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史上最壕的培训老板:身家1420亿,一捐就是10个亿
来源丨快刀财经(微信号:kuaidaocaijing)
点击阅读原文
10个亿!3月3日,北大收到建校以来最大的个人捐赠,来自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这一数字,超过了三年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捐赠的6.6亿。
在捐赠仪式上,李永新再出豪言:“中公教育一定要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个亿也一定要给北大。”
李永新敢在母校、媒体面前“夸下海口”,自然是中公教育给了他底气,后者而今已成为培训龙头,撑起了2000亿市值。
而平时为人低调的李永新,也悄然超越了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同是教育培训发家的北大校友,成为了新的教育领域首富。
01小镇青年的成长史
李家祖籍山东,祖辈举家闯关东迁到吉林通化。1976年,李家终于在3个女儿之后,生了一个儿子李永新。
在李永新7岁那年,父亲贷款1万元创业失败,整个家庭陷入贫困拮据。好在父辈对于教育重视,挨家挨户借得学费供子念书。
好在李永新天资聪颖,成绩一直拔尖。高三那年,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父母希望他能够报读军校减免学费。但他表态,要考就考北大。
高考成绩出来后,李永新父母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学校组织教职工敲锣打鼓游大街,当地新闻媒体还大肆报道了几天,甚至县领导都亲自上门慰问,寒门出贵子,可喜可贺。
来到北大,其他同学们都是来快乐读书享受生活随便快乐读书的,李永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活下去。
一个月生活费100多块钱,伙食支出就要80块左右,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吃4两的饭,买三毛钱的虾米白菜,喝食堂免费的粥。
不过学霸还是学霸,大学四年,可以说他拿奖拿到手软。把“九十年代中国优秀大学生代表”“北京市优秀高校毕业生”等称号荣誉一一收入囊中。
1999年,北大毕业季的未名湖畔,李永新绝对是校园风云人物。荣誉等身不说本可以进入体制,但他却破天荒选择创业。
当年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围绕自主创新、北大学生创业做采访。其中最火的《东方之子》节目组,则安排全程跟踪报道李永新的创业历程,并有意把他当作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宣传。
李永新一时名声大噪,风头直接盖过同年创业的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人。
你可能会觉得媒体有夸大炒作的嫌疑,但是在当年,李永新的创业行动绝对代表了两个第一。第一家北京大学应届本科生创办的公司,第一家面向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前到毕业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公司。
但很遗憾,权威媒体曝光引流,资本机构闻声赶来,但这次创业还没等李永新大展身手,公司就直接破产了。
背后的原因说出来也有点好笑,李永新引入了投资人,给投资人持股90%,而自己才持股10%,极其天真地看待商业环境,以为善良可以超越商业逻辑与伦理。
结果活动收入了二三十万,最后到团队手上只有六千块钱,在一次董事会的激烈争吵中,资方撤资,这个还没成立满两个月的公司就熄火了。
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了,标题我都取好了:北大弄潮儿下海捞金,不料溺水失身被资本大鳄吞噬。
或许他李永新骨子里就流躺着祖辈闯关东的特质,痛定思痛一个月后,他再一次卷土重来。
这次,李永新东挪西凑到3万元钱做启动资金,以600元的价格在北大附近租了一间仅为6平方米的“商住两用”的办公室。
去注册公司,公司注册最低10万元起步资金,注册不了。
去办理营业执照,由于是老旧小区,改造房,房东无法提供房产证,办理不了。
到银行开立账户的时候,大堂经理翻开营业执照看一眼只有3万块钱,当时就傻了,我们从来没办过这么小的开户,开不了。
但莫名其妙地,外界不知道李永新使了些什么招,最后都顺利办下来了。1999年10月,一家叫做象牙塔的公司注册,企业法人就是李永新。
摩拳擦掌的李永新再一次准备开干了,等到宣布要干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还搞“高考状元演讲团”啊?老板,上一个公司血淋淋的教训还记忆犹新啊!
