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者:从跟着父亲沿街摆摊,到淘宝店千万级别卖家!

财富故事
2020-12-20

来源丨卖家(微信号:maijiakan

作者丨杨洁

编辑丨屠雁飞

点击阅读原文

 

刘超祖上三辈都是手艺郎。

 

1963年,刘超的姥爷李玉成跟着从宫廷流落到民间的老艺人学习“花丝镶嵌”,如今已有57年。

 

花丝镶嵌,也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

 

从姥爷,到刘超的母亲、再到如今的刘超,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光都倾注在这门手艺上。

 

二十多年前,7岁的刘超常常跟在父亲身后,拿着花丝镶嵌的如意去街上摆摊,而随着时代的更迭,曾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他们,正逐渐退出主流视野。

 

取而代之的,则是新一代的手艺郎。在刘超的身上,可以显著的看到新一代手艺郎身上,新潮与传统看似矛盾的结合。

 

一方面,他算得上是个挺时髦的人,最早用电商的方式去推广花丝镶嵌这门技术,也是第一个想到跨界,将花丝镶嵌与汉服进行结合的手艺人。

 

另一方面,每天早上7点开始做工,轧银条,给银丝锉尖头,刘超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

 

娴于一技,就可以被称为手艺郎。但手艺郎不仅仅要精进自己的技艺,还要与时间相对抗,在他们的眼中,正是这种对抗,才能生成真正的匠艺。

 

“守”艺之外,刘超还有更大的野心——“花丝镶嵌对于年轻人而言是空白的,现在要把这个烙印深深地打进去。”

 

偏见与柔软
 

1990年出生的刘超,是看着家人做花丝镶嵌长大的。

 

炎热的夏天,外公,父亲打着赤膊,把手指粗的金银杵捶打成粗线,然后把这些粗的金银线穿过孔径不一的拉丝板,用力拉伸;女人们则做些精细活,将细丝编织成不同纹样和不同形体的底纹,这构成了儿童时期,他对于花丝镶嵌的全部印象。

 

在刘超外公和妈妈那辈,花丝镶嵌大概兴盛了十年。在出口创汇时期,外面的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这门为中国皇家服务的手艺,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最开始,不管我们生产多少的量,老外都高价抢。”刘超回忆道,最鼎盛的时期,外公还管着500多人的车间。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偏传统的花丝镶嵌饰品开始衰落,变成了小众的收藏爱好,生意也逐渐惨淡下来,一些车间已经废弃,只剩下几个老师傅做工。

 

为了打开销路,刘超和家人开始带着花丝镶嵌的工艺品跑遍了全国。各类跳蚤市场、珠宝集市和古玩市场都是他们摆地摊的场地。

 

小小一平米的地方,一坐一整天可能也等不来一个客人,赶上天下雨,租地摊也就等于赔了,基本没什么人。“不卖东西挺孤独的,感觉下次都不想来了。”刘超告诉记者。

 

每个手艺人都难逃时间和市场的捶打,但好在还有信仰支撑。刘超一开始,其实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

 

见证了这门手艺从风光到渐渐没落,和那时候的年轻人的想法一样,刘超认为,花丝镶嵌饰品很美,但决定把它当成饭碗却是另一回事。

 

年轻的刘超,还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并没有沉下心来成为接班人,反而开始进入新的领域,尝试卖车,卖家具。

 

非遗手艺在传承和传播中几乎遭遇同一种命运: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播难度越来越大,家中只剩外公,父母还在默默的坚持,接一些零散的订单。

 

在外折腾了几年,折腾得还不错,但他总会想,如果在一个行业扎根20年,还会是这样吗?刘超重新回到家里时,花丝镶嵌的生意已经快做不下去了,订单极少,也没有销路。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这门技术,即将面临失传。

 

“这门技术一直在衰落,但我第一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它快要消失了。”在刘超的心里,花丝镶嵌不单纯是一项艺术,更像是一种家风的象征。

 

那个瞬间击中了他,“不行,不能丢。”

 

现在,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耐心和动力,准备用接下来的几十年,只专注做花丝镶嵌这一件事。

 

要手艺,更要“守”艺

 

刘超接手了外公工厂,交到他手上的时候,效益极差。

 

还来不及细想如何振兴工厂,刘超就迎来了第一个难关:练手艺。

 

花丝镶嵌的工艺极依赖手工技巧和经验,培养一名师傅的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对于时间和耐心的要求非常高,许多年轻学徒也因此望而却步。

 

用火烧过的银条变软,更容易拉丝,刘超每天至少练习10小时,冬天水凉,免不了冻手;点火加工时又烫得不行,手上新增不少被火星烫伤的疤;还有拉口子、酸腐蚀、扎刺……刘超手上经常有大大小小的伤口。

