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栈、C咖小罐膜、大眼睛买买买:跨界消费品,到底改变了什么?

商界观察
2022-02-28

来源丨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
作者丨阳新
点击阅读原文

 

近日,由浪潮新消费主办,48家顶级机构协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品牌浪潮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近900家新品牌深度参与的九大细分榜单重磅发布,包括雀巢、元气森林、华熙生物、钟薛高、moody、布鲁可积木、华平投资、红杉资本等超60位一线品牌、投资大咖,围绕新品牌产业链上下游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探讨。

 

在第一天上午的圆桌论坛环节,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李昊、BuffX创始人亢乐、大眼睛买买买创始人于戈、C咖小罐膜创始人肖荣燊和官栈创始人张宇,就“跨界消费品,产品创新的N种维度”这个主题展开了多重碰撞。

 

当行业大的机会窗口来临,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一齐涌入,中间能否一步步穿越,既有时机、切口、方法论的差别,也会产生格局、价值观的分野。

 

那么,跨界消费品创业到底改变了什么?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洞察实现产品创新?躬身入局新消费,创业者最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针对这些话题,几位嘉宾基于不同的经验积累和跨界路径,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实践思考。回归用户与人心,回归常识和理性……,在这次开放多元的讨论,也可以看到大家非常默契的部分。

 

截取精彩内容,与创业者、投资人共享!

 

1、跨界消费品创业,到底改变了什么?

 

李昊:大家好,我是本场主持李昊。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跨界消费品,产品创新的N种维度。

 

先介绍一下光源资本和我自己,光源资本从2014年成立至今,累计服务了超过160家新经济企业,完成超过260笔交易,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50亿美元。我在光源主要关注大消费、教育、碳中和、产业互联网等行业赛道,项目累计交易金额超过50亿美元。

 

在过去几年间,消费行业吸引非常多优秀的创业者,比如今天圆桌论坛的几位嘉宾,亢总是从互联网行业进入消费行业,于总是从传媒行业进入消费行业,肖总是消费行业的“老炮儿”,中间也涉足互联网行业,张总则横跨了医药、传媒和食品行业。

 

下面我想先请各位创始人聊一聊,你们在跨界创业经历中遇到哪些困难,做对哪些关键的事?

 

于戈:我是大眼睛买买买创始人于戈。在2016年创立了大眼睛买买买,这是一家专注在美容和健康赛道线上的精品高端电商。

 

在此之前,我曾是《时尚芭莎》的执行主编。我们最初是从时尚传媒行业进入新媒体赛道,2017年赶上微信小程序的风口,2021年又经历了整个资本市场对新消费情绪的跌宕。

 

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我的身份随着整个生态大趋势以及机会点切换的比较频繁。

 

从最初新消费的观察者,慢慢变成整个生态的重度参与者,之后开始从渠道逐渐转型做早期品牌的投资孵化,我们想把自己的能力结构从一颗珠子变成一串珠子。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专注服务中国的新中产女性,专注在美容和消费赛道。

 

张宇:我曾在媒体工作7年,主要从事媒体的投融资和财务管理,也曾在家族企业负责工厂制药生产和连锁药店的管理,后来我选择在一直向往的新一代滋补消费品领域进行创业。

 

所以我们是跨界做了新一代的滋补消费品,这来自于对行业更细致的观察,以及多年的准备。

 

过往的经验帮助我认知到,消费者对这个体系需求的痛点和整个技术流程。

 

在制药生产和连锁药店工作时,我们发现有这么一个机会:新一代用户对传统滋补品类需求有明显变化,年轻人需要滋补品,但明显的痛点是现有的供给体系供给不足。

 

跨界经历对进入这个行业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在制药研发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现有的检验技术、循证技术,能够比较好地解决供给不足问题。而工厂药店的管理经验,也让我知道纵深的体系怎么运作下去。

 

肖荣燊:其他人都是跨界进入消费行业,我们是从消费行业跨界出去,最后再回归的。

 

在过去15年消费行业从业经历中,我做了三个10亿级品牌,最近两年多又去做了互联网,然后2021年初再重新回归消费,做了C咖这个品牌。

 

