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7年,丢掉“玻璃大王”!曹德旺太保守了吗?
来源丨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作者丨风马牛
新老「玻璃大王」之争
曹德旺失去「玻璃大王」头衔了?
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在过去的2021年,曹德旺的福建老乡、同样经营玻璃生意的李贤义,其带领的信义玻璃从营收和利润上实现了对福耀玻璃的双重反超。实际上,单就利润而言,信义玻璃早在前两年就超过福耀了。
新老两位「玻璃大王」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福建人,都因年少家贫终止学业,做小生意谋生,两人都在80年代末捕捉到了汽车玻璃这个不起眼但利润丰厚的市场,两家公司也是前后脚成立,福耀是1987年,信义是1988年,由此进入玻璃制造,都于90年代开始出口海外。2002年,双方一起打赢了加拿大的反倾销诉讼官司,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首例。两人也同样热心慈善事业。
两位「玻璃大王」的最大区别在于「路线之争」:聚焦还是多元化。这是商业世界里一个永恒的命题。
曹德旺的选择是「聚焦」,李贤义则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福耀专攻汽车玻璃。据福耀年报,公司2021年营收236亿元,90%来自汽车玻璃,名副其实的顶梁柱。福耀官网上写: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5%。
信义玻璃2021年营收304亿港元(约246亿人民币),浮法玻璃占比72%——汽车玻璃上游的原料,汽车玻璃18%,已不再是主业。
截至3月28日,福耀市值777.7亿港元,信义玻璃市值774.08亿港元,二者不相上下。
李贤义对曹德旺的反超不只体现在业绩指标上。除了信义玻璃,李贤义还坐拥另外三家上市公司:信义光能、信义能源,信义储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信义光能,这是一家主营光伏玻璃的生产商,市值甚至已经超过信义玻璃,突破千亿,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商。李贤义2008年开始布局光伏玻璃,2013年将其从信义玻璃拆分出来,推进港交所。当然,随着十多年间光伏行业的起起落落,个中酸甜苦辣李贤义也都尝遍了。顺着光伏玻璃这条线,李贤义又布局了光伏发电厂、锂电池生产等新能源领域,成为跨界选手。
如今,两位「玻璃大王」主业的重合部分已经很小。也就是说,80年代中后期,曹德旺和李贤义在「汽车玻璃」这条小路上同行了一段时间,在一个岔路口分开,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去了。
岔路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时间线来看,2008年是个关键的年份。李贤义看到光伏行业的崛起之势,投产光伏玻璃,跳进新的蓝海。2008年,曹德旺做了什么?
在曹德旺的相关采访中,一篇名为《一叶知秋》的短文被多次提及,文章写于2007年10月,金融危机前夕,发表在福耀内刊上。彼时全球经济处于最后的狂欢中,曹德旺发表了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凯歌声中夹杂着的阵阵杂音,犹如秋季的落叶,预言着冬天即将到来,预示着我们需要经受严寒的考验。」为度过寒冬,曹德旺选择收缩战略,主动砍掉了福耀此前投产的几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曹德旺的《一叶知秋》很容易让人想起任正非那篇《华为的冬天》。后者写于华为蒸蒸日上的2000年,任正非同样以「泼冷水」的方式提示华为人要居安思危。
这么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曹德旺的带领下,福耀选择了收缩以过冬,李贤义则跳进另一片蓝海。二人从此各行其道,渐行渐远。
所以,当李贤义的信义玻璃超过福耀、旗下光伏上市公司又表现亮眼时,会是两位「玻璃大王」路线之争终见分晓的证明吗?
所以,多元化是必须的吗?死守汽车玻璃的曹德旺太保守了吗?
