠卫生习惯不好(睡觉前摄入酒精、咖啡等)、白天小睡时间过长、药物(激素、利尿剂等)都会导致半夜易醒。

 

除此之外,半夜易醒可能患有如下疾病: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呼噜)

 

由于夜间睡眠时气道周围组织塌陷,氧气无法充分进入肺部,导致身体缺氧。此时,心跳变慢,大脑由于缺氧就会觉醒(有时候是微觉醒,自己甚至感觉不到)。觉醒后氧气又进入血液,心脏开始加速跳动输送氧气……这种反复发生的“饥饱结合”的供氧对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造成损伤。

 

如果有夜间频繁觉醒,早上醒来感到睡眠不足、困倦、口干等症状,要就考虑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失眠症

 

失眠不仅仅表现为入睡困难,如果在觉醒后20-30分钟仍难以入睡,也称为失眠。失眠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是其他身心疾病的表现之一。

 

3.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患者多伴有失眠、睡眠维持困难。长期压力过大或焦虑会导致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皮质醇是一种让大脑兴奋的激素,会导致唤醒水平升高,使人变得易醒。

 

4.神经系统变性病

 

帕金森病、痴呆等神经系统变性病会导致生物节律受损。患者出现睡眠的片段化、夜间频繁觉醒。

 

5.其他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前列腺增生、低血糖以及骨关节疼痛等其他的躯体疾病均可以导致半夜易醒。

 

还有哪些睡眠障碍暗示身体健康状况?

 

除了失眠、夜间睡眠片段化、早醒、打呼噜这些常见睡眠问题以外,一些相对少见的睡眠障碍也会提示身体可能罹患某种疾病。

 

如卒中、痴呆、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这些疾病也往往存在多种睡眠障碍。

 

1.不宁腿综合征

 

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腿部不适(有时可以是上肢),并伴有强烈活动肢体的欲望。症状在安静时或夜间加重,活动后好转,可导致入睡困难和夜间频繁觉醒。

 

2.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表现为夜间腿部不自觉的抽搐,也会导致夜间觉醒。大约80%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中有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3.日间过度思睡

 

可见于发作性睡病、代谢性脑病、脑卒中、脑肿瘤、脑炎、神经系统变性病(痴呆、帕金森等)和精神疾病。

 

4.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患者在睡眠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活动。如拳打脚踢,甚至可以下床活动,醒后可清晰回忆梦境内容。可见于帕金森病、痴呆、发作性睡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等。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