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过去做一个特别经典的品牌,我们会对产品、渠道、流量形成比较立体的理解,但对用户的理解会有盲点。

 

因此基于用户多样化需求的盲点,我们做了用户平台,这样对他们的理解就更立体了。

 

所以再次回到消费品赛道的时候,很多基于互联网的思考带来的用户价值创造,在品牌里面得到了逐步实现。

 

我们希望未来的C咖是科技驱动的品牌,有一天能成长为美妆界的特斯拉,希望这个品牌能用技术驱动产业进步。

 

亢乐:跟肖总刚好相反,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大概十年的时间,现在来到消费品赛道。

 

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在抖音看到了非常多的数据,拥有一个类似上帝的视角,能看到中国真正的样子。

 

我们看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结构性变化,带给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及最终导致的供给、整体品牌状态的变化之后,我们毅然决然出来创业了。

 

跨界会带来非常多的困难,最初BuffX针对年轻人做的食品,有软糖、口香糖、压片糖。那会我个人甚至连压片糖是什么都不知道。

 

但相应的跨界也带来非常多的好处。第一,对消费者有敬畏之心;第二,对数据具有敏感性。

 

2、如何通过差异化的用户洞察创新产品

 

李昊:第二个问题想跟大家聊一聊用户洞察。

 

大家都是品牌公司,都需要去深入理解我们的用户,在当下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非常明显的情况下,该如何通过用户洞察来创新产品?在用户洞察观测体系上大家的方法论又是什么?

 

亢乐:BUFFX对消费者的洞察全部来自于数据,市场结果的数据对我们只是一个参考,其实是不怎么相信的。前段时间卖的好的东西,只代表了过去,对用户需求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代表最后的需求。

 

我们相信需求决定了市场大小,而不是过往市场数据决定了市场大小。相较于用户的定性数据,我们更相信定量的行为数据。

 

举个例子,BUFFX卖的最好的单品是一款叫蓝BUFF的助眠软糖。我们之前看到,很多Z时代男性会在半夜搜索郭德纲相关的关键词,经过对这个行为的分析,你会发现很多人有睡眠压力,听郭德纲是用来助眠的,因此我们做了睡眠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用户洞察来自小红书,这里面的数据包含非常多有趣的信息。比如,小红书里讨论如何变白有60多万篇笔记,讨论如何长高有140多万篇笔记,讨论快乐有上千万篇笔记,这样看来好像需要快乐的人在这个时代是最多的。

 

通过数据去挖掘发现消费者需求,这是BUFFX一直以来洞悉消费者的方法。

 

肖荣燊:就像乔布斯说的一样,消费者在没拿到一个产品之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直到你给到他。

 

没做互联网之前,我会觉得做用户洞察是特别艺术的活。做了互联网之后,才发现做用户洞察就是要把玄学跟科学结合在一起。

 

它既要发动内部有创造力的产品经理,去洞察消费者的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也要用数据化的方式去测试,这是一个小概率还是大概率的需求。

 

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小罐膜,就是根据产业痛点解决方案推导出来的产品。但是在被市场认知之前,内部已经推了3个月,并用理性的数据判断,什么样的消费者对小罐膜有需求。

 

测试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特定人群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之前差旅人士从来没有想过带涂抹面膜出差,但其实他们对高浓度、便携式面膜的需求很明确,只是过去没被激发。所以我们的逻辑是用产品去寻找用户,而不是让用户定义产品。

 

测试完之后,我们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这就摒弃掉了过去5到10年前,先高举高打做营销,做消费者教育、再做产品呈现的方式。

 

现在C咖的方式是从细微最小单元到逐步放大的过程,感性和理性都有了,感性作为灵光一闪,理性作为筛选,所以我们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李昊:肖总提到 C 咖在用产品来测试用户需求,但其实所有的测试会带来额外成本,你怎么平衡成本跟收益呢?

