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任泽平同倡“印钱生娃”,到底靠不靠谱?

商界观察
2022-01-13

来源丨来咖智库(ID:laikazk)
作者丨龚岩
点击阅读原文

 

鼓励生育的“民间方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1月10日,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称,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是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元,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让未来更有活力,而且不增加老百姓、企业和地方负担。我们研究认为现在只有这个办法最务实有效可行。”

 

果然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先不说此办法是否对鼓励生育有效,但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如果超发就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也因此,这则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有网友评论:“以我微薄的经济知识,这两万亿印出来它好像就不是两万亿了吧……”、“印出来的钱是M1,进入流通后就会延伸出M2”、“专款专用,这个说起来容易执行太难了”、“今天看了这些新闻我都瑟瑟发抖,现在楼市,股市都摁死了不让涨,这两万亿直接进入流通就是四万多亿,现在哪个行业能承接住这么大水,放水就能解决通缩和滞胀么?!”……

 

面对质疑,任泽平也回应称,“发钱是有用的,这个建议也不是临时起意。这就相当于用资金支持新能源,与支持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样,不会产生通胀压力,因为最终是投到了实体经济当中去。类似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研发、生育补贴,都不会导致通胀。但如果空转或流入房地产领域,就会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的压力。”

 

无独有偶,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也在当日发表《可怕的是少子化,不是长寿引起的老龄化》的提议,其中更是提出投入5万亿元鼓励生育:发现金、免税、盖托儿所。

 

在解决和鼓励中国生育问题上,任、梁二人都在大力倡导“印钱生娃”,但这事到底靠不靠谱?会存在哪些问题呢?

 

01、任、梁“发钱生娃”的二人转

 

任泽平在上述发布的《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中提到,根据调查显示,低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生养孩子成本太高、房价太高,占比分别为41.5%、27.2%,因此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是主要出路,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的支持率高达66.5%。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短期有助于稳增长、拉动内需,长期有助于改善供给侧、优化人口结构、提升社会活力、提高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助力民族复兴。

 

任泽平还提出,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鼓励生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供额外补贴,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鼓励生育体系。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定期的现金补贴对于生育的影响有正向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鼓励生育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没钱、企业和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支持生育家庭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购房租房补贴、建设托儿所等,这在OECD国家行之有效、能够改善生育率。设计可以参考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最终由央行印钱,不增加地方政府赤字和企业负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敢生。

 

相比于任泽平的“印钱2万亿”,梁建章则称要将生育率提升到2.1,鼓励生育的几项措施需要投入5万亿元。这些措施和投入具体包括:

 

一是现金和税收补贴,这部分每年需要2-3万亿。即对于二孩家庭的每个孩子,给与每月1000元的现金补贴。给与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2000元的现金补贴,直至孩子到20岁。对于二孩家庭,实行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家庭所得税和社保全免除(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二是购房补贴,即可以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进行补贴。比如说返还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对于三孩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返还(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这部分补贴的成本每年可能在2万亿左右,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当地的土地供应来覆盖。

 

三是增建托儿所,就是把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从4%提高到50%左右。按照0-3岁有4000万儿童计算,每个儿童补贴20000元的营运费用,结合50%的入托率目标,每年大概需要4000亿左右的财政补贴。

 

梁建章还称,上述几项鼓励生育措施所需的财政资金占GDP的5%左右。5万亿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更为宝贵的是,这些投资比以往的基建投资更加有长期的回报。鼓励生育所增加的孩子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社会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大力提倡“发钱生娃”方面,此次任、梁两人并非首次联手。去年12月14日,由梁建章、任泽平等人创建的育娲人口研究机构就发布了《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其中就提到,提高生育率的难度取决于中央财政出钱的决心。梁建章当时指出,应该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并且这部分的支出“肯定是要中央财政出的”,因为一是地方政府没有钱,二是地方政府如果出钱,它的付出和收益不对等——在某个城市出生的孩子,长大后未必会在这里工作。

 

而在元宇宙与人口问题的关系上,任、梁两人的观点也是基本一致,都认为元宇宙将导致结婚率、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产生人口风险。

 

02、砸钱难解生育题,降低“三育”成本是关键

 

