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律师如何打造自身的数字影响力?

2021-11-10

来源丨智合(ID:zhihedongfang)
作者丨陈绍娟
点击阅读原文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段子“律所招一名专职司机需要5000块,但是招一名通过法考且有驾驶证的律师助理,只需要2000块。”目前这个段子可能要增加一条:“为律所创收超过30万”。

 

为什么直观感受律师行业对处于执业早期的新人不太友好,一个底层原因是这个行业的资源分配方式:10%的既得利益者,掌握着90%的案源,后来者只能拼命争抢剩下的10%

 

不得不说,当下行业的现实就像国外火车站的这张照片,有点黑色幽默,先上车的人,为了自己可以更舒适,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挤上车,直接把车门焊死了,动作快的可能还能在车顶上找到位置,或者拽车尾,更多人只能无奈且绝望地跟着车跑。

 

中国律师人数增长率在连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后,律师行业的案源增速早已远远低于律师人数的增长,传统诉讼业务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面对“僧多粥少”且“粥越来越稀”的现状,案源焦虑驱使律师不得不动起来。毕竟,没有案源,再正义的律师都会被饿死。

 

但动起来之后呢?作为后来者,面对已经上车的既得利益者们“焊死的车门”,你会发现老的增长路径已经挤满了人,走不通了。而且在教育整顿的大背景下,很多原有的路径已经变成“死路”。

 

拿着旧地图,怎么能到新大陆?

 

原来的“绿皮火车”挤不上去了,那何不换乘更快的“高铁”?

 

01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流量的时代,因为王校长“舔狗门事件”被捧上流量宝座的孙小姐,坐在直播间,靠只有图像听不见声音的“无声直播”,收到打赏705.7万,两小时挣了很多人一辈子的钱。

 

流量如此疯狂,那流量的时代跟律师找到新的增长路径有多大关系呢?

 

前一阵才听到的一个故事,有个女律师生完孩子在家带娃顺便做做短视频。

 

朋友问:你做短视频干什么呢?

 

答:我讲民法典。

 

问:讲民法典给你带来啥效果没?

 

答:我讲完了顺便带货民法典的书。

 

问:民法典的书什么人会买啊?那玩意儿那么便宜,能卖10万不?

 

答:我到现在都卖了600万了。

 

我们都惊呆了,还可以这么玩儿。

 

你看,律师做短视频先不说拿业务,就顺便带带货就够了。有了流量卖的是什么看来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了。

 

当然,律师做线上流量直接带来业务的也大有收获。之前做行业调研,某个专做拆迁业务的律师团队,每个月依托“带货”律师在线上做流量,带来的转化非常稳定,都有近百万。

 

身边有很多团队都在做这样的探索,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太了不起了,用新的方式在拥抱这个时代,把传统的律师行业重新做一遍。信息化时代,整个社会都在被全面地“移动互联网化”,蓬勃发展的社交媒体成为主流的传播/营销工具,律师行业也不例外。

 

当很多人站在原地抱怨“谁动了我的奶酪”时,一些人已经跳出原有的“一亩三分地”,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02口中有粮,心中不慌

 

律师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案源为王,你只有拥有案源增长能力,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抵御焦虑。

 

找业务的方法虽然千千万,但稍微总结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传统律师的业务渠道就是一点:个人人脉圈赢得一切。

 

1951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的时候,在一场物理专业高级班的考试结束后回办公室的路上,他的助理拿着学生的试卷小心地问:“教授,您给这个班的学生出的考题与去年一样。您怎么能给同一个班级连续两年出一样的考题呢?”爱因斯坦很平淡地回答道:“答案变了。”

 

今天的律师行业亦是如此。看起来都是找业务,但是找业务的逻辑不一样了。

 

从行业本身来看,随着这一轮政法系统的教育整顿和律师行业的专项治理的深入,会大大改变原有不健康的业务生态。原有的路径走不通了,那些客户也需要通过新的渠道重新匹配律师。

