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学霸要去IPO敲钟:出身姚班,9年做出300亿估值独角兽

2021-01-14

来源丨投资界(微信公众号:pedaily2012)

作者丨刘博   启闫

点击阅读原文

 

科创板又将迎来一家AI独角兽敲钟。

 

昨晚(1月12日),北京证监局备案公告显示,旷视科技正在接受中信证券上市辅导,拟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在科创板上市。

 

随后,旷视科技方面也向投资界确认了此消息。

 

这是一家由三位清华大学学霸联手打造的AI独角兽。

 

2011年,相识于清华大学姚班的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因为一场创业大赛走上了创业之路,共同创办了旷视科技。

 

历经十年,旷视科技从专注人脸识别到为客户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成长为一家估值300亿的独角兽。

 

至此,“AI四小龙”都陆续奔赴科创板——依图科技于2020年9月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云从科技也提交科创板招股书,唯有融资约40亿美元的商汤科技,还没迈出IPO实质性的一步。

 

这些AI独角兽曾经席卷一级市场,打了一场又一场融资竞赛,现在又要掀起一场上市竞赛。

 

三位清华学霸创业:出身姚班,9年做出300亿独角兽

 

这是三个天才少年合伙创业的故事。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是名副其实的理科学霸。1988年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他,以中考“裸分状元考入芜湖市一中理科实验班。

 

2006年,印奇高中还没毕业便被清华大学相中,成为清华自主招生中的一员。

 

而他不仅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还以680多分的高分顺利进入清华自动化专业,并进入了赫赫有名的“姚班”。

 

姚班有多厉害?这是由美国图灵奖得主、享誉世界的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的,清华曾流传一句话,“全国英才聚清华,而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

 

能进入姚班的学生,不是数学、物理及信息学竞赛的金牌选手,就是各省高考前三甲。也正是在这里,印奇收获到了旷视科技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和杨沐。

 

唐文斌与杨沐两人,是和印奇同级别的天才少年。杨沐从初中到高中,一路获得无数的编程比赛一等奖,更是斩获过国际信息编程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

 

而唐文斌一入清华,就成为清华信息学奥林匹克的总教练,一担任就是7年。

 

学校的一次挑战杯创业大赛让三人走到了一起。印奇他们研制出了一款体感互动游戏《乌鸦来了》,玩家可以通过摇晃头部控制游戏里的稻草人,拦截从天而降偷食的乌鸦。

 

从技术上来说,这款游戏是通过手机的前置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人脸追踪等视觉识别算法判断人物的运动姿势,从而操控游戏中的角色。

 

能够做出这款游戏,得益于印奇在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实习经历。从本科开始,印奇便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了半工半读。

 

从那时开始,他便已经开始接手重大项目,当时为微软研发了核心的人脸识别系统,后来被广泛应用在X-box和Bing等微软产品中。

 

这款游戏不但让他们一鸣惊人,甚至意外地冲到了中国区苹果App Store游戏排行榜前五名。

 

就在此时,Facebook以高达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以色列一家成立不满一年的人脸识别公司,这让印奇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人脸识别竟然这么值钱,我们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吗?”就这样,2011年10月,旷视科技正式成立。

 

成立12个月后,旷视科技推出了基于云端的视觉开放平台Face++。

 

2017年以来,旷视科技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累计揽获28项世界冠军,创下COCO (计算机视觉领域权威的国际竞赛之一) 三连冠的记录。

 

对于外界而言,第一次听到旷视科技Face++,大概就是马云亲自展示刷脸支付。

 

2015年3月16日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通过“刷脸”支付在淘宝购买了一枚1948年的汉诺威纪念邮票。这其中支付宝所用的人脸识别模块,正是旷视科技所开发。

 

据说,2014年支付宝开始研发人脸识别支付技术,找来找去发现全国只有旷视科技能做到这项技术。

 

后来,旷视科技还开始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领域。

 

胡润研究院2020年8月发布的《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旷视科技估值已达300亿元,在“AI四小龙”中已位居第二。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曾一年收入14亿,这只独角兽成色几何

 

实际上,旷视科技早已开启了上市之路。

 

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正式向港交所提出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规模预计为10亿美元,但时隔三个月后,便有消息爆出旷视科技未通过港交所聆讯,当时旷视科技回应“报道不实”。

 

2020年2月,又有消息称旷视科技的港股IPO申请已经失效,旷视科技则回应“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

4个月后,再次传出旷视科技中止港股上市计划的消息。

 

彼时,旷视科技方面曾向投资界回应:“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好机遇,旷视正在积极考虑。”

 

直至此次北京证监局备案公告,旷视科技的上市进程终于浮出水面。昨晚(1月1日,)旷视科技也向投资界证实,公司正在接受中信证券上市辅导,拟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在科创板上市。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旷视科技到底做着一门怎样的生意?

