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4种主流销售模式,哪种玩法最有“钱途”?

2022-01-26

来源丨新食材(ID:htxmsc)
作者丨新食材团队
点击阅读原文

 

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方便、快捷、健康的预制菜,在酒店餐饮和终端家庭市场大放异彩。2022年预计将是预制菜之年,各路资本纷纷进入赛道。那么,预制菜的销售场景有哪些?预制菜玩家要如何定位自己的销售模式和渠道设计呢?

 

预制菜的销售场景主要是餐饮酒店、C端消费者和家庭餐桌。基于直通终端的销售模式,市场上出现几种不同的玩法。主流的玩法有门店出餐模式、线下零售模式、电商外卖模式以及连锁加盟模式等。 

 

01、酒店档口模式

 

酒店档口出餐是预制菜领域较为独特的经营方式,以西贝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为代表,它主要是基于西贝已有的线下门店资源,在其中设立预制菜档口,档口内不设厨师,而是摆放冷柜呈现可选预制菜品类,消费者选择菜品后,由店员加热后上餐。

 

此种模式属于典型重资产投入,若无西贝门店支持,仅租金、人工等投入就是一笔不菲成本。因而模式跑通需要有较高客单价,也要考虑门店坪效、人效等指标。相对应的,“贾国龙功夫菜”的单份预制菜售价较高,在40~600元不等,到店人均消费也在百元上下,可谓预制菜中的高端玩家。

 

重资产模式天然壁垒高,关键要用户愿意为高价买单,这样打造出高端品牌后还可向低单价预制菜品降维打击。但第一步往往艰难,先行者的创新精神与勇气永远值得尊敬。

 

02、商超零售模式

 

这是较为传统的to C供给模式,采取此种模式的预制菜产品比较典型的如自热小火锅,单价在20-50元之间。商超渠道的局限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对预制菜的品类有要求。商超主要支持保质期较长、不需冷冻冷藏的产品。即使有大型商超支持冷冻冷藏,但保质期仍是绕不开的魔咒。

 

 

这与商超的进货及销货周期、储存条件等有关,使得很多主打新鲜的预制菜品无法大量通过此类渠道接触消费者。而新鲜菜品才是预制菜区别于传统速食的核心竞争力,以其营养、口味、菜色等多方优势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饮食品质需求。

 

03、线上新零售模式

 

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到家服务等线上渠道崛起,为预制菜行业的to C销售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代表平台如多多买菜、盒马鲜生、美团买菜等。这些渠道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时时反馈供销情况,指导采购、库存,另一方面通过即时配送、门店现选现做等方式支持用户即买即用,提高新鲜预制菜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的运营效率,使用户能够更快速、更方便、更低成本地享用预制菜。

 

 

新零售渠道为预制菜提供了to C服务的重要支撑,反过来预制菜也成为新零售与传统商超渠道竞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年轻一代已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餐饮的品质、便捷度、可选种类有更高要求。新零售渠道通过提供更丰富、更高品质的预制菜,满足这部分用户需求,与传统商超相比,能够在速食餐饮领域获得更高的客单价及复购频次。 

 

04、自营/加盟门店模式

 

除了以上的销售渠道外,还有一些预制菜商家通过官网、自建电商平台、线下门店进行销售,此类模式以知名餐饮品牌、预制菜大型玩家为主,如海底捞、外婆家、味知香等。其中味知香是专业预制菜选手,以自营、加盟门店等方式拓展渠道。

 

味知香的专卖店模式受到开店速度、供应链支撑能力等影响,通常由核心地区开启,再逐步向外扩散。海底捞和外婆家则是以餐饮为主业,预制菜产品对其而言属于锦上添花类产品线。它们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复用中央厨房资源及线下门店,向用户售卖预制菜,预制菜可与后厨协同供给。

 

现阶段,餐饮品牌商家更多是在探索尝试,对预制菜的成本投入有限,也就不涉及大规模铺设外部销售渠道的选项。若预制菜系列的盈利能力获得印证,或有望成为这些餐饮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届时相信更全面的销售渠道铺设工作将会提上日程。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