 

从我们的客户群体来看,过去法律服务的主流消费者是60/70后,现在主流消费者已经慢慢过渡到是80/90后,00后都到法定结婚年龄了,尤其是95/00后,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天生就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年轻群体的特点就是谁也不相信,只相信自己,凡事网上搜一搜,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得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很多真的会直接线上找律师,要么线下通过熟人推荐后又到线上去做反向认证,因为线上就是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再正常不过了。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传统行业都需要按新的逻辑重新做一遍。就连做饲料的新希望也于2013年在陈春花教授的带领下进行数字化转型,使用数字化技术新建先进的养猪场、养殖的环境参数、养殖的全过程、养殖的水平,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做好“一袋饲料”到做好“一块猪肉”。

 

03没有数字影响力,你就是无名之辈

 

数字化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线上。哪怕线下的活动或业绩都要搬到线上去,你拥有运维良好的数据资产,才能更持久的在线上产生影响力,即“数字影响力”。可以这样讲,数字影响力是互联网时代的“硬通货”

 

打造数字影响力从团队来说就是做在线化品牌,而从律师个人来说就是在互联网上打造出自己的IP,因为我们出售的是无形的服务,所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出售的是人才、技能、见解和想法。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销售无形产品并不容易,因为在客户看来,选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销售无形产品的律师和律所更需要做好品牌建设,打造好律师个人IP,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的核心就是让用户知道你是谁、做什么的、代表什么,你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然后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跟随者、支持者、拥护者。

 

从流量运营的角度,品牌才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04大海航行靠舵手,流量转化靠内容

 

有流量,无转化,都是看着热闹。除了面子,我们更需要“里子”。

 

《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的观点是:“消费的未来是内容、游戏和互动服务的融合。”“事实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未来的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像娱乐/媒体公司一样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像制造商或零售商那样思考。”我相信随着现在社交媒体的火爆,不管你是否参与其中,这种氛围大家已经感受到了。

 

“内容是最好的广告”时代开启,因为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原有的产品思维已经无法满足,而要转向用户思维,商业的底层逻辑正在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今天各行各业的营销越来越等于传播。

 

律师行业同样需要建立新媒体思维:布下内容之网—连接用户—筛选用户—获取源源不断的精准流量—修建流量之渠—搭建私域流量池—长期经营用户—用存量带增量—打造IP—IP是最稳定、最安全、最高级的私域流量池。

 

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背景下,“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远去,“留量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能从本质上把握营销的动态变化,谁能用好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工具,谁能在“留量”为王的时代经营好私域流量,谁就能从流量“红海”走进“蓝海”,继而开创自己的“领海”。

 

越是网络的时代越需要温情,私域流量反而着重于老用户的长期个性化的运营,增进关系和交情,以提升活跃度、忠诚度和复购率。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套“高频打低频”的自媒体内容营销体系?

 

因为交易是低频的,而法律服务的交易更是低频中的低频,而刑事法律服务绝对称得上是低频中的低频的低频。但内容是高频的,我们要靠频次来吸引用户、建立口碑。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专业服务都需要靠口碑。内容越高频越好,通过高频的内容建立信任,销售低频的产品产生利润。也就是说高频抓用户,低频做利润。

 

没有内容的营销是放空枪,没有专业的营销是耍流氓,一切奔着粗暴的营销和成交转化目的来的人,干的都是一锤子买卖。

 

流量从来都不是只用于成交一个目的,每一个流量的背后都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用户。不管做什么,都是先获客,再建立信任,然后才是“卖货”。这一点对律师行业仍然适用,对律师个人的IP打造而言,我们要人设靠谱、聚焦专业。不断建立自己的识别度、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这一切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内容。

 

05关于案源,答案的变与不变

 