聚焦
曹德旺留下过不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名句。关于「有所为」,传播最广的是那句「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玻璃。」至于「有所不为」,很多人知道他有「四不做」——不做房地产,不做互联网,不做金融,不做煤矿。
类似的话还包括:
「我们没有什么多元化的设想,汽车玻璃够我们做的,不做玻璃我就退休。」
「1999 年有人强烈建议我进入互联网行业,2005 年有人让我做房地产,都被我骂了一通。」
「一个人的经验有限, 精力有限, 资金能力有限, 对企业管理的能力有限……做不懂的事就是不务正业。」
曹德旺不止一次公开强调「保守经营」的重要性,他认为福耀玻璃受冲击较小,正是受益于稳健经营。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无论是国际买卖还是国内生意,自己最关心的数据始终是两点:第一毛利率,第二投资与产出比。
这一点很像巴菲特,利润率永远第一位,非常务实,杜绝了贾跃亭那样「为梦想窒息」的情况。也因此,两人都被指过于保守和无趣。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也都很少亏钱。
曹德旺是如何成为「聚焦」策略坚定不移的实践者的?在他的自传《心若菩提》里可以找到答案。
90年代初,越来越多小厂涌入,与福耀抢食汽车玻璃市场份额,曹德旺决定寻找其他商机。那个时期,房地产、装修公司、加油站、高分子公司、香港贸易公司......福耀什么都做,并在1993年成功上市。但曹德旺始终有个疑惑:为什么自己忙忙碌碌却赚不到更多利润?
通过朋友牵线,曹德旺去香港拜访了港交所的一位「梁总监」。曹德旺拿出福耀的报表向她请教,对方翻了几页就把报表奉还,直言不讳说,你这个是垃圾股。「要是投资者喜欢玻璃股就会投资玻璃,喜欢地产就会投资地产,你一个小小的公司什么都做,谁敢买你的股票?」曹德旺脸上很挂不住。
梁总监又告诉曹德旺,一个公司要专业化,应该看自己擅长什么,其他的就重组掉。「什么是重组?」「就是卖掉嘛。」
曹德旺第一次认真思考,福耀的未来是混业经营,还是专业经营。
凑巧也是这段时期,一位台湾朋友送给曹德旺一本《聚焦法规》(内地译为《聚焦法则》),作者是知名营销大师艾尔·里斯。艾尔·里斯跟特劳特合著过一本更有名的《定位》,是营销学的经典之作。
《聚焦法规》内容如其名,用无数前车之鉴告诉经营者,聚焦主业才是正途,要抵制无限扩张的诱惑,避开多元化的陷阱。这本书列举了世界众多知名公司的例子,可口可乐、IBM、通用电气.....他们原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但一旦寄希望于全新的业务打开局面,皆以失败收场:业务扩张虽然增加了营收,却因为成本骤升而拖垮利润,导致利润率下降,市值大跌。
1995年后,福耀的「专业化」道路尘埃落定。
「聚焦」是典型的知易行难之事。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抑制这种冲动本身就是违背天性的。周鸿祎也是艾尔·里斯的粉丝,他几次撰文鼓吹聚焦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但也只能举手投降,坦言自己有时候也做不到。
前人以烧钱无数为代价,提炼出了「聚焦」这条无价经验。但在「大就是好」、一个风口和新概念就能拉伸股价的疯狂现实世界,「聚焦」成为少有人走的路。看看当下国内最活跃的那些公司,真正做到聚焦的有多少,你就会意识到始终践行「只做一片玻璃」的曹德旺有多么可贵,在聚焦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增长,又有多么不容易。
曹德旺有一些方法:例如国际化,横向扩张市场——财报显示,2021年福耀玻璃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为48%;例如投资汽车玻璃产业链上下游——浮法玻璃生产线、汽车玻璃维修站;再例如更加细分、技术创新的产品品类。
福耀官网上对汽车玻璃的分类或许会让外行大开眼界:
此外,天眼查显示,福耀集团当前对外投资公司共28家,皆为汽车玻璃上下游相关公司,无一偏离主业。
不要说另辟战场了,即使是核心业务的地域扩张,曹德旺也是慎之又慎。如果你看过纪录片《美国工厂》,一定会对其中曹德旺表现出的强势和铁腕印象深刻。美国建厂在外界看来是他极具魄力的表现,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刚好相反:谨慎。
曹德旺1995年到美国开公司,但直到2013年才大举投资建厂,他形容自己,「谨慎谨慎再谨慎」。投资俄罗斯同样如此。1997年,曹德旺参加人大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市场很有前景,但环境比较乱,始终不敢下手,接下来福耀花了14年时间研究俄罗斯,2011年才决定建厂。
曹德旺不混圈子,没有几个企业家能入他的法眼。他在公开场合批评过的人不在少数。他说自己不认可黄光裕,最近还不留情面地点名许家印,更不愿拿李嘉诚跟自己比,「我是实业家」。
曹德旺最欣赏乔布斯,他说苹果从iphone1到4不断迭代,不断创新,一直在追求完美。这也是聚焦的表现。但向来以研发电子设备见长的苹果,前两年也跟风宣布造车。曹德旺想必会嗤之以鼻。
如果乔布斯还在世,他会阻止这个决策吗?
