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家电市场萎缩,揭秘海信稳健增长的四张底牌
来源丨蓝科技(ID:chinalankeji)
点击阅读原文
受全球疫情影响,再加上原材料和各种成本上涨,特别是以家电行业为首的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涨,不少家电企业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一切困难,在艰难中率先突围,找到增量空间的正确打开方式。
面对经济下行、家电市场萎缩叠加海内外疫情的多重因素挑战,海信继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根据最新的数据,海信集团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历史新高;海外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33%;海外收入占比42%,自主品牌占比超过80%。
这份数据的亮点并不在于数字有多华丽,而是海信集团表现出强大的爆发力和韧性,及其背后呈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全新商业逻辑。这条逆行而上的曲线极有可能就是行业未来增长曲线的投影。
海信全球化的成功,因其总是在低调隐忍中修炼内功,外界似乎看不到波澜壮阔。这般的企业一旦爆发,就将成为时代的选择。
海信全球化这条增长曲线,离不开四张底牌。
底牌一:坚持长期主义是海信全球化的基本条件
坚持长期主义的信念,是海信多年发展的基因。有迹可循的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时,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提出了长期主义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持续性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此前的海信,已经在全球化的征途上奔跑了十年。
彼时,大多数中国家电制造业沉浸在家电外贸总额双位数同比增长的喜悦当中。
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家用电器进出口贸易继续实现了快速增长,对外贸易总额达87.07亿美元,其中出口69.29亿美元,进口17.78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3.27%和24.42%,实现贸易顺差51.51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率达22.84%。
是选择短期通过OEM带来收益,还是通过自有品牌、以核心技术树立话语权保持稳定增长?
前者见效快风险低,短期内收益可见,但仍面临核心被人卡脖子的问题;后者需要长期主义,需要对技术有敬畏和追求,过程会更加艰难,但阳光会在风雨后。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贾少谦曾表示,一直以来海信始终坚持长期稳健发展的经营方针,绝不为了短期利润而牺牲集团长期发展的基础。
海信以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以自有品牌、核心技术撬动了全球化的冰山一角。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家电业的版图中留下了海信坚实的足迹。
2005年,海信率先自主研发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信芯”。此后,以长期主义作为发展基因,研发核心技术成为海信的主旋律。
2007年,海信又是中国家电制造业进入显示技术领域的领军者。此前,中国虽然是彩电业的生产大国,但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卡脖子”,屏和芯片是重中之重。海信先后进入芯片和激光显示技术领域,这是践行长期主义的具体体现和承诺。
2022年1月11日,海信又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AI画质芯片。这一次,海信8KAI画质芯片又填补了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是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海信的长期主义,拨云见日。
底牌二:构建全球化品牌和全球化产业链
曾经,国外家电品牌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中国家电品牌走出国门是一种奢望。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从追随者变为了探索者的角色,中国家电全球化品牌战略进一步扩大。
海信通过赞助国内外大型赛事,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再次提升。从2016年赞助欧洲杯,再到美国汽车联赛、澳网公开赛、2018世界杯、2020欧洲杯以及即将到来的2022卡塔尔世界杯。伴随着全球化体育营销,推开了海信全球化的大门,成为海信品牌在全球加速的利器。
随着海信全球化迈向深水区,海信的品牌价值逐渐显现。2020年时面临疫情严重冲击,海信仍然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在南非、墨西哥和澳洲,海信电视和冰箱产品占据市场前三,在北美市场取得大幅增长,海信+东芝电视销量已稳居日本市场第一。
早在2006年时,海信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尚不足10%,而2021年,海信海外的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已突破80%。
品牌的力量正在释放。2021年海信在全球高端市场表现不俗:海信电视销售额在美国、墨西哥增幅均超过三成;在欧洲五国(英法德意西)等重点市场增幅均在三成以上。
品牌的全球化必然是产业链的全球化。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技术之争,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链布局。这种技术+全球产业链+全球品牌“三驾马车”的驱动模式,才是最可持续发展的。
海信构建全球化产业链的模式基本以海外并购、海外建立工厂、打造生态链为主。比如先后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日本东芝电视、斯洛文尼亚家电品牌Gorenje,以及汽车空调企业日本三电。
在全球化工厂方面,海信并购Gorenje之后,在斯洛文尼亚的工厂正常运营;除此以外,海信在墨西哥又设立了第二座工厂、在南非设立了海信工业园。
截止目前,海信在全世界拥有29个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海信自有品牌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
底牌三:B端业务加速,海信全球化不止有家电!
海信的全球化不止有家电业务。
回顾2021年,海信在B端业务持续发力,从海信智慧交通到海信医疗,从海信宽带再到海信网络科技,从海信商业显示到商用冷链再到海信信芯微,在B端业务这一链条上,海信正在无限延长。
以技术见长的海信发力B端业务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技术驱动,对技术的追求无限完美,这是为什么海信在海内外很多合作伙伴对海信技术赞誉有加的根本原因。二是海信B端业务对于现有合作伙伴,以及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是有益的补充。
以海信智慧交通为例,其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不仅如此,海信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中东非、东南亚、中东、非洲国家的智慧交通建设。通过收购西门子智慧交通业务,从而进入欧美市场。
海信医疗在超声技术领域拥有50余项发明专利,并且已经在解放军301医院、齐鲁医院、青大附院、青岛市立医院等30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临床使用,应用病达5万多例,市场反馈产品性能稳定。
社会学中有一个目标法则,是指目光越清楚,成效就越显著,对于企业和品牌来说,在相同的时间里,也就能完成更多任务,将一步先,步步先。
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曾经明确表示,海信国际化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在B2B产业出海。
沿着这条清晰的路径,海信B端业务正在构筑全球研发、制造、销售的版图。
2021年是海信B2B产业出海元年。海信最新的出海舰队中,除了激光电视这个能扛能打的B2C产品外(2021年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279%),以商业显示、彩色超声、智能交通为代表的B2B业务,成了海信出海的“精锐部队”,海信正在用全球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数字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去“打仗”。
底牌四:B+C生态融合双轮驱动
回归到海信整个业务线,B端和C端业务融合,正是为自身打造出了互补效应。
海信B+C生态融合就找到了互补效应的同频共振作用点——在原本只有C端业务,没有B端业务的短板上,持续在B端下足功夫,弥足短板。而在本身具有明显优势的C端业务持续发力,这种战略布局就形成了优劣势互补。
让短板更短,让长处更长。海信全球化正在放大产业、技术和品牌优势,而此前B端业务稍显不足的环节正在做出改变,并且卓有成效。
可见的变化是,海信海外利润率不断提升。随着B端业务在海外加速,海信全球化完整的产业链清晰可见。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