这次,他们分工明确效率极高。先联系就读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由他们去和母校沟通,让学校选择当地的高考培训机构,负责广告宣传、租用场地等事宜。
李永新和他的团队则负责联系相关的北大教授,一些常年研究学习方法问题的专家、老师,拉拢所有人。
最后组建演讲团,大家一起制定报告内容的大纲,不光只是加油打气经验分享,还要有各个学科的备考讲解,最详细的备考安排。
状元演讲是一个好生意。一个月后的石家庄,报告会非常成功,有一万多人到场参加,仅门票收入就达30多万元。
再一个月后,太原,象牙塔公司赚到了3万元。
此后,演讲在成都,长春等城市相继举行,有点像开巡回演唱会的感觉。其中成都场面空前,连开四场,场场爆满,象牙塔签下第一个10万元的定单。
整个2000年,状元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几百场报告,李永新真正意义上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两年,李永新不断尝试,做过计算机辅导、中小学辅导、奥数等创业项目,但都不瘟不火。
直到一次,几个学弟学妹找李永新的导师,请教关于公务员考试申论的相关问题。但其导师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于是推荐李永新去给那几个学生辅导申论,开课辅导,两个月封闭式培训,全过了。
导师转而问他:“现在大学在扩招,以后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你可以去尝试一下。”
这无心插柳的一句话,让李永新嗅到了这里边的巨大商机。
02千亿帝国平地起
转型公务员考试培训后,前几个上岸了的学弟学妹不断给他介绍学员。
开始他一个人单独辅导,最后开班教学,就这样他一头瞄准公考培训,自己当上了讲师,干起了教人捧起铁饭碗的职业。
毕竟,无论是北上广深的青年渴望成为人上人,还是小镇青年急于摆脱农村生活,又或者是厌倦了996的打工人想转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是一直站在鄙视链顶端的职业,铁饭碗的吸引力只会有增无减。
2002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马云创立了中国黄页,马化腾创立了QQ在线,李永新也默默地创立了自己的教育网站。也正是这个网站,将他的广告从北京,一下子拓展到了全国。
李永新自主研发公考在线辅导课程,利用互联网,把三尺讲台搬到了网络上,免费分享。时至今日,许多视频都还挂在网络上,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悄悄变成了“付费模式”。
网站虽然是做起来了,但其实引流极少。在那个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才三通,手机普及没多久的年代,要上网得去网吧,家用电脑,还算是高端货。
除了小有名气,都知道你是谁之外,偶尔去网吧看你的视频,谁愿意下血本跑去北京找你培训考公务员?
2003年,他撞上了扩招后的第一批就业大军,毕业生瞬间增加67万,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从2002年的6万余人直接增至12.5万人。
他的网站有起色了,在北京高校圈内,那个专门培训公考的李永新“一炮而红”,编写的《李永新教你写申论》一经推出便被抢购而空,前来报班的学员蜂拥而至,这下新的麻烦又来了。
要扩大教学规模,租用新场地,购买座椅,要招聘新老师,没钱啊!最后把他妈存了10年的退休金,3万块的身家老底“借”了过来,一下子就全投了进去,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
往后的李永新,真的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了。
2005年,李永新采用代理制抢占全国市场,与30余家地方代理机构合作。代理商负责就地招生,中公负责教研教材产出,双方利润分成。
2009年,李永新转型做直营,急剧下沉到地市县区分校。
2011-2017,中公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商业帝国扩展到横跨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3大板块,覆盖品类上百个。
2018年,营收高达62.37亿元。年底,中公教育正式取得证监会的批准,借壳上市公司亚夏汽车登陆A股市场。
2019年2月21日,“亚夏汽车”正式更名为“中公教育”;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好未来、新东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的民营教育公司。