 

头发丝般细的花丝在火中塑形,一个小失误就有可能导致1个月的辛苦前功尽弃。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对别人来说,只是一个典故,但在花丝手艺人这个行当,却是入行的基础。”刘超感叹。

 

如今,能够完整掌握花丝镶嵌整套技艺者,全国不足10人。有一定水平的花丝镶嵌工艺从业者,全国不超过50人。

 

与此同时,到刘超这一代时,大量从北京挤出的年轻人,到香河置办房产,刘超家所在的村庄,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拆迁。

 

刘超一家人并不想搬,一旦拆迁,从小院子的房子变成了高楼层,花丝镶嵌是门金与火的艺术,高楼房里不许用火,这门手艺就没办法再继续。

 

精进手艺的同时,刘超也急需打开新销路。

 

以前守在小摊子上,只能靠运气等一些对花丝镶嵌有兴趣的人。2018年,刘超尝试开了淘宝店“万宝德花丝镶嵌”,不再只是面对曾经那批固定的客群。

 

以往的手工艺品交易大多数是线下交易,买家人群极为细分。而在电商平台上,刘超发现,有很多人或收藏,或用来装饰,对“花丝镶嵌”工艺品有一定的需求度,只是不知道去哪里买。

 

在2018年的天猫双11,“花丝镶嵌”甚至遇到了几个英国的买家。三个英国姑娘很喜欢他店里的东西,特意请中国男生朋友帮她们买清宫造型的护指。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的讯息,整整4、5天,一直反复跟刘超确认:“外国人也都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中国手工艺的东西。”

 

“现在我等的是全世界的客人,这个平台能让喜欢花丝镶嵌的找到和购买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这也让刘超感受到了,新的方式为这门古老技艺带来的改变和助推。

 

汉服配饰界的LV

 

50多年过去了,宫廷手艺成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意味着这些生动的手艺,蒙上了总也掸不掉的尘土。

 

关于这种现实,刘超很早就有透彻的理解: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就得变样子。

 

变的则是外面形式的表达,尽量做出新题材,让传统与现在潮流发生碰撞。

 

在外公和目前那代,更多的都是熟能生巧,在规则的限制下去表现,工艺品外观的局限性很大。

 

除了复刻之外,还要有更加创新和潮流的设计。从既定的框子里跳脱出来,是刘超迈出的一大步。

 

最早的时候,刘超曾自创出一款香囊,烧珐琅与花丝相结合,结合当下最热门的故宫文化,这款香囊无论是形状饱满度,还是上面的纹路,都跟传统的手工品不同,也因此为工厂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订单。

 

起初,父辈并不是特别支持刘超所做的创新,认为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于是,他们甚至采用了内部比拼的方式,各做各的,看最后哪个工艺品效果好,三四轮下来,刘超占了上风。

 

在他看来,传承二字,除了承袭之外,还要更好的去传播。

 

2018年夏天,淘宝小二找到刘超,讨论造物节的合作,因为有很多国风的店铺参与其中,刘超的花丝镶嵌也成功入选。

 

在饰品展示环节,花丝镶嵌的手工艺品搭配上汉服,吸引了大批爱好者的眼球,也让刘超打开了新的思路。

 

彼时,淘宝上的汉服专营淘宝店规模达到815家,销售额也很是可观,刘超就把花丝镶嵌和汉服配饰相结合,这成了万宝德爆发的开端。

 

随着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与汉服相搭配的首饰也开始走俏,刘超开始联合汉服店铺做一些推广,把花丝镶嵌手工艺品和汉服结合,冲撞出不一样的风格;同时也会举办一些跨界聚会,大家身着汉服和首饰进行走秀。

 

如今,万宝德已成长为饰品行业的千万级别卖家,也被称之为汉服配饰界的“LV”。

 

现在,刘超的淘宝店日日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订单,一天收入多达以前的几十倍。

 

除了复制传统珠宝和紫禁城金银器工艺品,为各类影视剧组服务,刘超也正在尝试制作出一些新时尚的产品。不光是收藏,他希望能让更多人佩戴起来,也做一些人人都用得起、买得起的饰品。

 

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和商业文化碰撞出火花,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升级和传承。

 

这个行业起起伏伏近百年,手艺人越来越少,年纪大的逐渐退出视野,年轻人嫌又苦又累,也不愿意学,一些地区,早已经寻不到了花丝镶嵌的手艺人。

 

刘超正在筹备开一些体验课,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去传播和推广这门手艺,“想让花丝镶嵌在这个世界上、在中国继续发光。”

 

至今,刘超的姥爷已经做了57年的花丝镶嵌,只要还有一个人要,他就会继续做下去。

 

“希望我能像他一样,沾上了这门手艺,就不放下。”刘超说。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