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科技行业浮出水面!创业公司全大佬,融资10亿只是小目标

2020-12-21

2020年,人们正在重新看待科技的魅力。

 

AI、芯片、数字化,这些过去纸上谈兵的东西,终于真实的暴露在空气中。

 

但其实,还有一个高科技行业,今年也在大放光芒。

 

虽然关注的人不多,但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才是国之重器、硬科技的领头羊。

 

它就是商业航天

 

上个月,美国载人飞行近十年空白的空白被填补;上周,SpaceX星际飞船高空测试着陆时爆炸,马斯克却兴奋的有些语无伦次,“需要的数据已经拿到了,火星,我来了!”

 

而国内,商业航天的也接连传来突破性进展:长征11号发射一箭九星、蓝箭突破火箭回收技术,还有最近正火的嫦娥五号,被誉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甚至,在大环境不景气的今年,民营航天行业还在接连刷新融资记录。媒体上,开始出现类似“中美竞跑太空”的标题。

 

这个冬天,中国的商业航天正在急速解冻

 

“这事行不通”

 

2015年,30出头的舒畅已经是联想控股最年轻的投资副总裁,在外人看来,他志得意满,但每当夜深人静,舒畅心里总有些堵得慌。

 

做投资这几年,舒畅投过不少成功项目,却从来没投过一家民营航天公司。平时刷新闻,他经常看到SpaceX的壮举,免不了触景生情,“为啥中国就没有一家SpaceX这样的公司呢?”

 

舒畅从小就有个航天梦,大学在北航读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后,他的很多同学都去了航天院所工作,舒畅想了想,又去北大读了个经济学硕士,转而开始做投资。

 

舒畅参与投资过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下属的航天项目,但没投过一家民营的航天公司。中国为什么没有SpaceX?过去,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因为航天这事儿,中国起步太晚,耗费的资源又太多,所以政府也不太鼓励民营,所以没什么人做。

 

但是总有人不这么认为。2015年,舒畅从联想离职,找到了他过去的学长马超,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想创业做火箭”。然后,遭到了马超了火箭般速度的拒绝。

 

当时的马超,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所工作,在多次考核中名列前茅,几乎是体制内最年轻的一批干部之一。

 

马超告诉舒畅,想做拓荒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创业不仅需要钱、需要技术、需要人,而且这份“创业”和做其他生意完全不同。基础设施不健全、行业人才不好找,风险又大。成本上千万的一发火箭,那岂是说上天就上天的?

 

万一掉下来咋整?

 

舒畅找出了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关于民营航天的指导意见之一。

 

接下来几个月,舒畅的主要工作就是请马超吃饭。吃饭的主要话题,就是辩论这场创业的可行性。舒畅告诉马超,这不仅是我们的梦想,也是大势所趋。

 

“政策进一步开放,只是个时间表的问题。”

 

几个月的时间里,舒畅和马超把国内外的行业、市场研究了一遍,最终马超同意加入。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很难说,究竟是理性和感性,谁占了上风。

 

说到底,马超毕竟是个80后。正值壮年的航天人们,谁不想在中国做出一个Space X?马超心里想着,自己和师弟,也刚好是技术+资本背景的互补,这事儿,没准能成。

 

他们成立的这家公司,叫零壹空间,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公司。

 

其实,对于马超,或者对于很多民营航天从业者来说,他们从院所离开到投身创业,做的事情都是航天,并没有离开本质工作,但是,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体制内,只需要安心做项目,而投身创业,则必须要考虑到成本、运营、商业化等问题。这是民营航天的难度所在,但,也是民营航天的意义所在。

 

02 

翻过墙后,是无尽草原

 

像零壹空间这样的公司一旦出现,就等于给市场开了一个口子。

 

2015年以后,国内的民营航天公司开始规模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制离开,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

 

沉默寡言的工程师们仿佛压抑许久,在这一刻完全释放了自己的勇气与决心。

 

很快,行业开始登上资本舞台。最近几年,哈工创投接连投资了火箭发动机、火箭、卫星公司,其总裁都丹表示,商业航天是一个全球性市场,未来,这个市场的客户可以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高校,可以是任何的组织甚至是个人。

 

华强资本连续两轮领投了商业火箭研发商星河动力,并表示依然有长期持有的计划。

 

“每个公司都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只要翻过一座墙,外面就是无边的草原,而这道墙就是入轨火箭的发射”,一位民营航天从业者这样形容。

 

2019年7月25日,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研发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民营航天史上首发入轨火箭诞生。

 

图片来源:星际荣耀官网

 

今年8月,星际荣耀宣布完成11.92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

 

这次融资,背后集结了庞大的机构阵容: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领投,中金甲子、广合信诚、泰中合投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中信证券、招商证券、旋石天成、上海科创基金、银盛泰资本、玲珑金山股权投资、亚祥兴泰、凯联资本、珠海顺联、南平百益等跟投,老股东经纬中国、鼎晖投资、甘泉资本等继续跟投。

 

对于整个太空商业来说,火箭扮演的是入口角色,主要任务是发射卫星。

 

卫星则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从制造到运营,以及商业化应用。过去,卫星主要用作遥感、通讯,地面监测等方面用的比较多。

 

而随着智能物联网时代到来,对于高精度定位、车联网等领域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

 

卫星市场的需求有多大?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这样描述,“业内不会有人问火箭公司的客户有多少,而是问未来的产能有多少,不会问一枚火箭需要多少钱,而是问能够买到多少火箭。”

 

而当下的的商业航天市场,正处在一个基础设施的建立阶段,包括火箭、以及整个卫星产业链条。

 

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供给整个市场一个通信、遥感的保障能力,建立起强大的、全球一体的数据传输网络,或者说数字地球的观测网络。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几乎无限的商业想象空间。

 

看看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或许能见些端倪。

 

马斯克2016 年正式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出申请,计划在 2020 年前发射 4425 颗卫星,后来又将发射卫星的数量增加到 11943 颗,现在星链卫星数量的规划已经增加到了 4.2 万颗。

 

什么概念?要知道,在2016 年,人类史上发射的卫星总数也才约 4025颗。

 

目前,Space X发射的入轨卫星数量达到 893 颗,在北美已经开始小范围试用。当整个计划完成时,将成为“颠覆5G的全球WiFi。”

 

03 

政策风起,中国会诞生SpaceX吗

 

最近几年,随着政策风起,越来越多的民营航天公司正在破土而生

 

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到2019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194家,较2018年增加37.6%。民营航天企业共176家,占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的90.72%。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提出: 鼓励外商投资商业航天产业的上下游各领域。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在官媒的文章中,也能感受到当下的航天环境

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玮表示,不仅是探月工程,今年还有北斗全球系统建设收官、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航天产业将进入国家队与商业航天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时期。

 

今年正值疫情,政府对各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年底公示季,民营航天没缺席。

 

几天前,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关于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有关情况的公告》,对2020年第一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项目进行了公示。其中,多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列。

 

此次补贴,成为北京出台商业航天发射补贴后的首次资金支持

 

而伴随着《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炉,首都正大力发展构建“南箭北星”的空间布局,中关村科学城还将建成“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

 

这只是开始,未来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只会更多

 

有人说,中国不会出现下一个SpaceX,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政策、产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一定会出现伟大的公司。

 

而这些伟大的公司,很可能就是行业中的“政策先觉者”,是那些提前看到趋势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现在已经是伟大的公司。

 

天九老板云App首页点击“政策补贴”按钮,一键查看你所在的行业政策,做一个“政策先觉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