2021年3月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和其母亲鲁忠芳以1420亿元的财富,排名全球富豪榜第80位,排名上升107位,成为全球教育首富。
03荣光背后的危机乱象,口碑两极分化
社会竞争的残酷内卷,让这个教别人如何端起“铁饭碗”的行业水涨船高。作为这一细分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公教育迅速发展壮大。
可跟李永新财富急剧膨胀极不协调的是:一面是市值的爆发式增长,另一面中公教育面临着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公急剧下沉地市县区分校后,随即对师资力量的质疑和压榨中下层员工的新闻屡见不鲜。
知乎上,关于中公教育的讨论帖非常多,许多有着类似经历的现任员工前员工们纷纷在下面大吐苦水,集中抱怨中公的各种坑。
工作强度大、高风险低收入、加班文化盛行;
薪资待遇不好,各种岗位强制与招生挂钩;
付出与收入并不成正比,连去、前年的年终奖都还没拿到;
没有归属感没有企业文化……
更有部分网友现身说法,纷纷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
所谓名师其实就是考了很多年公考的“老油条”,某一科考了高分可以立即转来当培训老师。
经过一到二个月的基地填鸭式培训,按照所谓名师的讲课思路,最后也能照着教材和PPT读,教的东西都是中公总部写好的,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人。
“离职率高得吓人,员工都是年轻人,基本只招毕业两年内的新人。”
“内部有这么一句话,叫剩者为王,也就是说只要你能熬的住,基本上2年就是老人了,在分校3年左右就可以当主任。”
“别的公司都在拼命优化(辞退)员工,只有我们公司拼命招人”。
最后形成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在职或离职讲师们都劝你别报班,说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还不如自己认认真真刷题踏踏实实备考。
可每年只要一推出的VIP课程,约定“协议保过”“不过退款”,哪怕将协议班学费标得高到离谱,学员们亦趋之如骛。
“如果考不上还能收回学习费用,相当于买份保险。”
“大家都在报,不报考得都不踏实。”
“考不过退大头,小头保本,考得过,大捞一笔。”
“肯定选择报名啊,能退多少是多少,总比全部打水漂了好。”
“贵有贵的道理,报贵的就对了!”
培训机构正是抓住考生“想赢怕输”的心理,就是吃准了考生的恐惧心理,一时间纷纷推出各种“天价”笔试面试培训班,让你觉得“高价有理”。
普通班几千到上万,“封闭笔试班”1.88万元,“笔面协议班”4.98万元,“笔面高端协议班”9.98万元。
收了钱,考不过就要退。可这背后面临着的却是退费难的问题,虚假宣传、电话骚扰等问题也充斥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中公教育的投诉多达2700余条,其中绝大投诉都集中在退费难上。
这些高价协议班看上去是在为考生“兜底”,实则是稳赚不赔的“概率游戏”。
协议班靠设定退费比例来保证成本,其中也隐藏着诸多附加条件。比如设定上课打卡,考核出勤率和课程作业的完成率,最后还要扣除各种名义的“学杂费课时”。
到最后,100%退款不是100%全额退款,很多学员真正退到手,60%-70%都不到。
培训机构靠赌通过率来获取全额高学费,这点用不着担心,每年总会有人上岸,靠占用预收学员资金利息增加盈利(人为设定退款难度,延长退款时限),利用拖长退费的时间来达到融资的目的,玩的是概率。
年年“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在2020届达到了惊人的874万人。2021年157万“公考人”争夺2万多个国考岗位,平均竞争比高达61:1。
业内人士指出,公考笔试自然通过率不到10%,面试自然通过率30%多,两相叠加下,仅有3%的考生可以“上岸”。换句话说,不能“上岸”才是常态。
为此,多方人士集体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应及时清查和规范公考培训市场,打击虚假宣传,加强价格行为监管,让培训回归理性,给各种国考、省考、教师、医生等相关培训行业降火降温。
这种呼声,听听就好。什么时候毕业生们不再为工作焦虑,自然而然就降下去。目前来说,还很难。
巨大的公考需求下,中公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在这个市场上,中公外有劲敌华图的正面挑战,还有纵横、腰果、粉笔、导氮等后起之秀的穷追猛赶。
加上内部自身有各种问题亟待解决,风口浪尖的中公要走的路还很长。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