很多人认为专业化是赢得案源的核心,可能几乎是唯一的手段,希望依托各种效率工具,来提升专业化体验,从而构建竞争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这是对的,因为客户的消息面很窄,他无法在更大的维度进行对比和选择。

 

但互联网让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弱,找好吃的馆子,原来是哪家排队人多去哪家(你只能看到现在信息),现在是谁的评分高去哪家(除了现在,你还可以看到过去的信息)。

 

由此,在互联网时代,优化我们的信息展示,至关重要。而“好内容”是展示我们的最佳载体。所以,除了工具赋予的专业化,内容也是我们的护城河,工具重要但没有壁垒(人人都可以买),工具加内容才是最重要。

 

如何产出高频高质的内容呢?直接告诉你答案,高质量持续不断的内容只有平台才能完成。这不是指家家都要做成互联网公司,是用互联网方法重塑行业,以内容为基础,在垂直行业深耕。

 

安徽有位律师,他把所有的办案痕迹同步到庭小方办案系统上,开始的本意是方便往后查找相关办案信息,一直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着。直到有一天,他的一条出庭辩护动态,阅读数量居然超过27,000人次,直接就爆了……这就是蝴蝶效应,动态被转发再转发,可能引发了某个公号的关注和转发,动态中的长尾关键词还被百度收录为高价值内容,这样的传播量让他在刑事律师圈里小小的火了一把。

 

再以大家最熟悉的朋友圈为例,从我实际的观察来看,律师微信(朋友圈)内容做得好的少之又少,可能不足20%。这就等于潜在用户都主动上门了,然而你却没有做好接待工作,不欢迎人家,朋友圈做的内容不吸引人从而导致用户流失。

 

比如,微信个人号里最基本的装修(昵称、头像、地区、个性签名等)都没做好,假名字、假头像,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这就等于你开了一场招商会,客户都来到现场了,然而你却关闭大门不让进。想想看,你通过线上线下的一系列活动,如果自己手里掌握着属于你的千千万万个高质量用户,当然,他们这时候还算不上是你的客户,但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可以触达他们,他们通过你的朋友圈内容,都知道你是做刑事方面的专家,而且每个用户都是你的好友,你和他们有了“交情”,他们都很信任你,他们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有需要都会想到你,我们还担心没有收获吗?

 

在朋友圈里塑造专家感IP指代的现实意义是它代表着某个人/某个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里做得专业,很有影响力,是专家的角色。人们信任专家,所以才想什么事都找专家,这时专家就“自带流量”。

 

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朋友圈给我带来的业务机会,我常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我现在越来越有做“微商”的感觉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刑事案件、在四川需要刑事律师,朋友们都会第一个想到我,就来源于我朋友圈里专业内容的不断输出。

 

打造IP的本质是打造标签。标签只有一个作用——识别。

 

所以打造IP就需要紧紧地围绕“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你代表什么?”持续输出内容,讲好这里面的故事,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到你做得很专业。当在网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你的内容,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会有很多人追随、信任你,最终产生价值,这个时候个人IP就逐渐养成了。

 

其实,在律师行业看起来年轻貌美的女性生存都很困难,因为年轻靓丽的形象在这个行业里往往是劣势,客户会觉得你不“靠谱”,而真实的数据会增强你在客户心中的专业分量,忽略你的“长相”。

 

聚焦在一个专业细分/垂直领域,勇敢地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持续不断地做好所在细分领域的内容,持续不断地做好数据,持续积累自己的行业势能。内容就是我们最好的专业IP打造方式,数据就是我们律师的业务开拓的利器。坚持长期主义不断累积,用数据和内容全方位雕琢自己的专业形象,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来回报。

 

布下内容之网—连接用户—筛选用户—获取源源不断的精准流量—修建流量之渠—搭建私域流量池—长期经营用户—用存量带增量。

 

律师行业正在像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一样,迎来自己的“觉醒”。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只有敢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行业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行业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PP立场,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