 

官网资料显示,旷视科技定位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向客户提供包括算法、软件和硬件产品在内的全栈式、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终端用户降本增效。

 

据了解,旷视科技拥有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院,并基于其研发实力,深耕于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

 

最新数据显示,旷视科技商业化产品已在国内超100座城市落地,并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了数十万开发者与超过3,000家行业客户。

 

但作为AI独角兽,旷视科技同样无法回避亏损问题。

 

此前提交港交所的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678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和9.49亿元,对应的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43亿元、7.58亿元、33.52亿元以及惊人的52亿元。

 

 

对此,旷视科技曾解释,巨额亏损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招股书中显示,旷视科技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820万元、2.04亿元、6.13亿元以及4.68亿元。

 

在此之后,旷视科技并无新的财务数据公布。不过,旷视科技的业务布局一直动作不断。

 

2019年初,旷视科技宣布战略升级,将公司名称由“Face++”改为“MEGVII”;2020年3月,公司正式对外推出人工智能生产力平台Brain++,并开源其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

 

紧接着,在去年10月,旷视科技又进军智慧物流业务,发布了河图2.0版本、7款AI+智能物流硬件新品,并发起成立了人工智能物流产业联盟。

 

正如印奇曾说过,他坚定地认为物联网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而旷视科技的愿景是构建连结及赋能百亿物联网设备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一度刷新AI融资纪录:VC/PE阵容豪华,阿里是最大股东

 

这几年,人工智能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风口,但是在旷视科技成立之初的2011年,却是不折不扣的寒冬,那时看好AI前景的人寥寥无几。

 

可以说,没有早期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就不会有如今的旷视科技。

 

背后的融资故事颇为精彩。印奇团队做出《乌鸦来了》游戏后,在小圈子内吸引到了多家早期投资机构注意,联想之星就是其中之一。

 

联想之星对印奇三人的技术能力赞赏有加,而且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当即决定作为天使投资人扶持三位年轻人走上创业之路。

 

此后,联想之星还邀请唐文斌加入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进行学习,培训了基本的商业和管理素养。

 

“我觉得学生创业好的一点就在于没有什么可害怕可失去的,何况还有人给买单,我们觉得蛮值得试一试。”后来唐文斌吐露了当时的想法。

 

2012年8月,旷视科技拿下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除了联想之星,还有联想创投。

 

坊间流传着一个细节,当时联想创投总裁贺志强找到旷视科技的办公室,直接说,“这几百万先拿着,不够尽管说话”。

 

至此,姚班“三剑客”的创业大幕正式拉开。不到一年后,旷视科技再度获得了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一手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李开复,很早就看好AI,而印奇又恰巧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过,旷视科技获得李开复创新工场的投资顺理成章。

 

此后,创新工场继续下注,2014年11月和启明创投共同完成对旷视科技47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感慨,“2012年第一次和旷视科技团队在他们的小阁楼办公室见面时,感觉是一群很酷的年轻人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时隔多年之后,感觉依然如此。”

 

随后几年,人工智能在一级市场爆红,旷视科技的融资节奏越来越快,金额也越来越大,估值一路飙升。

 

2017年10月,旷视科技完成4.6 亿美元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蚂蚁金服、富士康集团联合领投,同时引入包括中俄战略投资基金、阳光保险集团、SK 集团等新的重要投资者,一举刷新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融资纪录。

 

那是中国AI独角兽疯狂的融资竞赛岁月,旷视科技尤为耀眼。

 

但更为瞩目的是阿里的入局——此前旷视科技在港股提交的招股书显示,阿里是旷视科技的最大股东,持股29.41%,其中蚂蚁金服持股15.08%,淘宝中国持股14.33% 。

 

正是阿里给旷视科技提供了一个扫脸支付的应用场景,才让其人脸识别开始从技术走向落地。

 

AI独角兽上市潮:现在,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

 

“AI四小龙”中,谁将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第一股?

 

就目前上市进展而言,“AI第一股”或将从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中产生。

 

综合来看,依图科技于2020年9月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同年11月递交招股书,目前显示为“已问询”状态,标志着上市进程进入了实质性审核阶段。

 

而另一家AI独角兽云从科技,也在冲刺科创板。2020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云从科技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尽管云从科技是“AI四小龙”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家,但其脱胎于中科院,相较其它三家企业,它是纯内资股权结构,或许上市之路会更加顺利。

 

而作为国内“吸金”最多AI独角兽,迄今已经融资约40亿美元的商汤科技,在上市进程方面略显安静。

 

资本市场曾多次传出商汤科技IPO计划的消息,但均被商汤科技方面否定。2020年3月28日,商汤科技官方发布消息称,并无上市具体时间表。

 

 

为何这些AI独角兽会竞相加入到上市的追逐赛中?

 

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AI领域的投资频次和投资总额均快速增长,在2018年最高峰时,这一领域投资总额过千亿元,投资笔数接近500笔。

 

与之对应的是,烧钱是AI独角兽们绕不过的通病。

 

由于AI领域落地项目周期较长、研发成本高、回报较慢,诸多AI独角兽还处于亏损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依图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73亿元,云从、云知声同期分别也亏损近23亿元、9亿元,云天励飞则在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合计亏损超16亿元。

 

曾有一级市场投资人感叹:“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

 

AI公司做各个行业的落地,摊子铺得很大,成本投入很高,上市肯定是为了确保有持续的现金流注入。”

 

因此,在未能实现自身大规模造血,商业化落地上也尚未打开更广阔空间的前提下,上市则成为了这些独角兽们共同的选择,希望通过二级市场拿到更多“弹药”。

 

但是,由于AI独角兽们估值高,而盈利能力又不足,一旦登陆资本市场是否会出现倒挂的情况难以保证,这可能也是一部分AI独角兽选择观望的重要原因。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曾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风口,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的爆发,主要因为眼下的技术还不能达到行业应用的水平,技术整体还有待优化。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家AI独角兽率先完成上市,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从而在行业内确立更高的知名度,掌握市场话语权。

 

所以,谁能拿下AI第一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年,一场AI独角兽上市潮即将杀到。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搜索关注言商社,并在对话框回复哈佛还可免费获得哈佛商学院强烈推荐的“经典商业财经著作100本”+“微粒体商务PPT100份”助你在危机时刻修炼内功,实现逆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