「多元化」之辩
当然,凡事无绝对。
几乎与1995年的曹德旺同时悟道「聚焦」的,还有福建邻省广东的王石。
1984年万科的前身成立,用王石的话说,「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其他万科基本都涉及了。」 1994年左右,王石带领万科转向专业化,剪掉旁枝,聚焦住宅地产,此举被视为万科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助推万科成为行业龙头。
2012年,哈佛游学归来的王石发表了关于聚焦的名言, 「就算是我死了,你们搞多元化,我还是会从骨灰盒里伸出手来干扰你」。
但2013年底,当王石出现在北京金隅万科广场站台时,有媒体解读为王石对万科进军商业物业的认可。「对于这位崇尚做减法的企业家,这或许是一种理性的妥协和顺势而为。」接着,郁亮提出地产「白银时代」论断。随着「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万科小心翼翼开启了多元化试水。如今万科官网多元业务一栏下,房地产外列有八个类别。
这些年,地产商们多元化的点子层出不穷。最为轰轰烈烈的是造车,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养猪。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曾因一番言论登上微博热搜:「今天房地产转行做养猪的,全国超过1000家。」
关于多元化的必要性,CEO们可以找出一打无可辩驳的理由,首要一条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适度多元化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也被视为企业掌舵者的责任和本分。
甚至在上市公司财报分析中,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占比过高会显得不够健康。典型如格力,空调主业增长乏力,网友们为其发掘出第二增长曲线操碎了心。
华为最近的财报也为「多元化有益」提供了例证。过去,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手机)平分秋色,受美国制裁影响,2021年财报显示,其消费者业务营收腰斩,但幸好还有另一条腿支撑,第三大业务也在往上赶。
曹德旺坚持的「聚焦」确实正面临考验。汽车玻璃市场完全依赖上游汽车销售景气与否,2018年,国内汽车销售数量近30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福耀2020年营收首次下跌,增长见顶的风险露出苗头。
曹德旺还是退了一步。去年初,福耀发布公告称拟增发不超过1.01亿股H股,募资40亿,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扩大光伏玻璃市场等。这是福耀首次公开明确入局光伏玻璃业务,为多元化开了一道口子。
2017年,互联网大厂间也掀起过专业化与多元化的路线之辩。
多元化路线的代表是王兴。几年过去,他继续高举多元化大旗,在最近的财报发布后表示,美团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拓展业务。
专业化路线的发言人是梁建章。他在《能否全球化是企业创新力的试金石》一文中一针见血:多元化公司因为不是引领创新,所以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专业公司要小,同样也因为不是自主创新,资本回报比较低。滴滴程维应援梁建章,直言「纵向搞不定的公司只能多元化,这是中国特色」。
「横纵之争」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华为内部流传过一个段子:1997年,任正非换了一辆宝马730,他在兜风的路上遇上IBM老板郭士纳,任正非冲他大喊:「开过宝马吗?」郭士纳不理会。任正非又喊:「开过宝马吗?」依旧没人搭理。任正非喊第三遍,郭士纳火了:「让你嘚瑟!」任正非说:「不不,我是想问,这辆宝马的刹车在哪儿?」
这当然只是段子。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车上路之前,应该先搞清楚刹车在哪。
别忘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还有下半句:但是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