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控制汽车或将实现?手机企业造车潮,小米来的正是时候

2021-03-01

来源丨蓝科技(微信号:chinalankeji)

作者丨撰文

点击阅读原文

 

谣言与真相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年前还在郑重声明没有造车计划的小米,如今拨开层层迷雾步入汽车领域。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如今,似乎手机、互联网行业亲自下场造车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常态。

 

国内市场,百度、华为、小米等企业也陆续宣布进入汽车领域;国外市场,苹果、三星、LG以及谷歌等,纷纷透露造车或向汽车产业挺进。

 

1、手机企业享受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期

 

手机企业的疲态,意味着行业正迫近天花板。如今,智能手机从增量向存量时代迈进,市场趋于饱和。Digitimes Research发布的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4亿部,与2019年相比下降8.8%。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以及手机行业本身的同质化、价格战等原生问题的困扰下,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很久没有颠覆性的创新,用户换机需求也不再强烈,据统计机构数据显示,当下用户的换机周期在15-20个月。

 

同时,随着AR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能够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智能风口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受此影响,手机企业开始布局手机行业以外的产业,试图寻找到未来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这些新的产业与手机能够完美实现物联网,这或许是手机企业与汽车产业共同的蓝海。反观智能汽车领域,则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预计2025年将提升到60%。

 

由于中国对于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政策支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这也意味着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汽车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如今的中国汽车行业中,竟还没产生“领头羊”企业。

 

政策红利,一直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253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有136.7万辆,占比5.4%。从5.4%到20%的过程,接下来五年时间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培育和快速增长期。

 

2、用手机控制汽车或将实现

 

虽然,在以往的汽车领域中,或多或少也都能看到一些手机、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但是大多数都是通过投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汽车领域的探索。

 

如:小米投资了蔚来、小鹏汽车,与上海博泰(Pateo),双方将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进行合作;百度为现代、起亚、福特等汽车品牌提供应用程序;华为也在汽车领域进行多方面投资,并申请了包括“一种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在内的多项专利。

 

如今,众多手机企业发布造车的信息,更多的是亲自下场来完成汽车从设计、制造生产到销售的整体布局。

 

除了如今基本确定小米的造车计划之外,包括三星、苹果这样全球顶级的手机企业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汽车生产线。

 

其中,三星更是在CES 2021上展示了最新数字驾驶舱——Samsung Digital Cockpit。为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可能。

 

当然,众多手机企业纷纷进入汽车领域,不单单是为了建设一条可以长远发展的道路。更是为了确立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当前,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以小米为例其已经形成了“手机+AIoT”的发展模式,以手机为载体从而使其成为操纵一切的钥匙,也是小米未来发展的目标。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如今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无需钥匙进行汽车的开锁、操控已经成为了现实。但如果我们只通过手机或家中的其他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汽车的操控是否就是一件极为科幻的事情?

 

而这样的畅想,随着手机企业的不断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入,或许也将变成现实。同时,一旦手机企业能够完成这样的布局,再加之如今手机与智能家居的联动,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受众群体从居家延伸到交通出行。这一天,渐行渐近。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