 

肖荣燊:消费品最大的成本不在于产品创造,在于产品推广或营销推广。

 

消费品老炮都有非常好的营销推广能力,也有非常好的渠道资源构建能力,但还会经常犯创造伪需求的错误。

 

比如对曾经验证成功的事,产生非常强的路径依赖,会用资源快速堆出很好的成果,会误认为这个成果是创新带来的,这是老炮最怕的点。

 

所以产品上市前,我们都非常佛系的看消费者反馈。

 

第一,不做任何不靠谱的行为,不用任何有能力、有资源的地方为它提供增长动力,而是纯看消费者的驱动。

 

第二,在测试阶段不吝成本。观察消费者反馈的200-300个人的功能测试、小范围的内容测试,大范围内容媒介测试,都在百万级别完成,为后面千万级别奠定好基础。

 

感性的产品洞察,确实是没法量化。基于产业观察、未来推广数字化和组织特点的判断,我们可以说不,因为有些洞察可能会误判,所以创造本身也是理性的本身。

 

张宇:我在创业之前曾在家族企业孵化过新一代滋补品类的项目,但失败了。后来我也一直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当时有团队、有研发、有渠道、有资金,为什么还会失败?后面发现它不是某一个技术点错了,而是整个模型错了。

 

我们是一个偏军事化管理的企业,执行力非常强,但方向错了,它本质上并不是为了用户,而是追求效率。

 

所以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就把这套模型打破重来,花时间建立了一个围绕着用户的运营闭环。

 

我们内部对用户的感知体系非常严格,除了产品经理、营销、渠道要对用户有感知和需求洞察外,还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数字化洞察体系。

 

这个体系把用户认知和用户痛点进行分级、分类、数字化,区分出一级、二级、三级痛点以及相应的使用场景权重。

 

我们内部团队不太相信用户能够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所以补充机制就是不断的测试用户需求,让用户进行反馈。

 

而用动态的数字化洞察体系去衡量用户需求,一定要找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然后再用不同代际的产品不断测试,提供感觉,最终得到用户反馈。

 

大家现在看到的即食花胶产品迭代了三代,但其实内部已经有12代产品。不同代际出来之后,通过渠道进行营销测试,收集它的数据,再看它改进的效果。

 

所以动态的数字化洞察体系,加上对用户的主动的测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我们的心得。

 

李昊:于戈的企业还会关心员工日常的开心生活,也请你给大家分享一下各维度的用户洞察。

 

于戈:要信任数据又不能太信任数据,作为跨界创业者,我在这块深有体会。

 

当某个赛道只要钱特别热,线上公域体系里的数据就会突然爆增,但这个数据是真的说明用户有这个需求,还是说造出了一个伪需求的赛道,这就需要洞察判断。

 

每个创始团队对用户洞察和用户需求的搜集逻辑,有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如果前期做了错误的战略定位,那么接下来所有的良药都成为了毒药。因此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

 

我们从时尚媒体出身,跨界到新消费,有两个小点和另外三位男性创始人略有不同。

 

第一,我们十分关注国家政治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变化。因为所有的大周期里的大时代红利,绝对不是英雄造时势,一定是时势造英雄。

 

回看过去10年,每一个真正被时代选中的品牌、平台,或者像直播这样的生态,背后都有时代周期性的变化,吃到的是时代的红利。

 

国家的心智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原生心智的变化、舆论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方面衍生出来的红利,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在中国这个特殊且神奇的市场中,要认识到心流的红利远远高于流量的红利,人心大于一切。

 

当我们把个体时间线拉长,放到不同的历史周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淘系、拼多多的黄金时代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而现在最大的红利会出现在抖音。

 

有意思的是,当代人最大的病是什么?刚才亢乐说有多少人搜美白,多少人睡不着觉、长高等,其实最大的病是孤独,而孤独最大的解药是什么?是抖音。

 

我们不可能针对全国不同阶层的孤独,诞生某种快乐食品或者快乐饮品,所以核心要解决人心的问题,而抖音刚好契合了这个痛点。

 

第二,传统的渠道和品牌,很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2021年之前整个投资市场会认为,能够最好解决当下市场刚需的品牌,就是最好的品牌,即所谓供需最优解。

 

但在我们的理解中,会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小的断层,叫用户体验双向管理系统。

 

我举个例子,各位男性创始人做偏女性或者中性类产品,比如男性创始人定义产品是祛痘产品,是某某功能的产品。

 

但作为女性创始人,我们发现女性消费者会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她们考虑的有产品功效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虚荣的需求和社交的需求,所以我们会考虑如何让产品的手感、体感、气味、包装,能满足女性消费者的综合需求,这和大多数男性创始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3、入局新消费,最应该注意什么?