对于任泽平的“印钱2万亿”,很多网友提出了异议。“这凭空多印出来的2万亿本身就是对购买力的剥夺,就是在制造通胀,收取隐形铸币税。加重老百姓,企业和地方的负担啊。”还有网友指出,“凭空印钱让你去花会造成物价上涨,新闻天天都在谴责美国多印了钱造成了通胀,因为美元通胀让全世界消化,中国没有那个能力,只能让国内老百姓承担。”

 

甚至还有媒体直言:算算账就知道,两万亿平均到5000万孩子,每个孩子也不过是4万元。去做个简单的社会调查,有多少家庭会因为这4万元的补贴,而去多生一个孩子?尤其在一二线城市中,一套房的首付款多达上百万,婚宴成本与彩礼成本也多达数十万,即使多印的2万亿可以直接发放到有需求的家庭之中,但与上百万的开支成本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退一步思考,假如2万亿有部分资金变相流向了房地产与股市,那么是否起到间接刺激投机炒作的影响?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则也指出,生育补贴属于社会调节,需要统筹考虑,更关注的应该是补贴的有效性。“单纯的经济刺激可能只是一方面,更需要考虑的是从情感诉求、代际传承等方面对于生育意愿的多维度提升。”

 

对于这些社会争议,任泽平也专门回应称,“这个建议不是临时起意,是经过长年的研究探索和国际经验比较的出来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鼓励生育基金,印钱生娃,初听很劲爆,细想很有道理。”比如,在2万亿测算上,OECD国家鼓励生育相关的家庭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2%-3%,中国GDP110万亿,所以鼓励生育基金应该是2万亿,至少是每年多印2万亿用于鼓励生育。

 

现在因为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土地财政大幅下滑,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没钱,所以需要央行印钱生娃。

 

而对于通胀和房价上涨风险,任泽平认为不会有风险,专款专用,短期有助于拉动需求、稳增长,长期有助于社会活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任泽平同时还表示不会产生不公平,因为生娃有成本,生的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不给予鼓励支持和现金补贴才是不公平。但是具体可以针对不同收入家庭有所区别,高收入家庭的育儿补贴少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育儿补贴多一些。

 

但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则直指“印钱生娃”的措施并不可行,海外经验证明,印钱和生育率没有关系,设立专项生育基金也是徒劳。其中的典型事例,就是从1990年日本泡沫破灭开始疯狂印钱开始至今,然而越印钱,收益率越低,生育率也越低。“农业社会里,讲究人丁兴旺,因为孩子是资产;工业社会里,讲究生产效率,人口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因为你无法改变趋势,既然不能改变,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据媒体报道,从发达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的实际效果看,单纯的补贴对生育率的提升并无显著效果,韩国、日本、欧盟诸国和美国等,都有相应的鼓励生育补贴政策,尤其是欧盟诸国从出生到死亡,社会福利是非常完善的,但这些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没有因为高福利、生育补贴而改变低生育率的问题。显然,单纯呼吁通过生育补贴政策,而缺少其他配套,是难以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对媒体表示,不管是结婚还是生育,首先要尊重个人和家庭的选择权。“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很复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有关,仅仅靠砸钱可能不会效果很好。如果觉得生育率低,就砸钱让大家生孩子,我觉得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冯帅章还指出,简单砸钱会对不愿意生育,或者不愿意多生的群体造成不公平的负担和压力,制造新的矛盾。

 

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低于世界很多国家,大幅度低于人口更替的生育率(2.1)。中信证券的报告指出,造成中国低生育率的原因是复杂且深刻的。

 

从社会原因来看,文化思想的转变是根本因素,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为重的观念已明显弱化,少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价值实现的意识也逐步崛起。直接因素则表现为初婚人口规模的减少和离婚率的增加。从经济原因来看,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增加是生育率被抑制的核心因素。在城镇化的进程中,20-39岁人口的城市化速度显著更快,从而使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2020年的新冠疫情造成对未来经济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率。

 

总得来看,要提升生育率,归根结底还是要从降低结婚成本和生育、养育、教育这“三育”成本着手,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多生多育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天九老板云老板社群开放了!在群里您可以找商机、交商友,还能了解更多前沿市场趋势、行业分析、创业投资干货!扫下方二维码即刻进群!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