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未来机会在哪?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未来十年将成常态
来源丨侃见财经(微信号:kanjiancj)
点击阅读原文
“挖一个坑就能卖楼时代已经过去了。”
当万科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时,王石曾经这样说过。
五年时间过去了,行业过去对地产规模的追求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万科也放下了对老大的执念。
头顶压着“三条红线”,安全比规模更加重要。
如今,不仅万科放下了执念,碧桂园也放下了执念,恒大亦是如此。如果单论市值,他们都已经输给了“后辈”贝壳。
王中军曾经说过,后辈永远比前辈赚钱多,这是规律。
现在后辈居上,前辈的模式也将会逐渐走向终结。
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未来十年将会成为一种常态,靠规模滚雪球的模式也将成为过去式。
3月31日,万科2020年业绩说明会上,郁亮认真地说道:“如果说‘房住不炒’刚提出时,市场上还有些侥幸心理,那么过去四年的调控,让市场清醒地认识到了政策的稳定性。”
行业生态的变化已经是行业的共识,现在已经没有哪家地产企业再提到“规模”这个词了。
1、那么,房地产未来机会在哪?
郁亮的答案是,沿着客户需求和城市发展这两条主线,才能挖掘到大量的机会,但机会并不是唾手可得。
郁亮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顶级地产商对于未来的思考。
如果从量的角度去思考,中国地产行业经过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去年的新房销售面积更是达到了17亿平米,所以过往盖的房子一定是够用了。
有机构曾经做过一个测算,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早已经达到了40平米,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了。
2、那么,什么原因让大家房子还是不够住?
第一,部分人手中握有大量的房产;
第二,拥有大量房产的人不愿意向租房市场释放大量的房源;
第三,地产的造富效应让大家有点钱就一窝蜂地冲进楼市;
第四,学区房等赋予房子的特殊属性;
第五,炒房。
在基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房子永远都是不够住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年国家对楼市调控的决心,我认为国家对楼市围追堵截绝对不可能放松,未来十年房价稳中有降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未来我们不要对楼市再抱有太大的幻想。
开发商也应该适时地转变思路,从原来传统的开发转向开发与经营并重,否则华夏幸福、协信地产就是前车之鉴。
实际上,从几年前开始,万科就已经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郁亮一直都在强调万科要做城市生活的服务商,这几年万科也一直围绕“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这个战略在发展。
不仅如此,万科的物业板块、长租公寓、物流业务也都在细分的行业中做到了规模“龙头”地位。
除此之外,万科的债务也表现得相当“保守”,截至2020年底,万科的手中的货币现金为1925亿,一年到期债务830亿,净负债率也仅仅只有18.1%。
保守的背后是对行业的谨慎。
郁亮感慨到,今年已经进入了管理红利时代,大家都感慨挣钱不容易,不能再依靠土地红利,金融红利赚钱了。
我认为,未来地产行业并非整体没有机会,不管是行业还是企业,贯穿未来一定就是两个字——分化。
楼市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会回归到人口因素上,未来十年大城市对小城市之间,超大城市对大城市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虹吸效应,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将会愈演愈烈,而城市的房价也会随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产生巨大的分歧。
综合而言,对于万科这类企业而言其实他们的时代已经挥手远去,贝壳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超越它们并快速走完它们几十年走的路,本身就说明了时代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万科不可能一直成为老大,行业的红利也已经到了尾声。地产企业要认清现实,那些对楼市“只涨不跌”有着坚实信仰的人也应该认清现实,因为有时候趋势的转折,往往一两年就完成了,到时候思维如果滞后,剩下的就只能“挨打”了。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