 

李昊:最近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消费行业在回归理性。各位作为跨界创业过来人,会给新进入到消费行业的跨界创业者,一些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提醒?

 

于戈:当资本的热情开始退潮的时候,首先非常重要的一定是,不能根据小周期的红利趋势去反推造一个品牌,因为很有可能节奏跟不上,所以我的建议有两点:

 

第一,警惕过度创新的陷阱,不要陷入自嗨型创业。

 

第二,商业的本质不会改变,做新消费和做其他的互联网行业不一样,本质是生意,所以一定要把账算好。

 

李昊:要把账算好,把账算好非常重要。

 

张宇:从我自己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建议。

 

对于背景非常复杂的跨界创业者,在创业早期0-1的时候,过往的经历对它的创业行为是有干扰的。

 

早期的时候资源是有限的,你脑子里想自己可以做 A、做 B、做 C,充满各种可能性,潜在的各种可能性会对决策判断产生干扰,稀释你的资源和精力。不少非常聪明的创业者,并不是输在做不成事情上,而是输在看到了更好的事之后放弃了当前的事。

 

过了0-1之后,进入执行阶段,过往的复杂经历对跨界创业者的认知、战略、推进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阶段一定要警惕人性,因为往往在压力最大和最乐观的时候动作会容易产生变形。

 

世界有无限可能,但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切的创造都是从认识到这一点开始的。

 

肖荣燊:消费品是一个穿越周期的生意,如果没做好坚持5到10年的打算,最好不要来。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特别快乐或者特别美的生意,它有很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需要克服。

 

处于特别焦躁状态的创业者,也不太建议到消费品行业来,这是一个比较苦和漫长的行业。

 

同时这又是一个特别好的行业。当你熬过了焦躁期会发现很舒服,不管是品牌心智还是产业资源,它会变的可复用,可成长。

 

在今天这个特别迷茫的创业环境里,作为创业者本人,如果对产业有足够多的定力,消费品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如果这个很苦的活愿意花五年十年陪伴它成长,变成产业优秀的参与者,这个事情是很性感的。

 

中金的研究报告反映,当国家人均GDP过了1万美元之后,所有的消费都会涨的特别凶,这跟我们自己的观察差不多。

 

这是我们父辈包括上几代人都没有的可能性,但是我们这代人在未来5年到10年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人生比较性感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足够有定力,行业热不热跟你没啥关系,所有这一切只是助推的帮手,最后还是得靠自身。

 

李昊:我特别同意,我们拉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回顾美国最大的几家消费品公司,每家公司都存续了几十到上百年的历史,中间发生过非常多并购,所以说消费品行业是跨周期、长周期的行业。

 

一定意义上在这个行业里面深耕的创业者,一定是抱有长期主义的心态。

 

亢乐:对于新入场的跨界创业者我有三句话。

 

第一,要保持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看到一个人在外面淋雨,我能同理感觉到湿,这是同理心,我觉得他可怜,这是同情心,同情心会影响判断,同理心会带来正确的判断。

 

第二,要追求共识,也要follow常识,常识更重要。

 

在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创始人都很容易忘掉常识,去追求共识,好像大家讲的都是对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follow常识的话,有些东西是很容易判断。

 

第三,心存理想而不是心存侥幸。

 

有阳光植物才会生长,GDP变化双十一的消费额才会变化。什么都没有变,我们为什么要变呢?如果没有阳光,植物是不可能生长的;阳光没有变化,你的植物生长是不会有变化。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